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籐編 保存者:程精鈞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生活智慧王勳章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前天 01: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籐編 保存者:程精鈞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編織

保存者:程精鈞

認定理由

1.藝術性: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
2.特殊性: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
3.地方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藤編」是臺灣傳統手工藝,多用來製作日用品。清代由於臺灣封山政策,限制漢人入山開墾,使用藤材多為山區原住民,漢人僅購買原住民製作的藤籠加工使用。早期嘉義山區原住民使用黃藤與藤皮編製器物,大多應用竹藤作為盛物籃、編織背簍等。少部分會用於屋舍的建材,以竹子做為屋舍的結構材料,以藤為屋舍綑綁結合材料。日治時期日本人對臺灣山林進行資源開發,藤材變得容易取得,開始以藤為主要加工對象的產業經濟活動。1890至1920年代嘉義發展出現了「竹細工」的技術,後來引進日本藤編技術,主要生產藤編行李箱的藤細工產業。在嘉義廳保護獎勵下設立「嘉義竹器製造傳習所」,招收學徒傳習相關產業,並擴大推廣竹材使用 。1960年至1970年間,竹器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臺灣從1970年代開始逐漸進口藤材,直至1980年代國外藤材禁止出口,臺灣藤業開始下滑,大量倒閉。1990年代臺灣藤產業有三分之一業者完全本地製造生產,三分之二是進口印尼半成品加工生產,或是全進口成品販賣 。

「藤編」技藝保存者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6 02:4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