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9-4
- 最後登錄
- 2025-7-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3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885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Tesla自動駕駛廣告涉誤導,加州車輛管理局要求特斯拉暫停販售30日
編輯 Alex
2025 年 7 月 26 日
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因其「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與「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系統的行銷措辭,被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指控涉嫌誇大不實,並在近日於Oakland展開為期五天的行政審查聽證。該案的核心爭議,在於Tesla是否誤導消費者,使其誤信所購買的車輛具備真正的自動駕駛能力,而事實上目前所有市售Tesla車款皆仍屬需駕駛監控的Level 2等級。
本案若成立,DMV可能暫停或撤銷Tesla在加州的經銷與製造許可,時限至少30日,由於加州一直是Tesla在美國的最大市場,佔全美銷量的約三成,一旦失去該州的銷售權,對Tesla將造成嚴重打擊。此次爭議源自2021至2022年間,Tesla在其網站與廣告中描述Autopilot與FSD功能「能在無需駕駛人介入的情況下完成短程與長途旅程」,甚至聲稱「只需告訴車輛目的地,車輛將自動規劃路線,行駛市區道路、複雜路口與高速公路,抵達後自動尋找車位並停好」,這些內容被DMV認定為與事實不符的誤導性行銷。
加州檢察總長Rob Bonta更直指:「這些標籤與描述明確宣稱Tesla車輛可當作自動駕駛車輛使用,但它們當時並無此能力,至今亦無。」
面對指控,Tesla強調其所有行銷文案皆有附註警語,明確表示該系統仍需駕駛人保持注意與監控,並無宣稱車輛已達完全自動駕駛等級,公司律師進一步主張,相關言論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屬於企業言論自由,且DMV引用的行銷語句多已下架,部分內容更來自內部工程師招募用的非面向消費者頁面。
此外,Tesla亦辯稱,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消費者因其宣傳而混淆車輛的真實自動駕駛能力,其在今年7月17日提交的法庭簡報中表示:「DMV僅推測消費者可能會將Autopilot與FSD等名詞視為等同於自駕車功能,但這樣的臆測並不足以構成虛假廣告的要件。」
除了加州的行政聽證,Tesla在邁阿密聯邦法院也正面臨陪審團審理的民事案件,該案起因於2019年一起車禍,一輛啟用Autopilot的Tesla Model S撞上路旁SUV,導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家屬指控駕駛當時因尋找手機分心,而Autopilot系統未能及時介入,才釀成悲劇。原告聘請的專家證人、喬治梅森大學教授Missy Cummings指出,Tesla使用「Autopilot」與「Full Self-Driving」等字眼,會讓消費者對科技過度信任,導致「不當的駕駛自信」。曾任美國海軍首位女性戰鬥機飛行員之一她更表示:「在航空領域,Autopilot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但不代表汽車也能如此。」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所訂標準,自動駕駛分為Level 0至Level 5,目前Tesla的Autopilot與FSD系統均屬Level 2,意即在系統運作過程中,駕駛人需持續監控並隨時介入操控,加州法規也認定只有達到Level 3以上的系統才可視為「自動駕駛」,因此Tesla自稱「全自動」明顯與實際功能不符。
UC Berkeley教授Scott Moura指出:「Tesla的FSD僅為Level 2,卻標榜為Fully Self-Driving,這在字面上是具誤導性的。」他進一步說明,Level 2系統「無法在所有情況下自主駕駛,駕駛也不能放心不顧。」
此次法律風波正值Tesla在銷售與財務表現上皆面臨壓力,根據最新財報,其2025年第二季營收年減12%,營業利益更下滑42%,今年上半年,Tesla在加州銷量年減18%,市場佔有率自53.4%跌至45.3%;在歐盟,1至5月銷量更大減45.2%。此外,Tesla高利潤來源之一的碳權交易收益也面臨消失危機,去年該公司靠出售碳權獲利27.6億美元,占整體盈餘近四成,但新法案取消了未達排放標準廠商的罰金,將使Tesla難以再從碳權交易中獲益,今年第一季碳權銷售收益僅5.95億美元,若排除此收益,公司實際恐為虧損。
除了行銷與法律風波,Tesla產品本身也不乏爭議,外觀前衛的Cybertruck自2023年推出以來已歷經八次召回,最新一次為金屬飾條在高速行駛中脫落,原因為膠水黏著失效。根據Kelley Blue Book報告,該車2025年第二季僅售出4,306輛,年減近三成,與去年同期相比更大減50%。多年來,Elon Musk曾多次宣稱Tesla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包括2016年預測兩年內可遠端召喚車輛跨州接人;2020年他亦表示當年底可完成Level 5技術。然而,2025年今日,這些承諾仍未實現,Tesla目前面對的不僅是技術與銷售瓶頸,更是來自社會對其誠信的質疑,若本案最終裁定Tesla確有誤導行為,勢將對其品牌聲譽與未來發展帶來深遠衝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