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0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46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什麼是承負?
《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黃老道學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其「承負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說明天災之發、地禍之起的原因,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社會動亂,王朝更迭,亦是人為所致。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之中。
什麼是因果?
佛教說因果是因緣果。就是說:我們種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產生善報,只有等到緣份到了才能得到善報的結果。正如農民種果樹有的一年開花結果,有的多年開花結果;緣是一種條件,好比我們種下一粒種子,必須給予一定的水份,肥料,溫度才能結出果子。佛教對因果有分別、詳盡的分析。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繫、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道教的承負與佛教的因果有什麼區別?
道教講「承負」即「因果」更勝於因果也。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佛教及婆羅門教的因果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因果講的是個人,但是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那麼就如魚無法離開水一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波紋」影響周遭的環境和他人。所以承負論比因果論更完善及人性化,而且更加的富有責任感。
(泰玄道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