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2-12-5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57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36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在臺灣工作越來越難找 尤其畢業生找到好工作更難了", 為何?
臺灣近年來就業市場面臨多重挑戰,尤其是畢業生尋找理想工作難度增加,主要原因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分析:
1. 經濟結構與產業轉型困境
• 傳統產業外移:製造業(如電子代工、傳統製造)因成本上升外遷至東南亞或大陸,導致本地就業機會減少,而新興產業(如高端科技、服務業)尚未完全填補缺口。
• 產業升級緩慢:臺灣雖在半導體(如台積電)領域領先,但其他高附加值產業(如AI、綠能、生物科技)發展相對滯後,無法創造足夠的優質崗位。
• 中小企業主導:臺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占比約98%),抗風險能力較弱,薪資增長有限,且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服務或代工領域。
2. 教育體系與職場需求脫節
• 高等教育過剩:大學數量過多(逾150所),但課程設計未能跟上產業需求,導致畢業生技能(如數字轉型、跨領域整合)與企業要求不匹配。
• 技職教育弱化:過去強調的技職體系逐漸萎縮,造成技術人才斷層,而學術型畢業生又面臨“高學歷低就業”問題。
• 國際競爭力不足:全球化下,臺灣畢業生需與海外人才競爭,但語言能力(如英語)或國際視野可能不足,尤其在跨國企業中處於劣勢。
3. 薪資停滯與職場環境問題
• 長期低薪困境:2023年臺灣平均月薪約新臺幣4.5萬元,但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薪資成長有限,青年對工作滿意度低。
• 非典型就業增加:部分企業改用派遣、約聘制,導致工作不穩定,福利縮水,畢業生更難找到長期保障的職位。
• 職場文化壓力:加班文化普遍,部分產業(如科技業、服務業)的工時與薪資不成正比,降低求職意願。
4. 兩岸關係與國際政治影響
• 地緣政治風險:兩岸關係緊張影響企業投資意願,部分外資對臺灣市場持觀望態度,減少高階職缺。
• 產業鏈轉移:中美貿易戰後,部分供應鏈從大陸轉移至東南亞,臺灣若未能融入新供應鏈,可能失去就業機會。
5. 社會結構與人口問題
• 少子化與內需萎縮:消費市場增長放緩,影響服務業就業;同時中高齡就業者延長職場生涯,壓縮青年晉升空間。
• 人才外流:優質人才為追求更高薪資(如赴大陸、新加坡、日本)而外移,導致本地企業缺乏引領轉型的高端人力。
畢業生應對策略建議
• 強化技能:聚焦數字經濟、AI、綠能等未來產業需求,通過跨領域學習或認證(如數據分析、程式設計)提升競爭力。
• 國際經驗:爭取海外實習或參與國際專案,增強語言與跨文化能力。
• 調整預期:先積累經驗再擇業,或考慮新興領域(如ESG、跨境電商)的潛力職缺。
總結
臺灣就業市場的困境是產業結構、教育政策、國際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改善需從產業升級、教育改革及政策引導(如鼓勵創新、吸引外資)著手。同時畢業生也需更主動適應變局。
短期內,就業難度可能持續,但若能抓住轉型機遇,仍有突破空間。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