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新生兒注意!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襲 勤洗手保健康
預防伊科病毒11型,疾管署提醒,新生兒儘量留家中,並且落實濕洗手。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歷年監測顯示,腸病毒的疫情通常在9月開學時出現流行,患者以5歲以下偏多,佔了重症比例高達9成。而在昨(19)日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上,疾管署說明上週新增2例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的重症個案,為中部一名出生8天的男嬰,另一名為出生5天感染的新生兒。疾管署提醒,伊科病毒11型發病5天內是轉重症的高風險期,須提高警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在昨日表示,孕婦接近預產期時,要避免到人潮眾多的地方,並且保持勤洗手、戴口罩,都是保護自己的方式。萬一有症狀要先跟醫師說明。
疾管署衛教資料說明,「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主要由B型克沙奇病毒或伊科病毒引起。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疾管署網站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
疾管署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疾管署提醒,準媽媽於生產前後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並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另適逢暑假期間,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兒童遊樂場所等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避免帶幼童進出人潮擁擠之室內場所,並務必教導幼童落實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同時,台南市衛生局也針對媽媽們提出下列建議:
1.準媽媽生產前後14天注意健康:避免出入人多密閉空間,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請告知醫師並暫停母嬰同室。
2.新生兒儘量留家中:避免探親、聚會,減少接觸機會,降低暴露風險。
3.落實濕洗手、少親密接觸:使用「濕、搓、沖、捧、擦」五步驟肥皂正確勤洗手;成人有輕微症狀也可能傳染,務必戴口罩、不接觸嬰兒。
4.日常用品定期消毒:如奶瓶、玩具、床欄、門把,建議使用1:100稀釋漂白水擦拭,以減少病毒殘留。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