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21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臺灣烏龍茶名字的演進與意義 
 
 
  
臺灣烏龍茶的製造方法來自於福建,當製茶技術傳至臺灣時, 
 
所製造的烏龍茶為條型,在中國屬於閩北烏龍製造方法,像武夷岩茶就屬閩北烏龍。 
 
茶多在山上生產,完成後以人力用扁擔將茶葉運到山外的城市販售。 
 
路途遙遠且艱險,為了方便運輸,發展出了將茶縮小的團揉技術,可縮小至少兩倍以上體積。 
 
這些烏龍茶製茶技術先後傳到臺灣, 
 
在1885年,由魏靜時與王錦水兩位在台北留下了條型烏龍製造方法,魏靜時製造清香型烏龍。王錦水產製茶類似武夷岩茶,滋味較濃,現今已失傳。 
 
在1939~1941年間,由王泰友與王德兩人在南投傳授來自安溪的團揉技術。此時凍頂烏龍才開始逐漸演進成半球型外觀,且帶有烘焙的精緻茶工藝。 
 
約從1980年開始,高山茶興起,製茶人將凍頂烏龍茶製茶方法調整,去除烘焙的工藝,保持茶鮮爽的高山滋味。 
 
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這些茶名代表著產地特色。隨著習慣的累積,這些茶名已變成不同製茶工藝的代名詞。 
 
包種茶:清香型條索狀清香烏龍茶。 
 
凍頂茶:濃香半球型烏龍茶。 
 
高山茶:清香半球型烏龍茶。 
 
舉例來說,A產地所種植的青心烏龍茶樹,可以透過不同方法製造出包種茶、凍頂茶、高山茶。 
 
這些名稱謹代表製茶工藝,不代表產地。 
 
(遊山茶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