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漫淡道教經典詮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昨天 01: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漫淡道教經典詮釋

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一直在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潮。人們期待復興傳統文化的願望日益強烈。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理應帶頭去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價值、利民生的思想資源,對教理教義做出符合時代發展的解釋。要承擔這樣的歷史使命,不能不研究、詮釋道教的經典。


經典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載體,是構建宗教義理的依據,在宗教的發展和延續中發揮著無以替代的作用。道教尤其重視經典,認為在蒼頡造字之前天上就有妙氣布成的經文。《道教本始部》雲:“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蓋是自然天書,非關蒼頡所作。”因為三寶君說了三十六部尊經,使之傳佈人間,於是才出現了以“道”為最高信仰的道教。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在後來的皈依儀式中,經典被尊為第二寶。可以說經典是道教義理的根源。

經典本身不可能成為經典,只有讓讀經的人把它當作“經典”來對待,才能稱作“經典”。道教經典皆為神仙宣法之言,不同於凡人創作的典籍,其中的意思凡人難以明白,所以在道教史上有很多祖師通過詮釋經典進行佈道。比如漢代的河上公、張道陵、晉代的葛洪、南朝的陸修靜等祖師皆通過詮釋經典弘揚道法。並且,他們都詮釋過同一部經典——《道德經》。可見《道德經》在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詮釋,否則就難以發揮弘道傳教的功效。然而,我們對經典的詮釋不僅需要注重其宗教意義,更需要注重它的社會意義、為民造富。

我們詮釋經典應當服務于道教義理的研究。我們研究道教義理應當服務於社會信眾和道教自身的發展,盡力發掘經典中有助提升當今的社會文化、維護當今宗教生活的積極因素。當今社會科技、資訊迅猛發展,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社交媒體的發達很容易使人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做比較。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很容易使人因未來的不確定而迷茫。生活水準的提高也會使人的經濟壓力相應增大。家長對孩子教育投入的加大伴隨著孩子抑鬱數量的增長。許多社會問題逼著人們變成道教的信眾,前來道觀求助。面對當今文化素質普遍較高的信眾的困惑與問題,我們應當從經典中尋找答案。詮釋經典也是道教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宗教組織和團體的發展盛衰情況主要體現在其隊伍規模的大小。目前,道教界的年輕道友本來就不多,卻還有年輕道友半途棄道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與道教經典的詮釋不無關係。如果我們不能為信眾排憂解難,讓信眾掃興、帶著失望而歸,如果我們不能帶領年輕道友突破人生的難關、走完修道的人生,肯定不是我們祖師願意看到的。

“經之為經,乃前聖之心宗”,經文裡面隱含著祖師們的修道心法和濟世之方,我們應當精研細讀,從經文中尋找應對現實問題的答案。由於道教經典皆為神仙宣道之言,是道教神聖性的內核支撐,所以我們對經典的詮釋首先要立足信仰。自十九大之後,全國很多公共場所張掛著“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標語。很多專家為之解說:國家強盛離不開國民精神的支撐,民族的進步有賴於全社會文明的成長;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發展需要價值導航。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們道教徒更應該做出表率,時刻不能忘記自己的信仰。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修道成仙”。然而對“道”和“神仙”的定義,道與神仙的關係,神仙的共同特徵,為什麼會有品位不同和地域不同的神仙的原因,一直沒有簡明通俗的統一說法。《太平經》雲:“天之照人,與鏡無異。”我們若在詮釋經典時緊緊圍繞修道成仙的基本信仰,時刻不忘神仙的眼睛在盯著自己,用赤誠的心去參悟神聖的經典,或許就能獲得無形世界中的能量,出現信仰引領學術的功效。

早在二十世紀,學術界就將詮釋經典當作一個專門的學科,稱作詮釋學。這門學科是西方的產物,但詮釋活動中國古已有之,所以中國學術界對這門學科本身的譯名、還有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經典的詮釋實踐是否等同于作為一門學科的詮釋學,尚未達成統一,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學術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中國的經典詮釋,一直在試圖創立中國獨立自主的詮釋學體系。外界社會一般認為道教徒是超越世俗的,所以我們在借鑒學術規範的同時也應當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體系風格。因為我們的經典皆屬神仙的開示和祖師的心語,在我們詮釋經典前又應當樹立服務社會的目的,所以我們詮釋經典就如同做外文翻譯——一身共事二主,在忠實讀者的同時又必須忠實經典原文,只能對經文書面意思做具體的詮釋與解說。道教經典在傳世之初就不好懂,加之時代久遠,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言文不再是官方語言,經典的現代傳播又有了語言障礙,沒有通俗的詮釋我們的經典就不會產生社會價值,但是,若我們在詮釋時不忠實原文,對原文隨意篡改或選擇性的斷章取義,既是對自己信仰的褻瀆又是對信眾和讀者的不忠。道教經典皆屬神仙之言,我們詮釋、解讀就是代神宣法,應當忠實原文,依經窮理,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對原文進行逐字的解說,使神仙之言深入百姓之心,那樣使形上的思想落實到形下的現實關懷,自然也會獲得學界的認同。

對道教經典的詮釋屬研究經典的一種方法,研究是不能脫離實踐的,對道教經典的詮釋也不能脫離實修,否則就無異于沒游過水的人講授游泳方法。眾所周知,道教是講究實修的宗教,只有通過身體力行的實修才能深化對經典的理解。目前對道教經典的詮釋基本停留在學術層面。純學術研究只能通過邏輯推演和文獻分析去構建理論體系,會受限於個人認知的框架,難以突破理論層面的局限,對於超出自身境界的義理只能以凡度聖,完全依賴“文獻的佐證”“歷史的考證”。如是詮釋經典難達經典之本義。比如說對《道德經》的詮釋,很多學者覺得第四十五章中“躁勝寒,靜勝熱”之語的前後觀點相矛盾,致使有些人只能含糊詮釋,有些人只好直譯不釋,有些人就用郭店本中“燥勝凔,清勝熱”之句去證明作者是根據人在寒暑不同季節中對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感受和需求而悟出“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的。其實漢代河上公的詮釋已經很好懂了:“極則熱,熱者生之源也。”不過只有練過靜坐或站樁的人才知道——靜極是可以抗寒的,此語就是對前面“大巧若拙”的補充說明。還有第六十七章中“不敢為天下先”之語也被學者們詮釋為: 謙讓,不肆妄為,不搶第一等大名,或者直接用經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來證實“不爭先”的正確。其實只要練過太極拳的人就知道這裡蘊含著“後發制人”的道理,其“敢”字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第八十一章中“天之道利而不害”之語,多數人解釋為: 天道利萬物而不害萬物。有些學者發現這種解釋與體現天道的自然現象不相符,就採用模糊解釋法,說天道利物而無害。其實只要體驗過修道的人就會知道,天道是無心的,所謂的利與害都是人的分別心造出來的,只有跳出利與害的束縛才能與天道相符,經文的完整句子應為:“天之道,利萬物而不害自己;聖人之道,盡力為而不爭結果。”因為人若能盡自己的能力去“勤而行之”“周行不殆”,並且保持“為而不爭”的心態,其“不爭之德”自然就會“配天”,與天道融為一體,就會像天地一樣“長生”而“身存”,就會“處前而民不害”,就會像天道一樣利益萬物卻不妨害自身的運行。無庸贅述,我們詮釋經典應當踐行實修,脫離實修就難以驗證經典裡的修道之法和濟世之方,服務社會就很難產生實效,我們的經典就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史料。

道教自古就宣導與時俱進的思想,與時俱進當然不是放棄修道成仙的基本信仰,而是在保持基本信仰不變的情況下,盡力使傳統義理與當代生活相融合,盡力體現道教徒積極為當代社會做貢獻的時代精神。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在全國上下都在宣導恢復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要想使道教繼續發揮她的優良傳統和社會功效,我們不得不在道教經典中挖掘其獨特價值,使之與當今社會互補發展。道教是一個講究實修的宗教,只有在實修中研究,在研究中實修,才能明悟經典的本義,才能對經典做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詮釋,才能與時俱進、構建符合新時代的道教義理體系。作者:邱清輝道長

(道教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8 07:3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