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9-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83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937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許多銀髮族面臨著一個難以啟齒的困擾──頻尿與急迫性尿失禁。以台灣為例,根據台大醫院婦產部統計,15至64歲人口的尿失禁普及率介於2至46%,以20至30%之間為最普遍,而依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歲以上女性中有19.2%的人最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
常被誤診為泌尿道感染
許多患者初次就診時常被誤診為單純的泌尿道感染,因而長期服用抗生素卻不見改善。實際上,這可能是膀胱神經過度敏感所致,導致逼尿肌出現不自主、無法控制的收縮,進而產生強烈且無法忍受的尿意感。
根據台大醫院泌尿部資料,急迫性尿失禁是因膀胱肌肉緊張過度和尿道括約肌的合作不當所引起,最常見的是中風的病人,此外有薦骨脊髓或神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時也常有這一種症狀。這種膀胱過動症候群的機制涉及複雜的神經傳導路徑,包括脊髓反射弧的異常活化以及大腦皮質對膀胱控制功能的失調。
針對急迫性尿失禁,傳統治療主要依賴藥物控制,包括抗膽鹼類藥物如奧昔布丁(Oxybutynin)和托特羅定(Tolterodine),以及β3腎上腺素能激動劑如米拉貝隆(Mirabegron)。然而,這些藥物在長期使用下可能產生令人擔憂的副作用,特別是對於年長患者,抗膽鹼藥物可能加重認知功能衰退,甚至增加失智風險,同時也會造成便祕、口乾等不適症狀。對於那些合併慢性膀胱炎病史、神經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而言,傳統藥物治療效果往往不盡理想。
肉毒桿菌注射放鬆肌肉
如果口服藥物的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太大,可考慮「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能控制膀胱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的尿失禁。
膀胱內肉毒桿菌注射是一項相對新穎但已獲得醫學實證支持的治療方式。治療過程需在麻醉狀態下進行膀胱鏡檢查,醫師會精準地在膀胱壁進行約20個定點注射,每個注射點間距約1至2公分,確保藥物均勻分布。肉毒桿菌素治療時直接把藥注射到治療部位,阻斷神經肌肉間的聯繫,藉由放鬆肌肉以達到治療目的。大多數患者在注射後2至7天內便能感受到症狀明顯改善,包括尿意急迫感減輕、夜尿次數減少以及日間排尿頻率正常化。
根據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肉毒桿菌素注射效果大約維持4到6個月,之後可視需要重複施作;其發表於2020年國際期刊Toxin的研究成果顯示,混合型尿失禁同時施行尿道中段吊帶手術以及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的術後成功率為88%,與單純接受尿道中段吊帶手術的患者相比成功率為71%。對於深受急迫性尿失禁困擾且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膀胱肉毒桿菌注射不僅提供了新的治療契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重新獲得生活品質與自信心,真正實現「解放」人生的目標。
此外,有不少長輩以為年紀大了就是要忍受各種排尿不順的問題,例如夜尿症等,往往不願意就醫,卻易誤信網路偏方或有錯誤迷思,不僅影響生活,更有損健康。
所謂「夜尿症」,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的定義,指的是一夜醒來排尿的次數超過兩次,而且是睡著之後又因尿意而中斷睡眠,才算是夜尿症,但也有例外,例如符合次數但睡眠品質很好的患者,通常會被排除在外。
常見夜尿症兩大迷
思
1.不敢喝水
以為晚上不喝水、不吃東西就不會夜尿,但其實夜間限水,只對部分患者有效,還是有很多患者須服藥矯治。
2.以為不可逆
許多人誤以為夜尿是老化必須經歷的過程,只能自己忍耐,但其實夜尿經治療能大幅改善,患者幾乎都可恢復原本的生活品質。
調整飲食生活習慣3方法
1.每日1.5公升飲水量在太陽下山前完成,晚餐後若感到口渴就小口喝水,尤其是睡前三小時內,則以喝一口代替一杯。
2.建議晚餐減少攝取湯水,以及減少食用水分含量高的水果。
3.可搭配運動,在傍晚之後運動出汗,身體製造的尿量即會減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