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9-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3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45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元節
中元節,為道教所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之一,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國人對逝去父母以及親人表達孝敬、思念的重要節日。
中元節最為通行的稱謂“中元節”,則來源於一種道教的信仰。“中元”,是與“上元”“下元”並舉之概念,三者合稱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氣之本,正氣者,道之宗”,所謂“三元”,即天、地、水三種元素。在殷商卜辭之中,已可見對於天地的原始崇拜。這種崇拜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漸豐富成熟,及至春秋,水神信仰已從天地崇拜裏分化出來,成為具有獨立神格的祭祀對象。與此同時,原本抽象的信仰對象逐漸人格化,並形成了一套與凡間相互映照的“官僚化”神靈體系。道教中元日雖在魏晉時期已有固定日期,但卻尚未形成後世那樣分明的主題,《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言:“三品相承,生死罪福,功過深重,責役考對,年月日限,無有差錯”,上中下三元“三品相承”,其主題混作一體,均為校戒生死罪福,中元日並未顯示出有別於上下二元的獨特之處,同時亦無記錄時人慶祝道教中元節的相關文獻存世。直至傳為唐初道士劉無待所撰之《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出現,才勾畫出道教中元日活動與儀軌的藍圖。作為本土宗教,道教與生俱來的地緣優勢使其無需像佛教那樣逢迎中土文化,其節日主題不止於迎合孝道,而是擴大到“分別善惡、降罪拔苦”,使這一節日具有更為廣泛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道教又巧妙地融匯儒、釋思想,將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藴融入中元節內,強調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異,明確了中元日所擁有的獨特“使命”,“玄都大獻”亦逐漸為中元日所獨有,成為其最重要的節慶方式。
中元節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中元節同時具備儒、釋、道三家的歷史淵源。此名源於道教,其節俗始於古代儒家秋嘗祭祀的古老習俗。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節的形態,即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間善惡,民間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響,設盂蘭盆會,以超度歷代先祖。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響注重孝道,因此中元節祭祖節俗得以紮根民間。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萊蕪中元節習俗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據《玄都大獻經》,在七月十五日修齋建講(齋戒、講經、轉經),供養十方大聖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釋放一切餓鬼罪魂。因此,道士會在中元節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從地獄解脫。
道教的中元節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受佛教「盂蘭盆會」和天師道「三會日」、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的影響而創立。
(泰玄道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