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9-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78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844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佛教經論中以「心」「意」「識」的概念對有情的精神進行闡述,在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和唯識學之中,將有情的精神認知功能稱為心法,細分為心王與心所兩個種類:
心王,是相對心所而言,六識或八識的識體自身,是精神作用的主體;
心所是依心王而起,與心相應而同時存在,呈現出種種複雜的心理狀態,由於從屬於心王,因此被稱為心所。
對於心王的種類數量,佛教各派之間觀點有異:有部主張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說;唯識學派提倡於六識之上增加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八識說;攝論學派在八識說的基礎上,乘許清淨無垢的阿摩羅識,是一切眾生清淨本源的心地,諸佛如來所證的法身果德。
下文將以中國佛教唯識宗所提倡的八識說,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和末那識、阿賴耶識。將之根據各自的特點分為前六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三個部分對有情的心王進行闡述。
前六識乃是依根立名,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作用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由於前六識能認識對像,了別的特徵較為明顯,故又被簡稱為「識」。
第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意譯為意,乃是思量之義,依其自性而立名。第七識乃是有情眾生我執的根本,其功能作用主要是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故而此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不捨,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故又被簡稱為「意」。
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意譯為藏識,具有含藏依攝持諸法種子功能作用,故從其自性而立名。於諸識中作用最強,故又被稱成為識主;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又被稱為藏識、種子識。
《成唯識論》卷二中將阿賴耶識的特性闡述為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的種子;所藏,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指此識是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的場所;執藏,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由於第八阿賴耶識能夠積集種子,故又被簡稱為「心」。
佛教的心識理論,並非是世俗層面心理學知識的建構,而是以解脫為目的,通過對心識等法的分析體證,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無我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