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
 - 最後登錄
 - 2025-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16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571
 - 相冊
 - 4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經濟部於 9 月 26 日公布《113 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未來十年(114~123 年)全國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僅約 1.7%。然而,AI、高速運算與半導體擴廠正推升台灣用電結構劇烈變化,外界質疑政府低估 AI 帶來的電力消耗衝擊,並在報告中避談具體預估值,恐掩蓋電網承載風險。 
 
報告顯示,113 年全國電力消費量達 2,838.5 億度,年增 2.92%。其中工業用電受半導體與高效能運算帶動成長 2.71%,服務業及住宅部門分別增加 3.55% 與 3.8%。專家指出,若再加上 AI 伺服器、資料中心及散熱設備全面進場,台灣現行電網結構恐難吸收如此規模的負載。 
 
儘管政府宣示將跨大再生能源產出,報告仍缺乏 AI 及資料中心的用電預測數據。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根據 112 年經濟部提出「五年成長八倍」的估算,意指資料中心年用電成長須超過 50%,是美國電力研究所與高盛所估 15% 全球平均增幅的三倍以上。他直言:「若真按這樣的增速發展,台灣現有電網與燃氣增量根本撐不住。」 
 
趙家緯指出,本次報告雖在文字上強調「深度節能」與「需求面管理」,但並未揭示各措施的節電貢獻量,外界無從判斷是否足以將用電增幅壓回 1.7%。另一位能源專家也指出,報告「資訊揭露度明顯低於以往」,不僅取消完整電源開發時程與逐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更未提出針對極端氣候與供電衝擊的韌性測試。 
 
專家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視報告架構,納入AI 用電情境模擬、敏感度分析與分散式能源規劃,同時說明微電網與地方電力復原能力的進展。隨著AI運算密度與資料中心電耗急升,若政策仍以「供需平衡」為唯一指標,恐低估結構性風險,未來台灣的電力轉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錄自:科技新報 
 
 
 |   
 
-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