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耳根圓通法門】即景觀心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前天 01: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耳根圓通法門】即景觀心


大家要知道一個原則:修行是無一樣不叫作「觀」。修行就是「觀」,禪觀也是「觀」;不管是大小乘的修行法,不論次第禪觀或禪宗的話頭、默照,通通都是「觀」。「觀」是基礎的修行原則。

什麼時候「觀」?有的人認為打坐、盤腿,就是在觀心、觀鼻,其實修觀並不是那麼狹隘。一般的人,平時不容易打坐、沒有時間打坐,仍然可以修「觀」。過去我們知道有慈悲觀、因緣觀、五停心觀、數息觀等,現在我在山上指導禪修,不管是樹葉、草葉,或是水、風、雨、陽光和霧也可以觀,甚至是颳颱風,都可以觀!在我們山上,任何的景物與對象,都可當成「觀」的體驗主體,這就叫作「即景觀心」,也稱為「即景修觀」。

八式動禪也是「觀」,觀自己身體的動作,是不是放鬆。修觀的首要條件就是把身體放鬆,放鬆之後,無論看什麼、觀什麼,都會覺得另有意境,與平時的感受不同。如果身心不能放鬆,不論看到什麼、面對什麼,都是煩惱,都是對立。如果身心能夠放鬆,你跟環境不會對立,而是統一的,不會把環境當成對象,不易生起各種好惡喜厭等情緒,即使有這些感觸,也會漸漸清淨、減少。身心放鬆之後再來觀景,就不會和環境對立。

現在山上有許多地方都可以修觀,而且在各種天候狀況下,都有適應的修觀方法。修「觀」的原則,就是「放鬆」身心,放鬆以後,就不會和觀的對象對立,而身心和環境統一,這個時候就是進入了三昧;到了念念統一,就是入定了。很多人以為三昧不容易練成,其實三昧的境地有深有淺,只要身心跟環境統一,就是進入三昧,有的人善根深厚,一練即成。

很重要的一點,諸位導覽人員帶領的時候,一次只給一種方法。八式動禪做完以後,只教一種觀的方法,然後帶菩薩放鬆、體驗、觀;再次地放鬆、體驗、觀。一次一次反覆交錯練習。如果覺得身體有點僵硬,再做一次八式動禪。這樣半天下來,身心都會調柔。

(一)聽溪

修觀的方法,第一種是聽,用耳朵聽。山上特有的聲音是水聲,我們有「聽溪禪」。明朝憨山大師有一次坐在茅篷前一座臨溪的小橋上聽溪水,他一直聽一直聽,聽得忘掉了自己,就這樣聽溪聽了一夜。他已經忘掉時間,而入了三昧、入了定。如果你和溪水的聲音合而為一,身體的負擔就不存在,心的妄念也不存在,你和環境就不會對立,坐在那裡不會累,而能夠一直坐下去、一直坐下去。

諸位有沒有在山上享受過這種聽溪的經驗?我想大概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原因是身心沒有放鬆,身心沒有放鬆,所以坐不了多久就覺得背痛、腰痛、腳痛,怎麼坐都不舒服,聽溪也聽不成了。聽溪的時候,不去理會身體的反應,頭痛、腳痠、腿麻,什麼都不管,一心一意只是聽溪,這是修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從耳根而入三昧。

聽水聲的時候,不是用耳朵刻意去聽,那樣會愈聽愈煩、愈聽愈累,甚至會耳鳴,因為聽得太過用力。聽的時候,耳根是不費力的,不是張大耳朵去聽,而是聲音自然而然進入耳朵;就好像經過一間餐館,沒有特意要去聞食物的香氣,可是食物的味道卻自然飄送我們的嗅覺之中。聽聲音也是如此。不刻意去聽,不刻意去聽聲音的旋律、聽聲音的大小、聽聲音的遠近,通通不需要。只知道有聲音,甚至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是水聲,但是漸漸地,不再在意那是水聲,而是有一種聲音在耳朵裡面不斷、不斷持續下去……,這個時候,心就安定下來,心安定以後,身心才能跟水聲合而為一。

至於聽水聲的時候,什麼姿勢最好?坐著、站著,任何姿勢都可以。比較容易安定的是坐姿,不一定是盤腿打坐的姿勢,而是看哪一種姿勢坐得安穩就怎麼坐。

聽水聲的好處是水聲是連貫、不中斷的,但是連貫、不中斷,並不等於水聲的大小、水聲的頻率完全相同。水聲還是有大小、強弱之別,但是聽的人不去分析,不去研究,以平等心、平常心來聽,不以選擇心聽。諸位練習聽水聲的時候,可以十五分鐘為一單位。

(二)聽雨

如果是下雨天,無法到溪邊聽水聲,那就在室內練習聽雨。

聽雨的原則,和聽水聲是相同的。如果下大雨,大雨不停下著,很可能聽了一段時間會覺得厭煩,不妨在過程中安排經行。現在山上可利用的室內空間有祈願觀音殿和大殿的副殿,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使用。晴天到戶外聽溪,下雨就在室內聽雨。

(三)觀水

另外一種「觀」,是用眼睛看。山上的法印溪和曹源溪沿溪有好幾處水瀑,水量雖不大,卻都很美,我們可以藉此來練習觀水;另外,祈願觀音殿後面的水幕,也可用來修觀。

觀水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幕水景,所以容易單調,因此要提醒菩薩們先把身體放鬆,放鬆以後再來觀水瀑。

觀水瀑的方法還是一樣,一心一意只觀水瀑,其他都不理會。有的人心是亂的,如果教他看、教他聽都做不來,這時候可以教他念觀世音菩薩、數呼吸。如果念觀世音菩薩也念不下去,數呼吸也數不來,那就教他數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這樣數著數著,心也會定下來。這是輔助的方法。

(四)觀風

一到風季或者颱風時節,法鼓山上的景致非常優美,風是非常具藝術性的一種律動。過去我住男寮的時候,從方丈寮的窗前,就能看到一片竹林和樹梢,颳颱風的時候,就看到它們像是在風中起舞,非常有致,往往我一看就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捨不得走,就站在那邊欣賞。

風是看不到的,我看到的是竹梢和樹枝受風搖撼產生的律動,那個律動是一致的,而且每次變化的形貌都不同。就像是欣賞風的一場優美舞蹈,首先看到它優美的姿態,漸漸、漸漸看到它是整體、連貫、一片無差別的景致。看到這幕景致,我就不想離開了,就在那裡一直看著,這是非常享受的事。

植物是受風搖動,但是我看到的卻像是植物在搖風,只看到植物的搖動。因此觀風,實際上看的是植物、草木等搖動而知有風,它們是一體的;觀的人跟它們也是一體,不是對立的,那也就是進入三昧。

其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觀風。例如在方丈寮,室內室外都擺了好幾盆蘭花,只要風輕輕吹過,蘭花的葉子,多也好、少也好,就像是在跳舞。這也可以觀風,風強則葉子的律動大一些,風弱則蘭葉的擺動小一些。就這麼一直看下去,也會入定的。

不論是外邊的大環境也好,小環境裡的小天地也好,只要有風,就可以修觀。即使是一根羽毛,只要有風,就能見到羽毛輕飄,也可以觀風。也許有人會斥為無聊,其實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練習身心跟環境的統合,都可算是修行的方便法。

(五)觀霧

還有一種是霧中修觀。冬、春二季,法鼓山上經常起霧,大霧一來,山上的能見度驟減,蒼蒼茫茫的一片,景致很美。在霧中,看不到風吹樹搖,水聲則依然可聽。

中國古詩云:「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1知道師者在林間採藥,可是霧太厚太濃,什麼也看不清,找老師不知從何找起。

我再舉一個例子,法鼓山三面環山,我們附近有一座山系,被我喚為「雙面觀音峰」,天晴的時候,山形清晰可見,一旦霧起,就只看到一片灰濛濛的水氣,雖然山色隱於迷霧之後,我們知道——山就在那裡。

觀霧,就是觀霧的背後,霧的背後有山,霧的另一端有太陽。就像我們的心,原來是清淨明澈的,可是煩惱生起的時候,心就變得渾沌。如果在煩惱的當下,能夠去觀想自己本來清明的心,煩惱只是一時的,而能不被煩惱攪動,就是一種修行。

因此觀霧,就是從霧中去觀想另一端的太陽,清清楚楚知道在迷霧之後,所有的景致都在,只是一時被迷霧所障看不到;雖然看不到,可是你相信風景就在那裡。這樣就能不被迷霧所擾,而你的心,就是跟霧起之前、霧散之後的景境合而為一。

觀霧並不是說,我們的心跟迷霧一樣,成了糊塗心,什麼也看不到,那很糟糕,一下子就打瞌睡了。霧只是暫時的假象,霧起的時候,背後依然有陽光;霧起的時候,背後的景致依舊,只因霧濃,所以我們一時看不到景致。觀霧要能不被霧障,這是需要有工夫的,一般人比較不容易做到。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13 07: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