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10-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119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龍潭送聖蹟祭典!北台唯一完整古禮 傳承客家敬字文化
桃園市龍潭區於聖蹟亭舉行「2025桃園好客文藝季-文流x行動」系列活動之一的「送聖蹟祭典」。記者周嘉茹/翻攝
桃園市龍潭區今於聖蹟亭舉行「2025桃園好客文藝季-文流x行動」系列活動之一的「送聖蹟祭典」。此祭典不僅是桃園客家文化中對文字、文人與知識敬重的體現,更因龍潭是北台灣唯一仍完整貫徹執行三獻吉禮儀式的地區而深具文化意義。
「送聖蹟」習俗源於對文字創造者倉頡的尊崇,客家族群將寫有文字的紙張視為「聖蹟」,收集至聖蹟亭焚化後,恭敬地以三獻吉禮祭告,最終將化為灰燼的聖蹟藉流水送入大海。市府表示,在現今電腦化時代,這項活動有助於民眾重新感受手寫文字的溫度,並深入了解客家「敬惜字紙」的精神。
今年的送聖蹟祭典特別整合「好客文藝季」系列活動。文藝季以鍾肇政代表台灣文學、黃永松代表文化行動與聖蹟亭代表敬字價值三大核心為主軸,三者交織,共同確立龍潭的文學重鎮地位。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他曾在聖蹟亭旁的351旅服役,當年聖亭路拓寬規劃險釀龍潭聖蹟亭拆除危機,幸賴台灣文學巨擘鍾肇政及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等人,發起「搶救聖蹟亭」文化保存行動,使龍潭聖蹟亭得以保留,並將珍貴的聖蹟文化完整傳承。
客家局表示,桃園共有7座聖蹟亭,其中龍潭聖蹟亭建於西元1875年,至今仍完整保留清代「三進式」建築格局與祭祀空間,在「送聖蹟」儀式上,更維持完整傳統古禮,從請神、安座的莊嚴開端,經過擊鼓鳴金、奏樂、獻酒進饌、讀祝文等,最終將字紙灰送入流水中,儀式不僅重現客家敬字傳統,更延續守護文化精神。
為落實文化傳承,市府今年特別邀請龍潭幼兒園學童一同參與祭典,象徵敬字惜紙文化向下扎根;客家局也與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出「續聖蹟」特展,運用VR技術探討敬字精神在數位時代的可能性。
此外也攜手在地犀牛劇團,以鍾肇政與黃永松搶救龍潭聖蹟亭的故事為題材,編寫兒童劇碼,並將巡演至桃園市6所設有聖蹟亭的國小,深化客家文化的教育。並推出龍潭中壢線、大溪楊梅線、龜山蘆竹線3條路線、4場次的聖蹟亭文化體驗遊程,期盼藉由這項珍貴的民俗活動與系列推廣措施,凝聚地方對文化保存的向心力。
(聯合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