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10-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81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236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傳統建築彩繪 保存者:陳文俊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彩繪
保存者:陳文俊
認定理由:
1、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為「穎川堂彩繪」第四代畫師,自民國65年(西元1976年)起即追隨父親(第三代陳穎派)習藝,承襲家族彩繪技藝,並嚴遵傳統建築彩繪之工序工法,精通從地仗層準備到最終繪製的全套工序技藝。
2、具該項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於大專院校教授「傳統彩繪工藝」課程,授課領域涵蓋寺廟彩繪、擂金畫、傳統彩繪專項研究、圖稿,通過實作培訓,讓年輕學子學習傳統彩繪技藝。且積極培訓後繼人才,並有子陳重光繼承衣缽,具傳統建築彩繪之傳習能力與意願。
3、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從業近五十年,精通南式彩繪、門神彩繪、擂金畫,作品佈局得宜,人物傳神、線條精煉,具藝術價值。在國定古蹟和美鎮道東書院、縣定古蹟興賢書院等處,均有彩繪作品。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早在西元前438年建造的希臘雅典巴特農神殿,從廢墟中的大理石上就發現有色彩的痕跡,所以在東西方的建築物中都有裝飾彩繪的發展。清代道光、咸豐時期之前,臺灣沒有本土性的彩繪匠,依推測,可能基於畫藝不外傳的原則及為了保障持續受聘來臺的工作機會,號稱「唐山師父」的彩繪匠師,始終未在臺灣授徒傳藝。直至清道光初年,龍山寺重修,來自中國福建日湖彩繪匠師郭姓祖父攜孫東渡鹿港,專事彩繪工程,並落腳定居鹿港,依戶政資料最早登錄的郭連城,生辰不詳,歿於光緒8年(西元1882年),極可能就是當時隨祖父來臺者,成為鹿港本土第一代彩繪匠派。郭家四兄弟各以專擅技藝聯手持家,郭福蔭專研漢學,郭柳獨獲家學彩繪真傳,兩人同習經史詩文而成一家,郭鍾、郭盼專業髹漆繪飾,兄弟同心共事,為時人所重。清同治至光緒年間,臺灣中部社口林大夫第、神岡呂宅、潭子摘興山莊、霧峰頂下等古蹟民宅,是郭家所完成的彩繪。郭家彩繪以郭柳為首,郭柳,字友梅,生於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卒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享年64歲。建築彩繪裝修中的古典富麗圖案彩繪,雅趣的詩書畫表現是郭家派系下的拿手絕活,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鹿港天后宮進行彩繪裝修工程,彩繪工藝家或書畫名家具是一時之選,彩繪工程邀聘師出同門的郭新林、柯煥章主筆,兩人彩繪作品都精彩華美,昔、今都肯定郭新林、柯煥章為「鹿港二大主筆畫師」的尊稱。
彩繪在傳統工藝演變中,主要目的為修補之功用-修補木製結構的坑洞瑕疵,直到清代已漸漸演變成以裝飾彩繪為主。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
師承關係:葉成→陳萬福→陳穎派→陳文俊、陳敦仁。
陳文俊老師為陳穎派之子,技藝師承其父。最早應追溯自爺爺陳萬福曾拜葉成司學習彩繪,陳文俊父親曾受到鹿港工藝家柯煥章賞識,精進傳統彩繪技藝,亦成家學。國中畢業後即踏進此行,中途雖曾做過修車師傅,最後為保存傳統彩繪之價值與使命感,乃投入此一傳統藝術。
(彰化縣政府)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