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心情起伏? 新手媽媽如何調適與預防憂鬱
若新手媽媽發生產後憂鬱,包括長時間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極端疲累、無法專注等,應積極治療。
產後心情調適:正常的情緒變化
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夾雜著生理變化、睡眠不足與育兒壓力,讓許多新手媽媽在產後面臨心情起伏。這是正常的適應過程,身體荷爾蒙的變化、作息改變與新角色的適應,都可能影響情緒。常見的產後情緒波動(俗稱「產後憂鬱情緒」)會出現在產後4至10天內,表現為容易哭泣、情緒不穩,但通常不會影響日常功能,並會在短時間內緩解。
●如果感到情緒低落、焦慮或壓力過大,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調適心情
●適當休息:請家人幫忙照顧嬰兒,確保自己獲得足夠的睡眠與放鬆時間。
●保持社交互動:與朋友、家人交流,分享育兒心得,不要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適量運動:輕度的散步或產後瑜伽有助於舒緩壓力,提升心情。
●營養均衡:健康的飲食有助於穩定荷爾蒙,減少情緒起伏。
●尋求支持:加入適合的媽媽社群或育兒團體,透過交流獲得情感支持與實用的建議。
●與伴侶溝通: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對方一起分擔照顧嬰兒的責任。
●安排自我照顧時間:每天抽出短暫的個人時間,例如泡澡、聽音樂或閱讀,以減輕壓力。
產後憂鬱症何時需要關注
如果心情低落的情況持續2週以上,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特別關注是否為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根據DSM-5-TR定義,產後憂鬱症被視為一種「伴隨產後發作特徵(Peripartum Onset Specifier)」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症狀可能在懷孕期間或產後 4 週內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將產後憂鬱症定義為可發生於產後12個月內。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包括長時間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極端疲累、無法專注,甚至出現對自己或寶寶的負面想法。這與短暫的產後憂鬱情緒不同,產後憂鬱症需要專業評估與治療。
產後憂鬱症的盛行率與風險因素
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因研究方法與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全球產後憂鬱症盛行率約為17.7%,其中部分國家的數據顯示約13%至19.2%的新手媽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產後憂鬱。某些族群的媽媽較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風險因素說明:
●過去有憂鬱症病史:曾患憂鬱症的女性,其產後憂鬱症風險增加20倍。
●年齡因素:青少年媽媽及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產後憂鬱症風險較高。
●生理變化與產後荷爾蒙波動。
●妊娠糖尿病、產後身體不適。
●家庭支持不足、經濟壓力、婚姻關係緊張。
●產後焦慮與強迫性思維:研究發現,約40%的產婦有焦慮相關症狀。
文化與社會支持對產後心理的影響
在亞洲文化中,「坐月子」是一項傳統習俗,強調產後休養與家人照顧。適當的坐月子安排,如均衡飲食、充分休息與親友協助,能夠幫助產婦減少壓力。然而,過度強調傳統規範(如嚴格禁忌、限制活動)可能使媽媽感到受限或與現代生活需求不符,增加焦慮。
此外,社會對母職的高期待,可能讓新手媽媽感受到過度壓力。如果產婦未能符合「完美母親」的標準,可能會出現自責、無助感。因此,社會應該提供更多彈性的支持,如產後諮詢、心理健康教育與父母支持計畫,讓媽媽能夠自在地適應新角色。
如何預防與治療產後憂鬱症
預防:
●產前準備:建立支持系統,與家人溝通育兒計畫。
●認識產後憂鬱症:了解產後可能面臨的情緒變化,做好心理準備。
●保持身心健康: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確保充足睡眠。
●產後檢查:使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EPDS)篩檢。
●善用社會資源:尋求合適的產後護理機構、母嬰支持團體,減少孤立感。
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可有效改善產後憂鬱症狀。
●藥物治療:若情況嚴重,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如 SSRI)。
●社會支持:參與媽媽團體、家人協助照顧嬰兒,可降低產後憂鬱症的發生風險。
結語
產後情緒波動是正常的適應過程,而產後憂鬱則需要更多關注與專業協助。文化、社會支持與個人調適方式,對產婦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若您或身邊的親友在產後感到持續的情緒低落,請不要獨自承受,及早尋求醫療或心理支持。健康的媽媽,才能帶給寶寶最好的愛與照顧。(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原文刊登於亞東院訊第306期)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