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4-23
- 最後登錄
- 2025-1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99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531
- 相冊
- 4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1.MBTI常被誤用為貼標籤工具,如認為I人不善社交、F人太感性。
2.實際上MBTI測量的是「偏好」,而非實際上的能力或限制。偏好如同「慣用手」的概念,每個人都具備各種功能,只是行事時傾向使用某種方式。
3.MBTI真正的價值在於自我覺察和人格發展,特別是中年階段重新校準人生方向時,可幫助我們找到適合與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作者簡介:王凱琳,心理學人格特質分析專家、職涯發展諮商師,企業組織與領導力的發展顧問,具有美國MBTI®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諮商大師級認證。
我經常聽見人們這樣談論MBTI:
「他很I,就不用找他出來了,他不喜歡群聚。」
「她是E,當然上台講話完全沒問題。」
「F的人都太感性,不夠理性。」
「T沒有同理心,只會講道理。」
「N都是空想家,說話不接地氣。」
「S超無趣,只會照本宣科。」
「P太拖延了,沒效率。」
「J很控制狂,老想掌控一切。」
這類說法,雖然看似幽默或方便,實則是一種危險的簡化,它把MBTI當成一張方便的貼紙,一旦貼上,就彷彿把整個人定型。
這樣的誤用,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見的現象如出一轍。例如許多人對星座的理解,習慣性停留在簡化與概括的程度,拿來當作給他人貼標籤或開玩笑的話題,而忽略了其背後原本可能蘊含的豐富象徵與系統性思維。
MBTI就落入同樣的處境:它本是一個具備深厚心理理論基礎的工具,卻在流行文化的簡化詮釋下,變成了性格速配表、辦公室八卦指南,甚至作為判定誰適合誰的標準。
這些誤解與簡化,掩蓋了MBTI作為自我覺察與人格發展的價值核心。
MBTI測的是偏好,不是能力
MBTI的4個指標是以「2選1」的方式呈現,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擁有其中一種特質。它所反映的,只是我們天生較為熟悉、傾向使用的「偏好模式」。每個人都有思考與感受、抽象與具體、內向與外向、規劃與彈性這些功能,只是我們會更自然的依賴其中某一種方式作為預設路徑。
偏好,就像你慣用的那隻手。你可能是右撇子,但不代表你左手不能用,只是右手寫字時比較不費力,比較熟練而已。偏好是一種傾向,不是一種限制。當我們使用非偏好的功能時,可能需要花更多心力與意識,但我們仍有能力運用它。
將MBTI類型當成標籤來定義某人,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誤用方式。例如:
認為I就代表不擅長社交,或不喜歡群體。
認為E就等於健談活潑、不會緊張。
把F等同於情緒化,把T視為冷血無情。
這些都是錯誤的投射與簡化。每一種偏好都存在一個頻譜上,而不是兩端的對立。很多F的人可以理性思考,T的人也能有深刻的同理與關懷;內向的人可以侃侃而談,外向的人也需要沉靜獨處;P的人可以高效完成任務,J的人也能在變局中保持彈性。
如何正確運用MBTI?
你可能會問:既然偏好不是能力,那麼知道自己偏好什麼,有什麼幫助?答案是——「極大幫助」。
因為天性的偏好,和後天養成的能力,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前者是自然而然、輕鬆熟練、能量充沛;後者是可以訓練,但相對耗能、有限,且容易疲乏。就像一個人雖然可以後天學會唱歌,但若沒有音感天賦,他唱歌的表現與一位天生擁有絕對音感的人,是不同層次的。
因此,了解自己的偏好,是在告訴你:哪裡是你可以發揮最大力量、最得心應手、最自然流暢的地方。反之,也讓你更有意識的去看見自己需要補足的部分,學會彈性切換,而不是一直消耗在不適合自己的模式裡。
例如,你的原廠設定是隨性的P,後天訓練出J的組織性與目標導向特質,使你可以在工作上勝任有餘。但你若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維持在這個狀態,很快你就會耗盡能量,被壓垮而不自知。就像你明明是慣用右手的人,卻一直強迫自己只能用左手,你的能量當然會消耗得很快,因為那只是你應付生存所需要使用的技能,並不是你最自然的狀態。
特別是在中年階段,不管人生曾經走到哪個位置,許多人都會開始面對更深層的問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所做的選擇,是否依然符合我的內心價值?
在這個時期,我們可能感到一種微妙的轉向——不再只想「做得好」,而是更在乎「這樣做是否讓我感到踏實、自在、快樂」。
要完成這種轉向,必須先認識並承認自己的偏好,因為那是判斷「什麼才真正適合我」的基準點。當你在中年願意重新校準方向,就能避免在不適合的道路上耗盡心力,並為下半生找到更順暢且可持續的節奏。
這正是MBTI真正的意義所在:幫助我們先認識自己的預設模式,肯定自己、接納自己。然後,以此提供一種有結構的語言,漸漸去理解他人與自己的差異,從而促進自我發展與人際理解。
與其問「我是什麼類型」,不如問「我怎麼用它成長」。
MBTI不該是把人分類的箱子,而應是一張指引方向的地圖。它提供的是一種洞察,而不是一種定罪。
知道自己的類型,不是為了畫地自限,而是為了清楚知道起步的位置。當你明白你的偏好是什麼,你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學習與發展。同時,也能理解那些與你偏好不同的人,他們並不是「錯誤」的,只是「不同」的。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半熟人格》
|
-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