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20|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雕刻雕塑] [作品分享] 竹根雕採[23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4-13 11:09: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也由來已久。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雕刻技藝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金陵派竹雕金陵派竹雕的創始人是濮澄。濮澄,字仲謙,生於萬曆十年(1582),主要活動於明代萬曆至崇禎時期。他刻竹通常是以淺浮雕為主,時而也刻製一些高浮雕作品。不過他最喜歡的還是用盤根錯節的竹根,根據竹材的自然形狀和特徵,用簡潔的刀法,略施雕鑿,隨形施刻,自然成器。清初學者宋荔堂在《竹罌草堂歌》中讚譽濮仲謙的記載,不僅說明濮仲謙是位身懷絕技、一藝多能的雕刻藝術家,而且說明了他的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刻竹風格。由於對雕刻技法的欣賞角度不同,他最喜歡的是以用刀很淺的浮雕技法為主,有人稱之為“水磨器”。當時,他用這種技法刻製扇股、酒杯、筆筒、臂擱之類器物,也使用在木器和牙角上,曾妙絕一時,受到世人的喜愛。由於在製作風格上與嘉定朱氏“高、深、透”的風格不同,又因他住在金陵,隨即就按竹刻風格將竹刻分成兩派,即金陵派和嘉定派,濮仲謙也就是金陵派的創始人。另外還有方潔,子矩平,號治庵,浙江黃岩人。他工詩善書畫,最擅長刻竹,人稱“方竹”,也是金陵派竹雕名家。方潔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擱和竹內黃上用陽文淺浮雕法替別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淺浮雕,其餘部分用陰刻。因兩種方法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他的這種鐵筆被人稱為絕藝。

 

竹雕松樹形小壺明晚期12.3 × 8.4 ×8.5厘米壺用天然盤連的竹根雕成鬆樹形,以鬆乾為主體,松枝盤曲成柄,斷梗做流。壺蓋巧雕成枝葉形,疊壓錯落,形似折枝,又與壺身主幹相連,柄下隱刻陰文“仲謙”楷書款。壺呈棕褐色,採用深、淺浮雕技法雕成,構思奇巧。

 
竹刻竹節筆筒明晚期濮仲謙是金陵派的創始人,他喜歡根據竹材的自然形狀和特徵,用簡潔的刀法,略施雕鑿,自然成器。此筆筒為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淺浮雕竹枝圖,雕工精湛,與眾不同。

 
方潔刻竹水圖臂擱清中期長27厘米臂擱正面淺刻高山突起,溪水清流,古樹茅屋,構圖層次豐富,景物錯落有致。左上題刻為“丙戍年日治庵制”,下落“方”字印章文。


嘉定派竹雕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藝術發展十分迅速,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傑出的藝術家湧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一些士人便將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據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徵劃分流派,於是出現了嘉定派。
嘉定派生產中心主要是在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縣)。嘉定派最早的創始人是朱鶴,在嘉定竹刻藝術中,以朱鶴祖孫三代最為著名。朱鶴,字子鳴,號松鄰,他擅長詩文書畫,精雕鏤藝術。有記載稱,其子朱纓,號小松和其孫朱稚徵,號三松,均能繼承父業。朱鶴本人文學藝術造詣很深,且有創造精神。他性情孤僻,與俗寡合,但卻時常與書畫名家、文學家交往,因其善書畫,通古篆,早年又得繆篆不傳之密,所以在他的竹雕設計和製作中,經常以筆法運用於刀法之中,其所製作的筆筒、香筒、臂擱,佛像等,雖然有的樸茂質拙。有的精妙絕倫,但又大多是以“窪隆淺深”,刻五六層的鏤空深刻透雕進行製作的。朱鶴認為:如果不進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因此,他將南宗畫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創造出深刻法,為唐代以來發展的竹刻藝術開闢了新的途徑。其作品深受當時士人的器重,人們爭相求購,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朱松鄰”稱之。甚至到了清代中期,乾隆帝看了他刻製的竹器,也題有“高枝必應托高土,傳神莫若善傳神”的詩句加以讚揚。
繼竹刻大家朱鶴之後,其子朱纓、其孫朱稚徵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1820),已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也被稱為“竹刻之鄉”,有名的竹刻家就達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吳之番、週灝、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施天章、張希黃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深遠。
 
竹根雕採藥老人清早期高14.7厘米採藥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髮髻,長髯清癯,面露微笑,足登草履,藥鋤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塊玲瓏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憩。其衣紋笑貌無不帶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籃中,滿盛著壽桃、靈芝和仙草,是“靈仙祝壽”之意。此作品採用了鏤雕、圓雕等多種技法,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竹雕佳作。吳之番款。

 
竹雕浴馬圖筆筒清直筒形,器型周正,外壁雕刻浴馬圖,構思巧妙,雕工精湛,線條流暢。吳之番款。
 
週芷岩刻山石翠竹紫檀筆筒清早期直筒形,三足。外壁一側刻山石翠竹,佈局疏密得當,雕刻瀟灑自如;另一側刻五言律詩一首,款為“芷岩制”。此為周芷岩精品之一,顯示了其在雕刻花卉、山石、草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
 
太白醉酒圖筆筒清中期高14.8厘米筆筒包漿溫潤亮麗,淺浮雕太白醉酒圖,姿態酣暢。並以行書題詩:“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詩尾題款:“丁未春三月書”。鐵畫銀鉤,雕刻流暢有力。吳之番款。
 
張希黃款竹刻留青山水紋筆筒清高11厘米清代仿張希黃竹刻作品甚多,但精品並不多見。而且作品用留青技法,將遠山近石、屋宇樹叢構成嚴謹的圖畫,其自然有力的線條,較之張希黃纖巧之工不同,另有一番情趣。張希黃款

留青竹刻和竹節雕留青陽文雕刻,也稱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把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這種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玩摩挲,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技法始於唐代,當時雖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階段,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這種技法的出現,顯示出了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開始流行時,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將圖文部分留下,其餘部分刮掉;所刻的紋飾,也只是進行陽文或陰文雕刻,只有花紋的變化,而沒有雕刻技法的變化。明末竹刻家張希黃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利用竹筠、竹肌質地色澤的差異,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圖紋,將剔除青皮後的竹肌做底,首創出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法。這一時期,許多竹刻名家都兼精書畫,他們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以充實竹刻藝術,無論題材、技法,都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而以竹的青皮作為圖紙的雕刻繪製法,與繪畫的筆墨神韻更加貼近。
竹節雕是指先將竹節製成器物,如臂擱、筆筒、香筒、茶葉筒等,然後在竹製器物上做深浮雕和鏤空雕等雕刻,使之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琳瑯滿目,傳世較多。

陷地深刻始於清代初期,屬於深刻技術,但較一般的深刻更深。竹材的表面光素,稱為“地”。採用這種技法所雕的圖像全部刻陷於“地”中,最多可有五六層,才達其最深處,故名陷地深刻。

留青聖手張希黃張希黃,明著名竹刻家,留青陽文的創始者,構圖有唐代李昭道風格。他最擅長的是利用留青淺浮雕技法刻遠山、樹石、山水人物、樓閣亭台等景物,將雕刻與繪畫融為一體。他的雕刻技法奇妙、高超,在薄薄的竹皮上,卻能分出幾個層次。遠山流雲所用的竹青,淡淡如霧,似斷似連,如煙雲飄渺;近景人物、山石、樓閣、亭台,卻又能根據其所在位置採取相應的技巧。景物近處直接用竹表層的青皮,稍遠處則採用表層下的青皮,由深入淺分出層次漸漸刻繪。淺淺的一層青皮,在他的刻繪下,產生多層次的立體感。看他的竹刻,有如觀賞一幅精繪的圖畫,如樹葉為夾葉,柳條做柔絲,山石用細皴等,嚴謹的樓閣及險峻重疊的峰巒,在他運刀如筆的刻劃下,線條纖巧流暢,顯示出高深的技巧及獨特的雕刻風格,成為留青技法的典範。
 
留青竹刻仙人乘槎紋臂擱明長17.6厘米留青竹刻仙人乘槎紋,海水洶湧,遠處雲霧繚繞酌仙山樓閣,均以陰文刻出,立體感強烈;精細之處,毛髮畢現,而不拘泥於局部,仍見整體經營的匠心。右上刻陽文:“仙源不可極,風吹萬樹花。不知雲風裡,還有幾人家。張希黃。張宗略(印)希黃(印)。”

 
竹雕蕉蔭讀書圖筆筒清高14厘米器型周正,隨形雕刻兩仕女於芭蕉樹下相伴讀書,畫面層次鮮明,刻工精細。
 
竹刻鏤雕蟠螭紋香簡明高19.5厘米直筒形,上下刻迴紋,中間鏤雕龍紋,龍體健碩,如意形鼻,上齶較長,兩眼凸起,齒刃鋒利,刀法遒勁,將龍的威武雄壯表現得惟妙惟肖。竹表面由時間造成的包漿自然深沉,光亮泛紅。
 
竹雕竹林七賢筆筒清高17厘米此筆筒採用浮雕與留青相結合的技法,用刀如筆,重重疊疊的松針,纖細如毫,節節上升的竹子亦極具質感。


竹黃工藝竹黃即竹之內皮,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等稱。它是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過水煮、晾乾、壓平等工序,然後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楠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紅木、烏木和黃楊木等。尤其是黃楊木,其色澤與竹黃近似,質地細膩,是上等的珍貴原料。一般先用這些木料做成各種形狀的器物,然後在器物的表面貼上竹黃,有的因為裝飾紋樣的需要,要貼上兩至三層竹黃。所刻紋飾有彩花如意、方夔、連瓣勾蓮、迴紋、雷紋、蟬羽紋、山水人物和花鳥等,銜接緊密,接榫鬥角,毫無榫跡,被譽為“天衣無縫” ,其紋飾精巧美觀,宛若天然而成。
竹黃工藝的歷史並不久遠,始創於湖南邵陽地區,製成的器物有匣、盒、盤、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清代時,浙江一帶有人到湖南經商或遊覽,看見這種工藝製品,有的還得到親朋的饋贈。他們覺得此種器皿既清雅又實用,於是召集了一些人去學習,同時也買回一些器物作為樣品進行試做。在製作過程中,嘉定竹人將學來的貼黃技術加以改進,在器物貼黃的表層輔以精美的紋飾,使之完全藝術化。自此,竹黃工藝的聲譽日漸提高。後來,嘉定的竹黃製作品種越來越多,紋飾也越來越精麗豐富,工藝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湖南邵陽地區。到清代中期時,竹黃工藝發展迅速,已不僅是湖南邵陽、浙江嘉定兩地生產,浙江黃岩、四川江安和福建上杭亦開始以製作貼黃而著稱了。
進貢皇宮的竹黃器竹黃這種民間工藝品原在浙江、湖南一帶流行,並沒有作為地方物產貢入皇宮內廷。後來,乾隆帝前後六次南巡,發現了這種工藝品,甚為喜愛,遂命地方上作為物產每年向皇宮進貢。乾隆帝在南方各名勝處所建的行宮內陳列擺設的此種物品,精製淡雅,深受人們喜愛。當時民間的貼黃器在造型、花紋裝飾上都比較簡單,而進貢到宮廷內的器物卻是精美異常。其中有些造型規格和圖案設計是由清宮如意館畫師提供,各地再按圖案採辦、督造;有些則是將貼黃匠人召至宮中進行製作。這些按規定繳納進貢的作品,幾乎都是窮工殫巧,精美絕倫,包括盒、匣、文具,盤、牙籤筒等,其中僅盒一類,品種樣式就五花八門,舉不勝舉。至於圖紋裝飾上更是精工細作,遠非民間器物可比。據清宮中進單所載,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初二日,河東河道總督張師載進貢:文竹一統尊、石榴尊等。又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初一日,江寧織造舒文進貢:文竹如意盒成對、文竹芝仙盒成對、文竹萬福盒成對等。這些竹黃製品大部分是委派江寧織造承辦的,也有一些是地方官買來作為年節禮物獻上的。但無論是承造的方物,還是敬獻的禮物,在工藝上都是非常精麗典雅的。這類竹黃仿古器物作品雖不多,但品種較為齊全,不僅有鼎,還有觚、爐、瓶等,件件皆是精工細作。除仿古作品外,在其他造型的作品中,那些文房用具以及陳設、文玩器皿等,也均富麗精巧,使人百看不厭。


 
竹黃山水鎮紙清29.5 ×4.5厘米鎮紙正面刻字,背面鐫山水圖案,雕工精湛,工藝精美。

 
淺浮雕八吉祥紋竹黃盒清乾隆直徑7.7厘米此盒採用竹黃工藝,在盒蓋及外圍淺浮雕八吉祥紋圖,線條流暢,為竹黃工藝中的精品。
 
文竹貼黃雲蝠盒清乾隆直徑7.4厘米此盒採用竹黃工藝,上繪雲蝠紋,紋飾精美,線條流暢。 “乾隆禦玩”款。
 
竹黃“荷亭清暑”八方盒清中期直徑17厘米八方盒盒面刻繪荷亭清暑圖,雕刻精美,意境清幽,線條流暢,設計巧妙。
 
竹黃留青山水紋眼鏡盒清高15.8厘米此眼鏡盒呈橢圓形,一面雕留青兇水紋,另—面刻詩句。工藝精到,為清末製品。
 
竹黃雕人物故事圖眼鏡盒清高13.5厘米如意形眼鏡盒蓋上兩面浮雕蝙蝠和團壽字,寓意福壽雙全。盒一面浮雕“平生三級”圖案,另一面浮雕松下高士圖。工藝精湛,線條硬挺,為清末製品。
 

竹黃淺刻壽考圖紋扇民國扇面淺刻郭子儀武士像,一邊松樹馬匹刻畫精細,邊題為“大富貴亦壽考圖戊申仲夏竹民王勳刻”,王勳(民國刻竹名家)印。

立體圓雕立體雕刻則是以圓雕和透雕技法為主。這種以圓雕技法刻製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為材,根據竹的自然形狀進行構思和設計,略施雕鏤,使其成為或妙巧、或古樸、或精緻,供人觀賞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舉,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獨創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雕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嘉定朱氏三代也曾刻製過一些圓雕作品,如朱纓的“張國老騎驢”,朱稚徵的“合和二仙”等,但這一地區,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在封氏家族中有名的竹刻家就有12人之多,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號稱鼎足。他們繼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圓雕技藝,以竹根為原料,摹仿現實寫生,所製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見勝,如模擬的梵僧佛像,奇形異狀,詭怪離奇,讓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他們刻的散花天女、採藥仙翁、劉海戲蟾、布袋和尚等人物,卻面部慈祥,神采奕奕,使人又有軒軒霞舉、超然出涯之想。封錫祿和封錫璋兄弟由於技藝精絕,名聲遠播,被地方官推薦,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入宮,在清官養心殿服務。
清中晚期竹雕自乾隆、嘉慶之後,較為流行的是潘西風、方潔和鄧渭等人的風格和作品。鄧渭以薄地陽文之法鐫刻名家詩詞,潘西風以陰文淺刻在臂擱上刻繪山水、仕女圖畫,方潔用鐵筆在扇骨、臂擱、筆筒上以陰陽凹凸、皴擦等手法,刻繪山水及人物小照。他們均能運刀如筆,心手相應,不露刀鋒,在竹刻一門中有其過人之處。他們的這種雕刻風格趨勢導致了時代風格的演變。因此,這時期,尤其是在文人的雕刻中,淺浮雕已很少見,那些精雕細鏤,表現刀法的高浮雕、透雕、圓雕、陷地深刻諸技法,基本無人問津。那些動物形象的立體雕刻和置於几案上的高雅凹凸的浮雕筆筒,幾乎沒有人再製。雖然工匠的製品,以圓雕技法刻製的竹根人物和仿造前人所製的作品也不斷出現,有些風格還較近似,但功力卻表現不佳,雕刻粗糙,過於雕鑿,顯得十分匠氣。

高浮雕指所雕刻的圖案花紋高凸出底面的刻法,多見於筆筒、香筒。高浮雕也可理解為一種下刀較深的平面陰刻,廣義上說也是深刻浮雕或深刻透雕。
仿古竹雕乾隆帝嗜好古器,於是各種質地的仿古器皿相繼製作出來。在此期間,以竹根為材的仿古青銅器器皿和以金石碑體為主的書法、銘文,也在竹器皿上呈現。除了有藝術創作的雕刻家和文士雕刻家之外,還有眾多熟練的工匠從事生產。那些仿古竹壺、竹卣、竹瓶、竹鼎,高浮雕山水人物筆筒、立體人物雕刻等,均也一反前人渾厚朴實的風格,而專以新奇為主,越刻越奇,越奇越精,奇妙之處勝過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宮造辦處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的“提粱卣”。作者藉鑑青銅器紋樣加以演化,改變為適合竹刻的紋飾,將造型美與裝飾美融為一體。工細之處主要在於“平地深刻”的技法,而且所製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的,但卻絲毫沒有與器身黏合的痕跡,做工細緻,巧奪天工,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竹刻自乾隆、嘉慶之後,風格從繁綺多姿變為平淺單一,鏤空雕法與圓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雖然當時仍有蔡時敏做立體圓雕,莊綬綸做透雕,高浮雕也時有出現或被仿製,但都已漸漸被盛行的淺浮雕和陽文平刻所代替,不再強調造型和立體感。因為這種方法簡單,更能直接在筆筒的平面上作畫。竹刻的圖案及題材大部分是直接取自名家的畫稿,有的雕刻家直接與畫家配合,出現了不是名畫家的畫稿不刻,或者不是名刻家雕刻不畫的現象。在竹刻上為了以刀痕表現出書畫的筆情墨意,他們一般多采用陽文雕刻技法,摹刻的書畫達到了使人一望便知為某家筆法的境界。


 
竹雕十八羅漢山子清高35厘米十八羅漢兇子分佈在橋畔山隅,形姿多樣,神態各異,巧妙的設計,嫻熟的雕工,為作品增添光彩。
 
竹雕松山高逸山子清高10厘米竹根雕刻,松石林立如山,人物現於其中,工藝精美。下有底座。
 
竹根雕采芝老人清6.5×6.5厘米作者巧妙利用一段偏欹的竹根,雕刻一采芝老人倚坐在山岩之上,身邊的竹籃則裝滿靈芝。刀法圓熟流暢,所刻衣紋起伏皺疊流走自然,包漿亮麗。

 
竹雕踏雪尋梅筆山清長12.5厘米竹雕筆山比較少見,此作採用高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技法,依竹根自然形態,雕琢成器,更顯設計的奇巧、製作的精妙。且踏雪尋梅的意境,表現了文人的情趣,是擺放桌案的難得佳作。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Plus1 + 2 + 6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6-30 15:14:37 |只看該作者
大大發表的文章都很棒耶好喜歡喔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7-6 09:57:43 |只看該作者
這些竹雕都很棒
尤其是竹根雕採藥老人
謝謝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2 15:2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