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9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加分活動)車鼓陣(14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5-9 10:47: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車鼓陣,又稱「弄車鼓」、「車鼓弄」,是一種搭配音樂伴奏的歌舞表演。「車鼓」,指的是表演者手中所拿的兩種樂器,「車」,指「四塊」(或稱「四片」、「四寶」),為兩組各自成對的長竹塊,互相敲擊時會發出「ㄑ一ㄠㄑ一ㄠ」的聲音;「鼓」,指的是鈴鼓。這個名稱經過長時間的傳誦而逐漸變調,將「ㄑ一ㄠ」唸成「ㄑ一ㄚ」,最後變成今日的「車鼓陣」。
  車鼓陣演出人數並無固定,至少有「旦」、「丑」兩個主要角色互相搭配演出,一人以上負責伴奏。表演者必須一邊唱一邊搖擺身體、走步伐,配合七字四句的歌詞,相互戲謔、挑逗,並以一唱一答的方式為主。唱詞中,說白咬字要非常準確,而且必須一氣呵成,有時偶爾也會穿插一些急口令或四句聯。演出成員並無性別上的限制,但為了配合演出需要,會出現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的情形。所使用的樂器有二弦、三弦、大廣弦、殼仔弦、月琴、橫笛等,屬於南管音樂常使用的樂器。表演者所演唱的曲調被稱為「車鼓調」,一部分取自南管音樂的俗唱,一部分為本地民歌,表演內容也多取自車鼓戲的劇目,如〈山伯英台〉、〈陳三五娘〉等。

 


  車鼓陣表演者的打扮有古裝時裝兩種不同時空的造型,除了旦角固定右手執扇、左手捏著絲巾,丑角手拿「四塊」之外,在服飾搭配上相當隨意,各憑本事自由發揮,有時也可以見到身著華麗洋裝卻穿著布鞋的旦角,也會有身穿襯衫西褲、一身日常打扮的丑角出現。

  此外,表演者以逗趣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兩性之間的互動,更是吸引圍觀者注目的一大特色:不僅在唱詞內容多描述夫妻閨房之事,旦角、丑角兩人之間的你來我往,一人貼向前、一人就微後傾,時而左右搖擺、時而前進後退,搭配生動豐富的表情,丑角強調滑稽逗趣,旦角努力「駛目劍」賣弄風情,往往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車鼓陣發展到後來與「挽茶戲」結合,衍生出另一種新的陣頭,稱為「挽茶車鼓」。挽茶車鼓的演出方式與車鼓陣幾乎雷同,不同的是增添了「甩籃」的技藝表演。表演者將裝有茶水或香菸糖果的竹籃,以長繩繫住提把,在頭上甩繞數圈後再拋擲給觀眾。接到的人可以得到竹籃內的物品,但必須回敬賞金,表演者也需即興表演一段歌曲,以示感謝。挽茶車鼓通常不隨其他陣頭隊伍遊行,只在廟前表演。早期多半在戲台上表演,後來逐漸簡化,直接在廟埕演出。

 


  
        關於車鼓陣的由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強調車鼓陣由台灣本地產生。相傳清朝時期,台灣南部曾經整年乾旱,田裡的作物盡數乾枯,人們日夜向天祈雨,後來終於天降甘霖,大地重現生機,眾人無不歡欣鼓舞,人人敲竹擊弦,興奮地載歌載舞,這項慶祝活動後來被保留下來,演變成為車鼓戲,又運用在廟會陣頭中,成為車鼓陣。

 


  
        又有一種說法是車鼓原來是中國黃河一帶的秧歌,流傳到福建後,與當地的南管音樂及民歌組合,於明末清初隨移民傳入台灣。

 

 
        農業社會時期的車鼓陣是由村民志願性組成,隨著社會形態轉變,才出現職業性的隊伍。為了爭取生意,不少職業隊伍開始衍生出其他表演節目,像是特技表演、跳土風舞等等。除了表演內容不盡相同,職業團與業餘團成員的年齡層也逐漸出現差距,業餘團多以老人居多。

 


  另一方面,車鼓陣出現的場合不再侷限於節慶廟會中,其不但成為國小學童重要的課餘活動,例如高雄縣汕尾國小、屏東縣塔樓國小等,其中前者多次受邀在大型活動中公開表演;也成為一般人樂於從事的日常休閒,像是新竹市的金山社區學苑、高雄縣大樹鄉的長青會等,皆把車鼓陣列為社團重要的行事活動。

 
 
 
 


車鼓陣為一遊藝性陣頭,由於故事的表演性強烈,歌舞成分又極為濃厚,還帶有滑稽嘲弄的趣味性,因此逐漸發展為一種民間小戲。但由於歷史久遠,其究竟始於何時,在眾說紛紜的情形之下亦難有定論。尤其在台灣車鼓、跳鼓、花鼓等眾鼓雜陳之下,溯其根源,好像都似曾相識,卻又難下斷語。有關車鼓由來的說法甚多,諸將其略述於後...



一、車鼓源於三杖鼓:依呂訴上先生在《台灣電影戲劇史》記載,「車鼓可能是唐宋時,一種稱為三杖鼓,後流傳到明清時代的三棒鼓,又稱花鼓..........。」「三杖鼓」,陳暘《樂書》說「唐咸通中,有王文舉尤妙弄三杖打撩,萬不失一」。元代有稱「花鼓棒」者,李有《古杭雜記》載:「花鼓棒者,謂每舉法樂則一僧以三、四棒在手,轉輪拋弄」。明代以來稱「三棒鼓」,三棒鼓是一種技藝性的歌舞曲藝,盛行於湖北、湖南等地。表演時腰繫鼓,頸掛鑼,用兩端嵌有銅錢的三根木棒,輪流擲於空中,雙手一面丟棒、接棒,一面敲擊鼓、鑼,同時應節而歌。



二、車鼓源於秧歌:秧歌是農人插秧、耕田之時,在田裡相聚群唱或對唱,競唱的一種歌。就連牧童放牛,村婦採茶,樵夫打柴,漁夫撒網等也會唱此類之歌。而早年農夫在田裡群唱秧歌時,都有一面大鼓,用來興歌、節歌的,就叫「秧歌鼓」。漸漸的由耕耘的步伐,轉變成秧歌舞蹈的基礎,再加上鑼與鼓的節奏,於是秧歌舞逐漸形成。此後便隨著各地的鄉土民情,發展成為不同的舞蹈。



三、車鼓源自漳浦大車鼓:大車鼓盛行於福建漳浦一帶。每逢節日或迎神賽會,就化裝成老公(車鼓公)、老婆(車鼓婆)、和生、旦、丑等角色,抬著大鼓,結隊在城中踩街戲弄,行至府第大埕,就停下來即興表演。表演時由一個老頭打大鼓,兩個小丑舞錢鼓,四個小旦兩個拿酒杯,兩個拿四塊,兩個小生打小鑼,一個車公打銅鐘,一個車婆打拍板。大家依著節奏起舞,一般動作以詼諧風趣,逗樂嘻笑為主。演奏樂器則有笛子、大廣絃、六角絃、月琴等









========================================================

台灣早期廟口逢年過節常見的傳統技藝"車鼓陣",隨著時代的演變卻是逐漸沒落也越來越難看見。

車鼓陣面臨人才斷層,雖有學校與政府與部份的在參與活動,但大多畢竟只是知識傳達,

表演功夫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的學習,若政府無法提出足夠誘因,這項民俗技藝,

可能隨著我們這一代人的逐漸退出,只能存在歷史的記憶中。


《 本帖最後由 虛無飄渺 於 2009-5-11 09:43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瘋狂小龜 + 8 感謝參與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8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6-4 00:59:22 |只看該作者
車鼓陣的表演者,服飾鮮艷華麗,有規定的做手和舞步,是祈福而衍生出來的陣,其實都幾值得欣賞,是他們的專業,演出有條理,這是由影片中感受出來.
我認同貼者之言,單靠民間力量,資金和人手不足,承繼者乏人,會漸漸消失這種文化,政府應該出點力,為文化的傳續作點貢獻.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2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9 06:0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