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15|回覆: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鼓聲若響]踩高蹻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26 00:25: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高蹻,分為文武二種,依蹻腳又有長短之別。

一般所見到的高蹻,多在三尺以下,稱之為短高蹻,如果高達三尺以上者,則稱長高蹻。踩長高蹻在行走、舞蹈時較為困難,踩不好即有摔跤之慮,因此,非有真實本領不可,惟踩長蹻的目的,不在各種動作表演,而是以過八仙桌、跳板凳為主,因為若蹻腳太短,反而不易跳過,由於動作火爆驚險,故名為武高蹻。文高蹻則以舞姿見長,其人物多寡雖無限制,然有一規矩,需統由一「打捧者」領隊,在行走時,或廣場、廟前,載歌載舞表演娛人。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1-2-11 22:46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3 感謝參與活動~! 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7-26 04:16:01 |只看該作者
[鼓聲若響]
  踩高蹻,不只是民俗活動,還記的小時候常常用著鐵鑵穿著繩子和鄰居們一起玩著踩高蹻,比賽著誰跑的比交快,那是一種快樂的回憶,長大後就看著陣頭中的人,當然他們的技術比小孩好多了,還有著各種技巧,跳火圈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個,總是讓人為他們按著不安的心裡,當然都是安然無樣的進行著表演,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5 感謝參與活動~! 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7-26 09:20:22 |只看該作者

[陣頭逗鬧熱]高蹺陣<5P>

 
 
 
 
 
高蹺是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文獻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四庫全書1055冊,頁644)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宋(今商丘),高蹺就已經流行了。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走,還能跳躍和舞劍,因其技巧高超,故能獲賞賜。

  魏晉時高蹺也常在雜技表演中出現,如北魏的《李會進樂延慶》石刻及敦煌壁畫中都可見高蹺的節目。晉人郭璞注《山海經》也提到高蹺,曰:「有蹺國,今伎家喬人蓋象此身」。

  六朝時,高蹺稱為「蹻伎」,是踩高蹺盛行的年代,技術上翻出不少花樣。梁武帝天監四年(公元五○五年),於三朝元會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百戲演出,節目單上就列有「設長蹻伎」,即高蹺表演。當時(梁武帝)宮廷表演百戲時,即有一種〝擲蹺伎〞,就是踩高蹺翻跟斗,相當驚險。到了唐宋時代,踩高蹺更盛行。

魏晉以後踩高蹺已在民間流行,到了歷史上平民藝術文化生活最發達的宋代,已經很普遍了。是當時部隊左右軍常演練的奇技,左右軍為什麼要常演踩高蹺?有學者認為是軍事上的需要,也許作戰時要渡河、窪地或泥沼,高蹺的木腿剛好派上用場,尤其是泥沼,一腳深陷,想抽上來並不容易,勢必又把另一腳陷下去,木腿就不會有這毛病了。另一種說法是踩高蹺在宋代很盛行,部隊可能以踩高蹺扮演戲中的片斷或表演武技,為和老百姓親近,就以這些遊藝軍民同樂。
踩高蹺因加入戲曲故事而成為「高蹺戲」,原來流傳在我國華北地區,以農村最多,在新春元宵節及迎神賽會的場合表演。後來流傳到臺灣來,清代在臺灣的迎神賽會場合已經有高蹺陣。光復以來,每逢國家慶典,或新春年節,也都有部隊或學校的踩高蹺團隊演高蹺戲;這時的踩高蹺游藝就與舊有的高蹺陣合而為一,漸在民間社區、學校流行,與舊時的庄頭藝陣相互輝映。目前臺灣的高蹺藝陣中北部較少,南部較多。北部木腿屬高長型,長達七臺尺,有高蹺弄獅、單腳跳及各種逗趣表演。南部藝陣木腿較短,大約一公尺左右,常表演的劇碼有「白蛇傳」、「八仙過海」、「三藏取經」、「關公保二嫂」等,因木腿較短,動作更加靈活,所穿插的特技也較多。

台灣地區高蹺分「踩街」及「定點表演」兩種表演形式。「踩街」是指參加廟會遶境或慶典遊行時,邊行進邊表演;「定點表演」指在廟前廣場等寬闊地方進行表演,所有精彩動作也會在此時呈現。南部的高蹺木腳較短,動作靈活,穿插國術對打、耍兵器、馬伕勒馬,其區域分佈在雲林、台南、高雄地區;北部則為高蹺弄獅,蹺高七尺,以遊行為主,並無武打劈腿等高難度動作及各種逗趣的表演。

台灣的高蹺陣無唱腔,多動作及技藝的表現。在配樂方面,北部與舞獅結合,伴奏樂器有鼓、鑼、鈸三種,打的是舞獅鼓法;南部亦是用鼓、鑼、鈸三種樂器,但鼓打的卻是宋江鼓。目的皆為使其有熱鬧、喧囂的氣氛。

踩高蹺是一高難度又具危險性的表演,沒有紮實的功夫基礎難能勝任。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感謝參與活動~! 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7-28 22:04:24 |只看該作者
[陣頭逗鬧熱]

踩高蹻為精采又危險的陣頭表演,
一不小心從上面摔下來,那可有多痛?

但是這種畫面不常發生,
因為他們皆有受過嚴格的訓練,以致於並不會發生意外。

但看到這些陣頭一定要給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給他們最高的敬意來欣賞他們。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9-7-28 22:28:14 |只看該作者
關公騎馬採高蹺還是頭一次見到的呀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9-7-30 02:42:30 |只看該作者
高蹺陣

鬧熱滾滾的迎神行列裡,最搶眼的藝陣莫過於高蹺陣。不管別的藝陣鑼鼓聲有多大,表演花樣有多精采,踩高蹺的總是「高人一等」,從聳動的萬頭中冒出頭來。

傳統的高蹺陣,大致分為大兩大類型,一種是由國術館組成,成員都具有紮實的功夫,不但排得出戲碼,還能踩著高蹺耍招式,藝高膽大,技高一籌。另有一種是由一些羅漢腳或賣藝行乞的乞丐組成,藝陣的技巧層次較低,大都出現在出殯場合,目的在討點賞金,談不上表演技藝。

 

臺灣光復後,每逢國家慶典或新春年節,常見部隊或學校的踩高蹺團隊演高蹺戲,與舊時的庄頭藝陣相互輝映。

目前臺灣的高蹺庄頭藝陣中北部較少,以南部較多。北部以基隆靈義郡的高蹺陣最有名,木腿屬於高長型,長達七臺尺,並有高蹺弄獅、單腳跳及各種逗趣的表演

南部藝陣的木腿較短,大約一公尺左右,常表演的戲碼有「白蛇傳」、「八仙過海」、「三藏取經」、「關公保二嫂」等等,由於木腿短動作更加靈活,所穿插的特技也較多,如徒手打拳、舞槍弄棍、馬僮勒馬等。

高蹺陣是鬧熱滾滾的迎神行列裡,最搶眼的藝陣。踩高蹺是一種高度技巧的表演藝術,不論是中國大陸或者是台灣都很盛行,尤其是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當中最常看到它的身影。傳統高蹺陣成陣的人數較不一定,約十來人左右,演出的內容大致上脫離不了我們所熟悉的民間傳奇故事,其中又以「關公保二嫂」的劇碼最為一般也最為出名。尤其是馬伕為關公牽馬一段,因表演時蹺員須以單腳踩蹺的方式站立,不論是在危險度與困難度都堪稱第一,也是非常消耗體力的一段演出。但是每當演出者所散發出來的那種熱情與用心感染全場的時候,觀眾也會不吝惜的報以熱烈的掌聲。



=================================================================
以前在廟會活動時,真的常看到很多陣頭的表演,感覺現在真的越來越少這樣的活動了
小時候還模仿踩高蹺,踩著枯樹枝的,跟鄰居比賽誰踩的久,踩的比較遠,真懷念呀!

《 本帖最後由 jiunpo 於 2009-7-30 02:47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更正~! 回文正確~!無錯誤!不需更改!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6 16:4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