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
前蜀 貫休
羅漢 軸
絹本縱139.9cm 橫62.8cm
五代時,道教、佛教並盛,寺院中的壁畫,仍然被重視,尤以前蜀、後蜀為盛。前後蜀僻處在西陣,五代戰亂,兵戈並沒有波及到那裏,所以政教平治,社會安寧,蜀主又獎勵繪畫,於是人才輩出,中原畫家,多把蜀地看成樂土,西去避亂的人不少,促成兩蜀繪事的興盛,儼然成為繪畫藝術的中心。
畫家之中善繪道釋人物的,以釋貫休為最有名。貫休字德隱,是一位和尚,所以也稱釋貫休。他在天福年間(公元936一941年)入蜀後,頗受蜀主禮遇,賜他紫衣及「禪月大師」稱號。他的詩名、節操,都為當時人所共仰。他畫的羅漢,有時是龐眉大目,有時是高額隆鼻,在松石之間,或倚或坐,面貌都是「胡貌梵相」,他作這種奇異之相,立意免俗。
有人問他為什麼作此奇形怪狀? 他的答覆是「夢中所睹耳」。他這句話並非真話,事實上,他的畫具有濃厚的外來風格。不難看出來自佛教藝術的影響。古時候的人,把--些特殊的事,都喜歡歸諸神授、夢授,不過是故神其說而已。貫休也善於書法,人稱為「姜體」,因他俗姓姜之故。草書尤佳,有人把他比做懷素。圖中羅漢跌坐松下。手裏拿若牟尼珠,几上供天花兩朵。旁邊侍立的金甲神比例上身形較小,這是中國畫突出主體的一種方法。
摘自<<故宮藏畫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