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8-20
- 最後登錄
- 2011-4-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8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2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01.幌籃
現在交通非常方便,遇到山就打山洞,遇到水就造橋,交通四通八達。
在以前可不是每一條河都有橋,到了雨季,河水暴漲,要過河時非常危險,只好利用「幌籃(hainn3 na5, hvainna」,這種吊籃交通工具,人坐在籃子裡,兩邊有人拉繩子,利用滑輪,從這一岸拉向另一岸,坐在搖晃的籃中,看到下面湍急的水流,還真刺激,要過河的人就在一旁排隊等候,一個接一個的過去。
像這種拉幌籃的交通工具,岸邊有人在拉,所以不可白坐,可要付費的,在當時一趟約要二塊錢。
還有一種DIY的吊籃,我們稱它是「縋仔(lui7 a2, luui'ar)」,是自己拉線過岸,沒有人服務,就不用付費了。
在山場由山上滑下木材的吊索,就稱為「溜籠 (liu1 long5, liuloong )」。
02.拖木馬
這種「拖木馬」的工作是山場裡最危險的工作,又有人稱此為「拖馬」,木材一綑一綑綁在滑板上,循著木棧,將木材由集材處拖到土場,力氣大的一次可拖四、五根大木,力氣小的就拖少些,或二人合作,上坡時一人在前面拖一人在後面推,下坡時就一人在前擋一人在後面拉。
這種運木方式遇到下坡時,完全靠人力擋,圖中你可看到師傅左手握的是方向桿,遇到急坡時就要非常小心,一手扶好木頭,一手緊握方向桿,用屁股的力量去擋木材,一步一步踩穩木棧,才不會滑到。
在師傅的腰上還繫有一個油管,油管上有一支油筆,遇到平路木材拉不動時,就用油筆在木棧上點油,如圖中木棧上的黑點,就是點油的地方,這樣木材拖動才滑順省力,但在下坡時已經夠滑了,是不用點油的。
木材運至山下,依木材的材數發給工錢,這種拖馬師傅賺得的可真是賣命錢,一個轉角控制不好可能就會被木材拖下山崖,所以這些人,過一天算一天,今天賺的錢今天花完,不知明天還有沒有機會花。
下面這些四句聯便是在描寫拖馬仔的辛若與危險。
雲宵半壁斷魂橋,深坑無底看未著,生死門要認乎清,腳下枕木看乎明。
目睭扒乎金,作事要小心,腳頭踏呼準,小心才是本。
工錢又高又好領,但是親像拼生命,老母妻兒倚門望,全家關心我一人。
心頭掠乎定,千萬嘸通驚,奉勸拖馬仔兄,此款錢甘通拼,甘通用來飼某子。
03.豬出椆
卡早農家大都有養豬,買進品種好的小豬或家裡的母豬生了小豬,家裡種些甘藷,將甘藷葉斬碎餵豬,或把人吃剩的甘藷銼成籤,用大鍋煮後養豬,或是收集一些餿水來餵豬,等長大後再賣掉,換取一些錢好貼補家用。
早期賣豬的時間都是在一大早,因此當天天未亮時,買豬人的車便到豬戶家,先把豬趕動一下,讓牠在豬欄內轉幾圈,然後看好時機將繩子套住豬的一隻腳,大家一起把牠拉倒在地,然後四腳綁緊,以便上秤,此時豬仔的叫聲便會響遍整個庄頭庄尾,聽到這樣的叫聲,大家便知道又有人家的「豬出椆了」。
豬的買賣是以豬的重量來定價,秤豬時將四隻腳綁在一起,二個人將豬抬起,買豬人才用大秤秤斤量,有些買豬人很會偷斤減兩,為了防範吃悶虧,賣豬戶的人就要在旁邊注意著秤頭。
但也有養豬人為了增加斤兩,往往在賣的前一晚半夜再給豬餵一餐,讓牠吃飽喝足,好讓第二天上秤時多些重量,多賺點錢。
04.賣雜細
喊鈴鑨;賣雜細,擔著滿滿的用品,一幌一幌的走來,手裡還拿著鈴鑨鼓搖動,大家只要聽到鈴鑨鼓仔聲,嘴裡喊叫買雜細時,家中女人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圍了過來,
以前沒有什麼百貨公司,就靠這種活動攤販供應日常用品,別看它小小的兩個擔子,裡面可是琳瑯滿目,有紅粉、胭脂、香水、梳子、針線、針插、扣子、鏡子、手帕、襪子、扇子等細碎用品。
古早女人是很少出門的,一些女人的必需用品就靠賣雜細來補足。這種流動攤販他們循著各村各落到處賣,大概幾個禮拜就會來一次,姑娘們看到賣雜細的來,都非常興奮,就像我們現代女孩去逛百貨公司一樣,百看不厭,看到別人東挑西選的,自己也不能落人後,小孩也非常好奇的圍在一旁看熱鬧。
05.漁簰捕魚
這是用竹子做成用於捕魚的船具,所以稱它為「漁簰(hi5 pai5, hiipaai」,在漁簰的下方還安置有大桶子,讓停在水面上能更平穩,在竹簰上還搭有一間小屋,內放置一些用品,漁民整晚就在漁簰上捕魚,肚子餓了就可在竹簰上煮東西吃。
竹簰有在操作時稱為「走簰 (cau2 pai5,zaupaai)」,在一旁的魚網稱為「大瞺仔 (tua7 can1 a2, toax zama)」,有些地方則稱之為「四手網仔」,這是一種利用竹枝撐開張設的魚網,可以將他放到水中緩緩前進,如圖片中後面的那艘漁簰,已把大瞺仔放在水中,過了一會兒,再拉起大瞺仔,就可看到魚兒在網裡蹦跳著。
漁簰通常是放在近岸邊,到了晚上,漁民就划著小船來到竹簰上,走簰捕魚去。
06.關落陰
關落陰與外國的催眠術是大同小異,催眠術可看到幾世前的自己,關落陰則可到陰間看到已經過世的親人。
家裡有人過世,在世的人想念他,希望能再見他一面,或是家裡不平安,想請問過世的長輩一些問題,這時就找來法師,想要到陰間找親友的人坐在一排椅凳上,用一條布矇住眼睛,這時法師就開始燒金紙,點上香,拿起桌上的尺,開始拍打桌面,產生砰砰聲,並嘴裡唸唸有詞的摧咒,這時漸漸的就有人被關落陰。
比較不迷信或定性強的人可能就比較不容易進入狀況,圖中左邊第二位小姐已進入狀況,她坐在椅子上二腳不停的顫動,渾然不知外界的情形,有如被催眠一樣。
法師問:「你知道你在那裡嗎?」
女人說:「不知道,我在走路,路又暗又小。」
法師趕緊再點上壽金。
法師問:「這樣有亮點了嗎?」
女人說:「有啦!」
法師問:「現在你走到那裡了?」
女人說「我看到一條橋。」
法師說:「那是奈何橋。」
女人說:「前面有二個人長得很難看。」
法師說:「那是牛頭馬面啦!」
就這樣一問一答,她看到了死去的親人,如果有人想找親人,也可透過法師請她找人問事情。
圖中被關落陰的是個很正經保守的女人,當她被催咒時身體不斷的抖動,以致外褲脫落而不自覺,可見她不是做假,說來這種事還真有點玄,它與另一種紅頭的法師不同,紅頭是自己去陰間與要找的人對話,可信度就比較小。
07.婚配.相親
好熱鬧的畫面,這是迎娶新娘後要回男方家的畫面,因在最前頭有一個人拿著女方準備的青竹,俗稱「竹青」或「竹掃」,刺竹連根拔起留有白色的鬚根,代表白頭偕老,翠綠的竹葉象徵青春永駐。
在竹掃上綁著一塊豬肉,讓沿路邪物分享,有避邪之用,其實這塊豬肉終歸要送給拿竹掃的人。跟在後面的人則沿路放鞭炮,這都是為了避邪。
前面藍色轎頂的轎子坐的是媒婆,由二個挑夫負責挑,後面的新娘轎又稱「花轎」,紅色的轎頂,由四位挑夫負責挑,看來比較豪華且受重視。
二台轎中間有樂隊,也就是「吹班」,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跟在花轎後面的長方形木盒,稱為「盛 (svia)」,窮人有的只有二個盛,有錢人有的多達12盛,後面還有圓形竹編大籃子,稱為「盛籃 (sviaxnaa)」,分別裝放大餅、麻荖、冰糖、冬瓜糖、柿粿、桔餅、麵線、豬肉、羊肉、龍眼肉、閹雞、鴨母、禮燭、禮香、炮竹、轎斗圓(大糰圓)及穿戴的金飾衣物等禮品。
由男方送到女方家的禮品,女方依習俗收起部份,其餘就再帶回男方,回來時多增加最後一個「後擔」,或叫做「尾擔」,擔的是女方陪嫁過來的東西,有便桶、臉盆等盥洗用具等,一路浩浩蕩蕩,就這樣把新娘娶回家。
08.農耕.春耕
「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須知盤中餮,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農村生活的最佳寫照,讓我們知道吃到的每一粒米,都是農夫們辛苦的耕種得來的結果。
春天氣候溫和,種子萌芽,是耕種的好時機,農人忙犁田。
在牛的脖子上架上一個牛軛,讓牛隻走在前面,拖著後面的犁,農夫跟在後面,一手推著犁,一手拉著繫在牛鼻上的繩索,控制牛的前進與方向,就這樣利用犁頭做翻土的工作,一面翻鬆田土,一面把土面上的草翻至土中做肥料,也好把土翻上來日曬殺菌。
這是播種前的第一步驟,在犁田後,還要再做整地的工作,那時就要用上手耙、刈耙和碌碡等工具了。
09.農耕.夏耘
將犁過的田再將經過整地後,就可以播種了。
在播種前先在一旁種植秧苗,也就是把稻米撒播在一小塊田內,讓其長出密密的秧苗,等長到約15公分時,再將這些秧苗移到完成整地的田裡。
在早期移植秧苗有的是有用「秧挑 (ngtioiar)」將秧苗鏟起,有的是用拔的,先拔起一把,綁在一起,一旁有人將根修齊,再整齊的放在「秧披(ngphiar)」或稱「秧笞(ngtaiar)」中。
將秧披放在秧架仔上,挑到田裡,再移到「秧桶船仔(ng tafng zuunar)」內,浮放到水田中,每隔一小距離分3、4棵秧苗種上,這就是插秧的工作了。
在台灣四季如春,種稻一年有二期,所以夏耘只是一種播種的意思,實際上是不用等到夏天就可以播種了。
10.農耕.秋收
約到了5、6月稻子成熟了,稻穗呈金黃色,風吹金黃的稻浪,再傳來沙沙的聲音,農夫就要準備收割了。
收割時需要很多人幫忙,農民除了找一些臨時工人外,還與其他農民換工,大家合作,互相幫忙,叫做「相伴工 (sioyphvoa kafng)」。
家裡的婦女小孩也沒得閒,除了要準備早餐和午餐外,在早上九點、下午四點時,還得挑點心給在田裡工作的人補充能源。
收割時有一種很特別的工具,就是「摔桶 (siaktarng)」,這是一個方圓的大桶子,四個邊插入支架,圍上帆布,以防稻米摔出去,在桶中有一支橫棍,棍上釘了很多長釘子,當稻子打在這長釘上,再用力一拉,米粒就落入桶中。
由圖中你可看到有些人先將稻子割下,一束束的放在一旁,有人專做打穀的工作,把一束束的稻子拿到「摔桶」上,用力一摔拉,稻米就落入桶中;有人將稻米粒挑到一旁,有人把稻草綁成一束束架起來,一幅很完整的收割農忙的畫面。
11.農耕.冬藏
農家樂就在有個好收成,稻穀運到曬穀場曬乾,在大太陽下曝曬,還要時常翻動,到了日頭西下時,就要收成一堆,如圖中用一個叫「大拖 (doaxtoaf)的T型木板耙仔抵著,
二邊二條繩索,有人在前面拉,把稻米集在一起,再蓋上以稻草用竹子固定成一片片長條的稻草篾仔 (bih8 a2 , bihna),以免露水或雨水弄濕,第二天再把穀子攤開來曬。
如果遇到好天氣,約要曬上個四、五天,稻穀就乾了。
再來是利用風鼓將曬乾的稻穀除去雜屑草絮,一畚箕一畚箕的稻穀倒入風鼓中,另一個人在一旁轉動風鼓,產生風,把較輕的雜枝或不成熟的稻穀吹出去,風鼓嘴用布遮住以免飛得到處都是,較重的硬穀落入下方,這是我們所要的稻穀,就用布袋一袋一袋的裝起來,放到左邊圓形米倉存放。
這種曬穀工作是在大太陽下,天氣熱又加上所產生的「稻毛」,滿天飛,黏在身上會全身發癢,可也不是輕鬆的工作。
12.剉甘蔗
一般常見的甘蔗有二種,一種是白綠色皮的白甘蔗,這是蔗糖的主要原料,大都是供給製糖工廠,所以日據時代稱之為「會社甘蔗」;一般直接種來吃的則是黑色皮的紅甘蔗。
埔里是出產甘蔗有名的地方,這裡的水質好;天氣佳,種出來的甘蔗又直又甜又脆,每年夏天或冬尾是甘蔗的採收期。
甘蔗的採收是用剉的,根部留在土裡,再將「甘蔗頭」的鬚根和「甘蔗尾」(靠近葉子的部位)去砍除,一根一根的甘蔗將根部對齊,綁成一綑一綑,抬到牛車上運到集散地去秤重出售。
以前小孩沒有什麼零食,看到糖廠運甘蔗的小火車走過,就搶著偷抽撿甘蔗,那管它乾不乾淨,啃著皮就吃,有時忍不住嘴嚵,也會跑到甘蔗田裡偷拔甘蔗來吃。
甘蔗的利用價值高,除製糖之外,甘蔗渣被用來做隔板,甘蔗葉就留給牛當飼料,甘蔗皮或犁下的根曬乾還可當材燒,也有人用甘蔗來煙燻肉,香甜美味又可以久放。
現在牛愈來愈少,甘蔗尾葉棄之可惜,蔗農將葉子與老葉鞘切除,剩下細嫩的部分,成為「甘蔗筍」的健康蔬菜,煮熟後與滷肉一起煮,或炒鹹菜乾,味道都很好,但價格可不便宜,給蔗農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
13.攔水
請大家別誤會,這張圖可不是男性的人體素描,它可是在描繪早期一種艱辛的引水的工作哦!
這種工作大家可能很少看到,這是在濁水溪上游的地方,人們要將溪水引進小河,好流入附近的田裡耕作,一些壯丁就要去做攔水的工作,但因濁水溪有一段的水流非常烏濁,妹果穿著衣服攔水,衣物會因泡在水中而變得污黑難洗,所以工作的男人只好犧牲一下色相,赤身裸體在水中工作了。
攔水的工作是先在岸上綁好攔水用的三角椎竹架,這竹架是先將三隻竹子的一端綁住,在竹子的一半架上短一點的竹子,撐開成三角椎,然後一條條的竹子綁在半腰間成一片竹簰,
再移到濁水溪中,並在半腰的竹簰上面壘放大石頭,增加重量固定於水中,接著才在竹簰的下方圍上林投葉,堵住水流,讓水流往旁邊的小河流去。
14.做陶.練土
由圖中你可看到背景有人在戶外曬陶,這你就不難知道前景屋內的牛是在做什麼了,這就是古時候作陶的第一個步驟─練土
首先載來一大堆的黏土放在靠近練土的坑洞附近,好方便將這些黏土移到室內的圓形坑洞中,在屋角水缸中則積放著水,由人站在中間牽著二隻牛下去踩踏這些土,並要不時的改變牛踩踏的位置,
將土與水和在一起,使黏度均勻,站在坑外的人也沒得閒,他必須將牛踩過的洞填滿,否則牛會一直踩著有洞的位置,黏土就無法踩勻了。
牛在練土時,最要注意的是牛大便不能參雜到土中去,因為牛吃草,牛糞中有草纖維,如果混在土中做成陶器,燒窯時纖維會被燒化掉,陶器上便會有孔,所在牛在練土時,在一旁的人隨時要注意,如果牠有要拉大便樣子時,立刻要用畚箕去承接,以免糞便混到土中,而影響陶器的品質。
15.做陶.做水缸
這是一種傳統的作陶方法,完全靠手工成形,在圖的右後方有人由外面扛進一塊塊的練好的黏土。
一旁有人在用手揉搓黏土,將土中的空氣、雜質除去,再搓成長條,在現在這個工作已都有機器代替。
前面的製陶師傅則是在一個木架上先做好甕底。
後方中間的製陶師傅則是利用土條盤築的方式,一層層的壘上去,做到一半要先讓它晾乾些,以免壘得太高垮下來。
接著是如圖中最左的作陶師傅,繼續盤築上半部,並用木槌拍打做整形。
在最後為了增加水缸外形的美感,在坯體外面再壓上花紋,這樣就完成一個水缸的生坯製作。
這種製作方式常用在製作水缸、酒甕、斗甕等大型容器。
16.做陶.手拉杯
另有一種坯體的製作是利用轆轤轉動,再用手拉坯成形,轆轤又有人稱做「陶車」或「快輪」,但是這種轆轤可是完全人工轉動,而不是現在的電動轆轤那麼方便。
我們可看到圖中,右圖的女工在一旁練土,以手揉搓黏土,去空氣、除雜質。
中間的兩人合作無間的使用轆轤,一人拉著一條綁在屋頂的繩索,重心放在一腳上,另一隻腳用來推動轆轤,這人的腳工可要控制的很好,另一人用手專心拉坯,將土塊拉成各種不同瓶罐形狀,完成生坯,再晾乾移至外面。
這種製作方式適用於圓形陶瓷製品,如花瓶、甕、茶壺、碗盤等。
17.做陶.燒窯
做好的生坯,還要經過窯爐的燒練,才能完成作品,這裡看到的是傳統式的磚窯,形狀長長的,兩端高度不同一邊高一邊低,窯頂是斜的,所以又有人稱它為「蛇窯」,燒窯時火路的控制非常重要,可是一門大學問。
將生坏一個個由大出口的一端放進去並排好,封窯之後,由另一頭的爐口開始燒材,並由洞口觀看窯內溫度,當看到坏體呈青色時,表示溫度已夠,可將此爐口封起來,再打開窯頂靠近爐口的第一排洞口,將火趕到下一段,由洞口插入細木,
就這樣一段一段的將火趕下去,直至燒到整個窯都燒透為止,這樣可要花上幾天的時間,又得隨時注意火候,必須輪班看火,否則燒得不好整個窯的作品可要前功盡棄,真是辛苦。
傳統的窯除了磚窯外還有土窯,現在則已進步到有電窯、瓦斯窯,但大家仍懷念傳統式的燒陶效果,可因土質、溫度、燃料、釉料的不同,燒出各種不同的效果,這就是玩陶的樂趣了。
18.製酒
現在酒是公賣局的國營事業,為了國家的稅收,不准人民釀酒私售,自己釀酒就像犯法一樣,偷偷摸摸的,其實在日據時代民間已有很多人會製酒,結果到了現在這種製酒的民生工業反而都轉為地下化了。
釀酒與蒸餾酒是有一點點不同,釀酒只要讓米或水果發酵產生汁液,就可以喝了,蒸餾酒則還要將酒糟經過蒸餾的工作,除去雜質,現在讓們來看看以前的人如何做蒸餾酒的工作?
如圖中,將完成發酵的酒糟放到鍋爐內煮,在鍋上圍著木框,鍋邊還用布條圍塞,不要讓蒸氣跑出來,最上面放著一個鍋子,鍋子中放著冷水,且要讓其保持低溫,當蒸氣上升遇到上面的鍋底,遇到低溫凝結成液體,由插入至鍋底下的竹槽流到外面的罈罐中,就成了蒸餾酒。
圖中製酒的人正在品嚐蒸餾出來的酒香醇與否,這是最簡單的早期蒸餾酒製作的方法,現在還有人以此法製酒,但被稱為「私釀酒」。
19.山場搬物的八種
動作發音
台語音,將在山場工作的工人八種搬物動作,以八種不同的音來表示。
由左而右逐次發音為:
拖、撬、扛、撓、搡、攄、扳、夯
拖 (thua1, toaf) :引物而行,如做牛拖。
撬 (kiau7, kiau):用工具起動重物,如撬石頭。
扛 (kng1, kng):用肩抬物,如一人就叫擔;二人就叫扛,扛轎。
撓 (ngiauh4, givau):挖取,如用柱攄撓材。
搡 (sak4, sag):推送,如搡車。
攄 (lu1, lw):沒有離開地面的挪動或做推剪,如倒退攄、攄草。
扳 (pan1, pien):用手用力拉住,如扳開。
夯 (gia5, giaa):以肩舉重物,如夯大砲。
20.一般家務的
十種動作發音
台語音,以女人平常在做家務事的十種動作,以十種不同的音來表示。
由左而右逐次發音為:
偝、揹、抱、合莫、捧、摜、捥、夯、傖、撐
偝 (ainn7, vai):用背背人或背物,如偝囝仔。
揹 (phainn7, phvai ):用肩背人或背物,如揹布袋。
抱 (pho7, phoi):雙手抱人或抱物,有懷抱的意思,如抱孫。
合莫 (mooh4, moq):雙手合抱抬物,如合莫棉被。
捧 (phang5, phang):用手端物在胸前,如捧茶。
摜 (kuann7, koaxn):用手提物,如摜水。
捥 (ng2, ngr):用手腕抱取並用側腰挺,如捥材。
夯 (gia5, giaa):以肩舉重物,如夯米。
漳 (ciang1, ciafng):以頭去背重物,如傖籃。
撐 (thenn1, tefng):用手托物,如撐高。
最後一位小朋友兩手合抱住媽媽的腰,就叫做「尋」。
尋 (siam5, siim 或lam2, larm):以雙手合抱人或物,如尋樹
《 本帖最後由 傲氣神鷹 於 2010-4-11 20:0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