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1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52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東漢初年,出了個遠近聞名的「強項令」董宣。他爲官正直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勢,不僅贏得了漢光武帝劉秀的信任,敢於大膽任用他,而且也受到當時人們的稱頌。他的事跡被寫進了《後漢書‧酷吏列傳》,流傳至今。
北海懲惡
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國(今河南省杞縣南)人。他學識淵博,剛正不阿,精明能幹,受到大司徒侯霸的器重。侯霸把他推薦給光武帝。董宣應薦出來做官以後,政績顯著,逐漸升遷爲北海(漢代諸侯國,今山東昌樂縣西)相,相當於一個郡的太守。
董宣就任北海相以後,他發現郡中武官公孫丹仗著自己是當地的大姓豪族,便爲所欲爲,橫行不法。公孫丹準備破土動工,建造一座新的住宅院,就請來陰陽先生占卜動工之吉凶。陰陽先生胡謅了一通新宅房基不吉利的鬼話,說房子建成後會招來家人橫死。公孫丹信以爲真,竟指使他的兒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個無辜的過路人攔截殺死,將屍體理在房基底下做替身,認爲這樣就可以消災攘禍、吉祥如意了。人們氣憤極了,紛紛向董宣告發,控訴公孫丹父子殘害百姓的種種罪行。董宣受理此案後,查明了犯罪事實,很快就把公孫丹父子斬首示衆。
公孫丹的宗族朋黨,聚集了三十多號人馬,手持兵器,到衙門前聚衆鬧事,口口聲聲叱喝著要找董宣算帳。董宣知道公孫丹過去夥同這夥人曾經投靠過王莽,生怕他們勾結海盜鬧事,於是把這三十多人全部抓捕,關進劇具(今山東省昌樂縣西)監獄。北海郡的老百姓看到董宣真心實意爲民除害,奔相走告,並向董宣告發了公孫丹一夥的大量罪行。董宣依法命令書佐(輔助官吏)水丘岑,把這三十多個犯人全部斬首,以平民憤。
大義凜然
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淄縣)太守得知董宣處死了公孫丹等三十多人,大爲惱火,就向光武帝劉秀上奏章彈劾他,同時將水丘岑逮捕查辦。董宣等九人後來被押解到京城,聽候廷尉發落。
董宣在監獄中,從早到晚埋頭讀書,泰然自若,絲毫沒有愁眉苦臉的悲怨之氣。
董宣等九人被判處死刑。臨刑那天,天空烏雲密布,京城的人們也充滿哀怨,董宣卻如往常一樣,沒有懼色。很多官員欽佩董宣的氣節,預備了酒菜佳肴,準備爲他送行告別。 董宣見狀,卻嚴厲地說:「我一輩子不曾吃過別人的酒席,何況是死已在即的時候哩!」說完,登上刑車就走了。
和他同時綁赴刑場的共有9人。當快要輪到處斬董宣的時候,只見一匹快馬從遠方飛奔而來。馬背上的使者一邊高喊「刀下留人」!一邊跳下馬,當衆宣讀聖旨,命令把董宣等人暫送回監獄。
接著,漢光武帝又派特使來詢問他處死那麽多人的原因,董宣便將公孫丹等人的罪惡詳細陳述了一遍,並提出要求說:「水丘岑是執行我的命令處斬犯人的,如果是做錯了,罪過也不在他;要殺就把我殺了吧,千萬不要殺他。」
特使把詢問的情況如實地向光武帝作了稟報。光武帝認爲董宣秉公執法,被誅殺者系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因此,對董宣的忠心爲國的品格應該表揚,而不是治罪。於是光武帝下詔書赦免董宣,並改派他出任宣懷縣縣令;命令青州太守不要再追究水丘岑之罪。後來,水丘岑的官職一直升遷到司隸校尉。
瓦解搶劫集團
後來,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崗縣西北)出了一個以夏喜爲首的大搶劫集團,終日裏在江夏郡的邊界地區搶劫滋事,騷擾百姓,弄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光武帝心裏很犯愁, 派誰去剿滅這夥大盜呢?考慮來考慮去,還是派那位不畏強暴, 雷厲風行的董宣最合適。於是又派他去擔任江夏太守的職務。
董宣沒有辜負劉秀對他的信任。他一到江夏郡的邊界,就發佈文告說:「皇上相信我可以剿滅那些爲非作歹、刁鑽狡猾的匪徒,才讓我這個不太夠格的人來充當本郡的太守,剿匪的軍隊已經佈置停當,奉勸各位看了這個文告以後,要認真地考慮一下自己的處境,是自首投案,洗手不幹呢,還是繼續頑抗,自取滅亡呢?何去何從,望速抉擇!」
夏喜一夥對董宣從嚴辦案的威名早有所聞,如今又看到這份文告,心裏不免膽怯起來。於是,這個團夥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偌大一個搶劫集團,頃刻之間就瓦解了。
當時,在江夏郡作都尉的是外戚陰太后的親戚,董宣不肯低三下四地去買這位皇親國戚的帳,把他與一般的同僚們同等看待。因此,時隔不久,就被陰都尉給排擠走了。
治京畿,殺湖陽家奴
董宣離開江夏郡以後到哪里去了呢?原來,光武帝對他另有重用。當時,京都洛陽是全國最難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內的皇親國戚、功臣顯貴常常縱容自家的子弟和奴僕橫行街市,無惡不作。朝廷接連換了幾任洛陽令,還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後,光武帝劉秀百般無奈,決定任命年已六十九歲的董宣做洛陽令。
董宣到任後,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難題,就是處理湖陽公主的家奴行兇殺人的案件。湖陽公主是光武帝劉秀的姐姐。這位元公主仗著自己和皇帝的姐弟關係,豢養著一幫兇狠的家奴,在京城裏作威作福,爲非作歹,橫行無忌。
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殺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這個惡奴躲進湖陽公主的府第裏不出來,地方官不能到這個禁地去搜捕,急得董宣寢食不安。沒有別的好辦法,董宣就派人監視湖陽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個殺人犯一出來,就設法抓住他。
過了幾天,湖陽公主以爲新來的洛陽令只不過是故作姿態,虛張聲勢而已。於是有一天,湖陽公主帶著這個殺人惡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發現。派出去的小吏立即回來向董宣報告說,那個殺人犯跟著公主的車馬隊伍走,無法下手。董宣一聽,立即帶人趕到城內的夏蘭亭,攔住了公主的車馬。湖陽公主坐在車上,看到這個攔路的白鬍子老頭如此無禮,便傲慢地問道:「你是什麽人?敢帶人攔住我的車駕?」
董宣上前施禮,說:「我是洛陽令董宣,請公主交出殺人犯!」那個惡奴在馬隊裏看到形勢不妙,就趕緊爬進公主的車子裏,躲在公主的身後。湖陽公主一聽董宣向她要人,仰起瞼,滿不在乎地說:「你有幾個腦袋,敢攔住我的車馬抓人?你的膽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萬萬沒有料到,眼前這位小小的洛陽令竟然怒氣衝天,雙目圓睜,猛地從腰中拔出利劍向地下一劃,厲聲責問她身爲皇親,爲什麽不守國法?湖陽公主一下子被這凜然的氣勢鎮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這時,董宣又義正詞嚴地說:「王子犯法尚與庶民同罪,何況是你的一個家奴呢!我身爲洛陽令,就要爲洛陽的衆百姓作主,決不允許任何罪犯逍遙法外!」董宣一聲喝令,洛陽府的吏卒一擁而上,把那個作惡多端、殺害無辜的兇犯從公主車上拖了下來,就地砍了腦袋。
朝廷質辯湖陽公主
湖陽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恥大辱,氣得臉色發紫,渾身打顫。丟了個奴僕,她倒並不十分痛心,可是在這洛陽城的大街上丟了這麽大的面子,怎麽能咽下這口氣!她顧不得和董宣爭執,掉轉車頭,便直奔皇宮而去。
湖陽公主一見到劉秀,又是哭,又是鬧,非讓劉秀殺了董宣替她出這口惡氣不可。光武帝聽了姐姐的一番哭訴,不禁怒形於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視公主,這不等於也沒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嗎!想到這裏,便喝道:「快把那個董宣捉來,我要當著公主的面把他亂棍打死!」
董宣被捉來帶上殿后,他對光武帝叩頭說:「請允許我先說一句話,然後再處死我吧!」光武帝十分惱怒,便說:「你死到臨頭了,還有什麽話說!」董宣這時聲淚俱下,卻又十分嚴肅地說:「托陛下的聖明,才使漢室再次出現中興的喜人局面。沒想到今天卻聽任皇親的家奴濫殺無辜,殘害百姓!有人想使漢室江山長治久安,嚴肅法紀,抑制豪強,卻要落得個亂棍打死的下場。我真不明白,皇上口口聲聲說要用文教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眼下卻讓親族在京城縱奴殺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將按律執法的臣下置於死地,這國家的法律還有何用?陛下的江山還用什麽辦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著棍棒捶打,我自尋一死就是了。」說著,便一頭向旁邊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滿頭滿臉都是血。
強項令聞名於世
光武帝不是個糊塗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氣壯的忠言,以及剛直不阿、嚴格執法的行動,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他又驚又悔,趕緊令衛士把董宣扶住,給他包紮好傷口,然後說:「念你爲國家著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過,你總得給公主一點面子,給她磕個頭,賠個不是呀!」董宣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錯,也無禮可賠!因此,這個頭不能磕!」光武帝只好向兩個小太監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把董宣攙扶到公主面前磕頭謝罪。 兩個小太監照辦。這時,年近七十的董宣用兩隻胳膊支撐著地,硬著脖子,怎麽也不肯磕頭認罪。兩個小黃門使勁往下按他的脖子,卻怎麽也按不動。
湖陽公主自知理虧,卻仍耿耿於懷,不出這口氣心裏憋得慌,便又冷笑著問光武帝說:「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當老百姓的時候,常常在家裏窩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裏。現在當了皇帝,怎麽反而連個小小的洛陽令也不敢駕馭了呢?我真替你臉紅!」
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著說:「正因爲我當了一國之君,才應該律己從嚴,嚴格執法,而不能像過去做平民時那樣辦事了。你說對不對呀!」光武帝轉過臉又對董宣說:「你這個強項令,脖子可真夠硬的,還不快點退下去!」
光武帝從心眼裏喜歡董宣那股子執法如山、寧折不彎的虎氣、牛勁兒。爲了對他嘉獎和鼓勵,他專門派人給董宣送去了三十萬賞錢。董宣把這一筆賞金全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從此,「強項令」、「臥虎令」的威名傳遍了全國,整個洛陽城的豪強、皇親,沒有一個不怯他的。經過治理,洛陽的社會秩序得到好轉。
據史書記載,當時洛陽有一句民謠說:「桴鼓不鳴董少平。」桴(音「福」)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說,董宣做洛陽令,沒有人敢違法胡來,也就沒有人去官府門前擊鼓鳴冤了。
董宣做了五年洛陽令,七十四歲那年死在任所。光武帝對他的去世很悲痛,派專人前去吊唁治喪,只見董宣的遺體上僅僅蓋著一塊破布被頭,妻子兒女相對慟哭,家中除了一輛破車和幾石大麥,別的什麽都沒有。使者回來向光武帝作了稟告,光武帝甚爲歎息地說:「董宣這樣廉潔奉公,直到他死後我才知道,慚愧啊,慚愧!」特賜給銀印祿級,按照大夫禮安葬。同時,還任命他的兒子董並爲郎中。後來,董並一直被提拔到齊(諸侯國,在今山東省內)相的職位。
──轉自《中華文化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