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66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茶水比例的理論基礎
要泡好一壺茶,除水溫選擇要正確之外,茶葉量與時間的控制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茶葉量與時間是成反比,即茶葉量愈多,冲泡時間要愈短;茶葉量愈少,冲泡時間要愈長,才可使茶湯濃度適中。但是茶葉中可溶出的的成分是一定,如果茶葉少到「太少」,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如果要沖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這個最少的量是多少呢?根據實驗結果發現:茶葉以(克)為單位,水以㏄為單位,茶(克):水(㏄)的比例應為1.5%,冲泡時間需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的濃度,而且只能冲泡一次(道),即使時間再延長,也不會使濃度再增加。例如:以一個180㏄容量的蓋碗,冲水約八分滿(140㏄),須放入約2.1克的茶葉,沖泡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二、鑑茶標準
世界各地茶葉的買賣,比賽茶的評鑑,採用的是鑑定杯的泡茶方法,茶:水的比例為2%,也就是用3g的茶,以150㏄的水來沖泡;冲泡時間為5~6分鐘,而且須將茶湯與茶渣分離。因為如果使用1.5%的茶水比例來沖泡,遇到品質較差的茶葉,會不容易冲泡出所需的濃度,因此將茶葉量略為增加,相對的時間便要縮短。但仍然只能冲泡一次(道)。
三、小壺茶法
小壺茶泡法需多次沖泡,因此茶葉量要增加,相對的時間就要縮短。若以打算至少沖泡五次為例,茶葉的置茶量會因茶葉的揉捻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揉捻程度較為密實的龍井茶、工夫紅茶、玉露、煎茶、香片等,置茶量約為茶壺的1/4~1/5壺。葉形較小或較細碎時約放1/5壺的茶葉,葉形較大時可放1/4壺。鐵觀音、凍頂烏龍、翠玉等揉捻程較為緊結的球型,茶葉置茶量約為1/4壺。揉成條索狀的武夷岩茶和揉捻成針狀的白毫銀針,置茶量約為1/2壺。揉捻成自然彎曲,較為蓬鬆的白毫烏龍、包種茶、台灣碧螺春等約放2/3壺的茶量。置茶量與茶葉的揉捻程度、茶葉的大小、完整或細碎有相當大的關係,應依實際茶葉狀況斟酌調整。同一種茶,如果其葉形比原來的小或較為細碎時,應斟酌減少茶葉....
資料來源--陸羽茶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