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帝王軼事】康熙東巡三不做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5-31 14:56: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東停留,東巡了泰山、曲阜。這期間,他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但是同時,也有三件事他堅決不做,這同樣反映出他思想進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禪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東巡來到泰山。他剛在山下的泰安城駐蹕,侍臣便向他建議,應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帝王,舉行泰山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是一種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帝王登基儀式,而有資格封禪的也只有政績卓著的帝王。

歷史上秦漢唐宋各代,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許多有作為的帝王都曾經專程來泰山封禪。康熙作為功勳蓋世的「千古一帝」,當然也有資格舉行。

但康熙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歷代帝王為滿足自己的驕侈之心,不惜花費鉅資大搞封禪典禮,結果卻並未獲得上天的福佑,此種勞民傷財之舉實不足取。而且封禪不見經傳,近乎荒誕。

他遂告誡百官:「朕向來崇尚實政,古人重金泥玉檢(指封禪),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絕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禪,並不是像他在《南巡筆記》中謙虛的那樣:

「朕涼德菲躬,實未有豐功偉業,足以照示來茲。何敢效法前人,銘功紀德」,而是因封禪勞民傷財,徒勞無益,會給百姓造成沉重負擔。他的反對封禪,實出於愛民之心,是為老百姓著想。

康熙儘管不封禪,但對「五嶽之尊」的泰山還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嶽為五方之長,主發生萬物」,所以到泰山後,他也禮節性地舉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還是「躬祀之為萬民祈福」。

不看捨身崖

當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頂時,曾有大臣建議去看捨身崖。這捨身崖位於泰山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當地有個陋俗,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來此跳崖輕生,以此顯其誠心,換取神靈對父母福佑。

當康熙聽說這一情況後,極為氣憤,嚴厲斥責官員們說:愚民無知,惑於荒誕之說,以捨身為孝,愚民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孔子曾云:「父母唯子之疾是憂。」子女生病,父母憂愁得不得了;當子女的捨身尋死,不能奉養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處所,看它何為?宜曉諭百姓不要為無知妄說所誤,地方官員宜嚴厲禁止,不得再有捨身事情發生……

從此,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康熙訓令,在捨身崖邊重修了圍牆,並派更夫守護,如此使來捨身崖輕生者大為減少。

康熙態度鮮明地反對並制止這一殘害生命的陋俗,進一步彰顯了他慈憫百姓的寬廣胸懷。

只拜師,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北歸來到曲阜。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來到孔廟,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祝文中稱頌孔子:「仰惟先師,得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範;永言光烈,罔不欽崇。」

從孔廟出來之後,康熙又來到孔林,謁孔子墓。他本應再對孔子行一跪三叩禮,可是當他走到孔子墓前時,站立良久,卻沒有跪拜。

此時,引駕官孔尚任(《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靈機一動,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後再讓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禮。

對此,在場的官員都大惑不解,衍聖公孔毓圻事後也向孔尚任詢問。

孔尚任解釋說:開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正統八年大書法家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康熙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王」,自己身為一國之主,不能再拜王。

他到曲阜來是拜師,而不是拜王。為此,他才讓康熙到一邊休息一下,自己忙將墓碑上的「王」字用黃綾蓋上。當康熙再次來到墓前時,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師行了大禮。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卻如此尊師重道,個中款曲,頗值得今人玩味……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6 14: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