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4-28
- 最後登錄
- 2024-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163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6150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1.前言
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獨具魅力。
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在這短短幾十年裡,人才輩出,將星閃爍。三國中的君主都堪稱明君,手下集中了大批的名臣勇將,鬥智鬥力,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而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更是千古流傳,深入民間。
要寫三國的戰略,就必須面對《三國演義》的問題。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始終是小說家言,不適合引做為歷史依據。然而《三國演義》影響之大,已經遠遠超過了以歷史為本的《三國誌》,繞過《三國演義》而談三國就索然無味了。
想想其實也無所謂,寫歷史成敗,無非是吸取教訓。反省過去,就是為了今天少犯錯誤。寫文章,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有所收穫也就行了。我既不研究歷史,也就沒必要跟歷史較真。認為符合自己思路的,就老實不客氣地拿來使用,管它是野史還是正史,又或是小說家言。 一己之見。作此文,自得其樂。
2.亡國的戰略
亡國還需要戰略嗎?
要。
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願意自己亡國,可偏偏每一個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立國的君主能夠精勵圖治,反省前朝的策略失誤,制定合適的政策,他們的國家出現過一段時期內的安定和繁榮。
在天下安定的時候,說以後的君主毫無覺悟執行滅亡自己國家的戰略,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像東漢這樣有著相當完善政治體制的朝代。
然而這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君主們的"不懈努力"。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權力制度。
漢朝任用人才制度很特別,可以說是"以德治國"。基本上是由地方上推薦"孝廉"、"賢良方正"、"至孝"、"有道"等等道德典範做官。(唐朝的科舉制也是如此,科舉制考的是八股文,學的是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國家選取的都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才作為官員,不也是"以德治國"嗎?)
然而治國需要的是有治國才能的人,而不是道德專家。儘管這樣的人才錄用制度雖然有偏差,卻也提供了平等的競爭機會。一方面避免人才將聰明才智發揮到不利於國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國家集中了大量的才智之士,也可算是精英政治。
但是,權力分配是封建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各個權力集團為了利益內訌,將人才的智慧都浪費在了勾心鬥角上面,治國早已無從談起,齊心協力也成了空話。留給老百姓的只是無盡的悲慘命運。
東漢13個皇帝中,只有2個是以成年繼位。其餘的不是小孩就是嬰兒(難以想像中國人竟然能認同這樣的最高統治者)。
這個時候,朝中以皇太后最有發言權,很自然的,皇太后就找自己的親戚幫忙來治理國家。這就是漢朝為患巨大的"外戚"成因。
皇帝總是要長大的,長大了之後就要拿回權力。?quot;外戚"把持朝政,掌握兵權,不可一世。皇帝又能信任誰?自己的親戚都靠不住了,當然只能是身邊的"宦官"。
於是,"外戚"和"宦官"交替鬥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打擊對手。富國強民的事情,根本就沒在考慮之中。
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皇帝看不到這一點,很相信宦官是為了自己。(人們總是習慣於信任自己願意信任的人,而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外戚和宦官都屬於親信的任用制度,他們相互之間爭奪利益,使得對國家的危害加劇。後世各朝各代亡國原因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治國不是靠親信就能治得好的。
外戚和宦官之爭,至少還使得權力集中在了中央。但是在多年的天災人禍,導致了黃巾之亂的爆發,中央政府無力應對,不得不號召各地豪強自行組織武裝力量平亂。
於是,各地豪強大肆發展自己的勢力,權力慢慢從中央轉到了地方。隱患因此埋下。
在各地諸侯的努力下,誤國的宦官已經被整肅,黃巾之亂也差不多平息,挾天子的梟雄董卓也被殺死。按道理應該是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到來。
然而這才是亂世的開始。
很快大規模的內戰爆發,漢室從此陷入萬丈深淵,永遠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漢朝就這樣的走向了滅亡。
權力制度在中國很奇特,不能說沒有制約。其實權力無論是在外戚還是在宦官,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一種相互制約的方式。只是這種"權力制約"的出發點與今天的"權力平衡"完全不同,前者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後者是建立在人權和平等的基礎上,所造成的結果自然謬以千里。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亡國的原因,大抵如此。
3. 三國戰略
三國鼎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有經濟制衡的原因,長江流域,發展到了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步,尤其是江東、荊州、益州等地,沒有像北方那樣經歷長期戰亂對經濟造成的嚴重摧殘,保持了相對穩定。
然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對人才的任用和執行了正確的戰略。袁紹"四世三公"的門第,擁天下四州之地,北方豪傑之士紛紛歸附。但 "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仰亦人謀也。"(諸葛亮語)
荊州久為劉表經營,益州更是劉璋的根據地,他們兵精糧足,實力雄厚,卻不免速敗下場。這更不是天意,而是"人謀"的作用。
其實,曹操、劉備、孫權帶領他們手下的文臣武將,生在中國歷史的任何一個亂世,都應該能夠一統天下。可惜命運作弄,將這些明君、名將生在了同一個時代,互相制約,難遂統一夢想。不過也正是這樣,三國才能如此精彩。
魏、蜀、吳的成功,根本都是"人謀"的力量。他們的戰略,都是審時度勢才做出來的。有一定的成功,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間又發生了許多不可預料的形勢變化,戰略的實施或多或少的未如人意。
魏、蜀、吳的戰略人才、軍事人才極多,他們各為其主,發揮聰明才智,制定、實行戰略、戰術,互相牽制,分分合合,讓人眼花繚亂。
今天我們可以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三國的歷史,知興衰,明得失。可是歷史總是一幕幕地重演,失敗者"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為之一歎。
3.1.魏國攻略
曹操的戰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戰略。
三國戰略一個最重要的抉擇依據是漢高祖的戰略,幾乎所有的戰略家都引用當年高祖的戰略來確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真正像漢高祖那樣能敗而不餒,能採納正確戰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漢高祖的戰略,只有像漢高祖一樣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國中的君主,從來沒有人像曹操一樣經歷過這麼多慘敗,大部分的君主一敗就一蹶不振,從此銷聲匿跡。唯有曹操,一次次堅強的站了起來,反省錯誤,勇敢面對。
勇氣和冷靜就是君主的魅力。
3.1.1.政治戰略
"挾天子令諸侯"向來被稱為曹操重要的政治戰略。
「挾天子"的事情,董卓作過,李催做過,可都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成了眾矢之的,招致天下諸侯的攻擊。憑什麼漢獻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諸侯"了?
曹操為了"挾"這個天子,背了一世的罵名,孫權、劉備口口聲聲就是"漢賊"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臨死也沒有篡位,倒是孫權和劉備迫不及待地稱帝。
也不知道這中原軍閥割據,豺狼猛虎橫行,究竟是誰高舉漢旗平定的。
孫權靠了父兄的基業,一個荊州是和劉備爭得頭破血流才奪回來。而劉備自命漢室正統,在中原混了幾十年,每戰必敗,大大小小的諸侯幾乎都投奔過了,最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連哄帶騙的弄到了益州,荊州還不小心搞丟了。這些就是他們自以為能夠稱帝的豐功偉績。
也不知道孫權、劉備對漢室做過什麼貢獻?對結束中原軍閥割據做過什麼努力?更有什麼資格指責曹操?
這"不挾天子"的政治優勢,他們倒是利用了個充分十足。
曹操曾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後,劉備、孫權如釋重負,先後稱帝。
看看曹操是怎麼做的。
當董卓專權之時,"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觿各數萬,推紹為盟主。"浩浩蕩蕩幾十萬兵馬,好不威風。
董卓聞起兵,"徙天子都長安。留屯洛陽,焚宮室。"
其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有這麼強大的軍力,可是他們各懷私心,不願損兵折將,這些自命忠心耿耿諸侯們的表現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這個時候,曹操挺身而出,認為"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觿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這個時候,天下間誰在擔當起拯救漢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見諸侯們沒有反應,竟獨自率領自己的幾千兵力追擊董卓,結果被董卓部將徐榮所敗。
好不容易逃了條性命回來,見到"聯軍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曹操怒道:"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觿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曹操終於看透這些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實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號令諸侯,憑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沒有實力的威脅,沒有利益的誘惑,就算是天子的名義,也不可能指揮任何一個諸侯。
曹操對迎漢獻帝有過疑慮,後來在荀彧的建議下才決定的。荀彧是正統的兵家,雖然後人對曹操的迎漢獻帝的目的多有猜測,但是對荀彧的評論還是比較公正客觀的,至少認定荀彧對漢室、漢獻帝保持了相當的尊重,甚至後來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觸怒曹操,試問荀彧怎麼可能提出不利於漢獻帝的計策呢?曹操疑惑迎漢獻帝,荀彧對漢室衷心有加,這算計漢獻帝,圖謀"挾天子令諸侯"又從何談起?
對漢獻帝來說,從李催手上逃出來,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
可是漢獻帝並不會因此滿足,他需要的是權力。
然而天下有哪個諸侯會將兵權還給漢獻帝?就算是劉備,將漢獻帝迎了回來,能把政權和兵權全部交給漢獻帝指揮?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漢獻帝缺乏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說劉備手下能聽漢獻帝的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漢獻帝最忌諱的並不是強敵,而是朝中的權臣。想想就算曹操將漢獻帝送給劉備,劉備也不敢笑納呢。
在曹操、劉備、孫權的戰略中,都有胸懷天下的抱負。漢獻帝的立場不同,他才不會管人民死活,不去考慮怎樣攻克強敵,他需要的只是權力在握。
這個天子不好"挾"。漢獻帝很不簡單,他寫衣帶詔,就是要致曹操於死地。從而引出吉平設計下毒,馬騰反叛,漢五大臣的縱火謀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後院起火,曹操也是應接不暇,這樣的君臣猜忌,乃至獻帝心懷對曹操殺之而後快的念頭。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擾吧。
曹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坐以待斃,加強防衛,限制漢獻帝的行為,根本就是理所當然。
話又說回來,假設曹操被漢獻帝殺了,天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會聯手為曹操報仇,然後因為權力問題走向分裂,強大的曹氏政權開始瓦解,南方各諸侯勢必會抓住這個機會入侵中原,這樣好不容易才得來的穩定局勢將被破壞,中國又將陷入長期的戰亂困擾之中。
這些,只怕是漢獻帝和那些痛罵曹操的人都沒有想過吧。
即算如此,漢獻帝一樣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縱然他能夠逃過一死,也避免不了成為傀儡的命運。
這個天子,不"挾"也罷。
3.1.2.人才戰略
得天下的戰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戰略,說穿了不」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實在是個性上的愛才,這一點上的意氣用事,已經超出了為人才而戰略的範疇,然而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對關羽真算是照顧有加。明知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駭得曹操打算遷都避讓),卻還十分禮讓,這份器量已經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對人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的拉攏,即算不能為自己所用,也決不能讓強敵得到,這是起碼的原則。可曹操不然,曹操為了人才,從來是滿不在乎。
三國誌中一段記載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曹)公曰?quot;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曹)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曹)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魏種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為河內太守。當時是曹操剛佔領兗州,因為父親的事情殺往徐州報仇,結果被呂布和陳宮乘機偷襲後方,幾乎無家可歸。當時曹操還比較得意地說:"魏種不會拋下我的",結果話還沒說完,就聽到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氣得發誓賭咒,要抓住魏種。等到抓住了魏種,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說過的話,馬上替魏種鬆綁,並且還繼續重用。
"唯其才也",竟然可以做成這樣。
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都是死在張繡、賈詡之手,如果不是曹操運氣好,只怕自己都難逃一劫。可是當張繡、賈詡投降時候,曹操一樣重用。這種重用不僅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後來張繡、賈詡都沒有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賈詡甚至一直進入到了魏國的決策層,以曹操曾經死敵身份,有過殺子之仇的事實,而身居太尉的職位,(太尉相當於大司馬的職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遠勝那些追隨曹操多年的文臣武將。
難以想像,曹操竟可以這樣寬容、信任和重用賈詡。
當然,曹操不僅僅是只招納人才。
呂布的偷襲兗州、張繡投降複而反叛,都是曹操自身失誤造成的,曹操在寬容人才的同時,也反省了自身的錯誤,調整了戰略,這才是關鍵的地方。否則曹操這些驚世駭俗的舉動也不過是譁眾取寵,與宋襄公沒什麼區別。
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靜、客觀。
官渡之戰勝利後。
"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君主從來怕的是手下將領不忠心,任用人才必然把忠誠擺在能力之先,而曹操沒有在意這些,豁達得令人難以置信。不過也只有曹操有這樣的信心和實力,能夠讓那些桀驁不馴的名將和謀士心服口服。其他人缺乏能力,不玩弄權術,貿然學曹操,就只是東施效顰,徒惹人笑話,自找苦吃而已。
曹操遠征烏丸,條件惡劣,當時幾乎所有的謀士都反對,但他仍然堅持了郭嘉的戰略,大獲全勝。回到易州後,卻重賞先前勸諫不要攻擊的謀士。曹操說:"孤前者乘危遠征,僥倖成功。雖得勝,天所佑也,不可以為法。諸君之諫,乃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
其冷靜和反省如斯。
曹操從來是不遺餘力讚賞、鼓勵謀士和將領的思考,甚至每當戰敗的時候,也沒忘記讚揚當初提出正確意見的人。(這點和袁紹大相徑。)
曹操部下能獨當一面眾多名將和謀士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容齋隨筆·卷第十二》對曹操知人善任的評價作了總結。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恐關中諸將為害,則屬司隸校尉鐘繇以西事,而馬騰、韓遂遣子入侍。當天下亂離,諸軍乏食,則以棗祗、任峻建立屯田,而軍國饒裕,遂芟群雄。欲複監官之利,則使衛覬鎮撫關中,而諸將服。……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國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操無敵於建安之時,非幸也?若論知人善任,曹操實後世之所難及。確乎!」
3.1.3. 天下戰略
開始的時候,曹操與呂布爭霸濮陽,相持不下。曹操雖然有眾多謀士和名將,可呂布也不遜色。謀略方面,陳宮是三國的天才軍師,戰術高手。戰鬥力方面,呂布武力天下第一,手下更有張遼、高順等等。
曹操雖然奇謀迭出,但一直沒佔到便宜,反而是劉備乘機奪了徐州的控制權。想當年,曹操可就是為了報父仇,一意孤行攻打徐州,結果被呂布偷襲,差點全軍覆沒。好不容易才緩過起來,如今劉備坐得徐州,曹操很是生氣,想要攻打劉備。
這個時候,荀彧提出了中原爭霸的重要戰略,他指?quot;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才能夠"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勸曹操不要急於攻打徐州,一則防止呂布偷襲,二則防止戰線過長。並且提出了解決糧食問題的對策,"東略陳地,使軍就食汝南、潁川",當時黃巾黨多有金帛、糧食,"破而取其糧,以養三軍"更是一舉多得。
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戰略實施後,雖然曹操在戰術上敗於陳宮、敗於賈詡,卻始終不能動搖根本。呂布、劉備原來都擁有自己的地盤和不弱於曹操的實力。
取得中原腹地四州後,曹操就直接面對北方豪強袁紹。袁紹自從破了公孫瓚後,實力大增,勢不可擋,不久打著奉詔的名義征討曹操。
曹操乘著袁紹遲疑用兵之機,快速襲擊了劉備,招降張繡,免除了後患。
官渡。前期曹操良將顏良、文醜雖被斬殺,但在官渡相持的時候,兵力仍相差很大,雖然事先作了很多的軍事準備,比如製造投石車、鞏固城防等。但也只能勉強保住城池不失。這樣相持了兩個月,糧食供應不上來,部隊也疲憊不堪。曹操怕支撐不了,派人問荀彧對策。荀彧替曹操下了決心,並且以超凡的遠見指出"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果然不出所料,形勢真的發生了變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戰機,贏得了官渡的勝利。
官渡之後,袁紹病死,袁尚繼位。袁氏實力猶存,曹操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間,權力相並,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提出"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
於是曹操退兵,開始向荊州進兵。
袁譚、袁尚見曹操退兵,馬上開始了互相算計。袁譚鬥爭失敗,前來投降曹操。此時曹操軍面臨先攻荊州還是取河北的問題。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其無四方之志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勢窮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後觀其變,並滅袁譚,天下定矣?
可見在曹操的戰略中,荊州並非沒在考慮之中,而是次序問題,主次問題。
辛毗也指出:"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隙,國分為二;加之饑饉並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今明公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其後。以曹公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之掃秋葉也。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況四方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成。
曹操採納了正確的戰略方針,繼續前進。直到收復并州。並商議西進烏桓。
曹洪等將領認為"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今引兵西擊,倘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救應不及,為禍不淺",請求回軍。渭Ψ炊裕銜?quot;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設備;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以免後患。另外指出"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 。所以縱然曹操大軍在外、遠離國都,卻不必擔心。
西進之路極為艱難,"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quot;,曹操有回軍的打算,郭嘉堅持"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終於破烏桓,袁熙、袁尚逃往遼東。當時天氣寒且旱,二百里無水,軍又乏糧,殺馬為食,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條件惡劣之極。
曹操回易州時,郭嘉病死。留下遺書,這就是郭嘉的遼東戰略。
「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孫康獻上二袁首級。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縱觀曹操的北方戰略,令人嘆服。在曹操這些重要戰略中,竟然大部分時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勝,的確是難以想像。曹操面臨的局面之艱難,對手實力空前的強大,實在是超過了三國任何一個君主,包括劉備。可以說,在戰術層面上,曹操並不比對手強大,也沒有佔到很大的優勢。可是曹操有一個強大的智囊集團,進行戰略方面的策劃,這點才是曹操傲視天下的絕對優勢。而曹操本人能夠採納正確的戰略,並且不錯過可乘之機,的確是三國最優秀的軍事人才,更是三國最傑出的君主。
北方安定,接下來就該南下。
曹操輕鬆的得到了劉表荊州,卻遭遇到了赤壁的慘敗,從此三分天下之勢形成,統一天下的戰略功虧一簣。
曹操不是不可能在戰略上實現收復南方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賈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回過頭來看,賈詡這個看似普通的戰略,正是符合了不戰而勝的道理,這才應該是正確的戰略。
可惜曹操荊州得來太容易,對自己戰術層面的能力過於自信,已經聽不進去這些勸說了。
我們可以當當事後諸葛亮,來分析這個戰略。
當時,為什麼曹操集團的其他戰略家沒有提出這個戰略呢?
首先,在曹操的天下戰略中,荊州並不是最重要的。但荊州是東吳的要害,所謂敵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謀士們都有所疏忽,沒有認識到鞏固荊州的重要性。其次,曹操的謀士們多來自北方,他們熟悉、瞭解北方的情況,更瞭解曹操的北方對手,但是對南方的瞭解就相對不足,他們缺乏必要」知彼"條件來做出正確的戰略。
如果曹操按照這個戰略執行,留曹仁、滿寵守荊州,並且鞏固荊州,訓練水軍。回軍許昌,開始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保持大軍的"引而不發",充分利用"挾天子"的優勢,從政治和軍事上威懾對手,並且開展以外交為主的戰略,等待時機。
而這個時候的南方,最難過的恐怕是劉備、諸葛亮了。劉備軍手頭上只有劉琦那兒騙來的萬餘水軍,而且沒有生存空間。搞不好真的要去投奔吳巨了。
吳蜀聯盟也會徹底不存在。劉備不敢去投靠孫權,縱然可能因為受到曹操的威脅,劉備和孫權會有結盟關係,但此時此刻,佔據聯盟地位主導的必然是孫權,孫權和部下如周瑜、張昭等人都清楚的知道劉備是"虎",不能收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進攻,使得孫、劉同盟的基礎不存在,劉備根本沒法從孫權這兒佔到便宜。
劉備選擇入川,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赤壁後,劉璋是因為曹操的軍事威脅才邀請劉備的,不久後就發生了互相猜忌的事情。那時劉備局面還很艱難,可至少外面有諸葛亮的援軍,兵力也強大得多。然而劉備這時的入川只有孤軍一支,兵力懸殊, 而且外無援軍,深入敵腹,無論地理條件、人心所向、糧食供應都成問題,諸葛亮再有才能也難有所作為。
等到曹操將荊州變成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時,天下一統的局面基本可以形成了。
其中有一個變數,孫權是否會趁曹操在荊州未站穩偷襲荊州?
想來縱然如周瑜的大膽也不會主動招惹曹操的,如果荊州那麼好攻克,劉表經營荊州的時候就可以進攻了,以劉表的能力之弱和實力之差,孫權尚且不敢圖謀,更不用說面對曹操。所以孫權縱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虎口拔牙。
然後曹操可以破馬超解除後患、征漢中讓益州失去遮罩。等到劉備和劉璋鬧翻臉對峙的時候,襲擊西川。最後南下江東。進軍次序可以調整。總而言之破壞劉備和孫權的聯盟,削弱劉備的發展,以荊州為本,等待時機,怎樣看來天下統一也指日可待。
3.2.吳國攻略
吳國的戰略一直沒有成型。吳國主要的幾個戰略策劃者,孫策、周瑜、呂蒙的都是英年早逝,他們的戰略意圖很難得到接班人的貫徹,戰略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方針,半途而廢沒有任何作用,倘若吳國這幾個人都在的話,吳國應該更有作為一些。
吳國的戰略基本上是以荊州為本,可是荊州先有劉表鎮守,後來又被魏國得到,赤壁之戰後,荊州又有劉備勢力參與競爭,並且屢屢被諸葛亮算計,這些計畫之外的事情完全打亂了東吳的戰略步驟,使得東吳一直窮於應付。
東吳拼了老命,軟的硬的手段都用上,終於賺來了荊州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穩定下來,戰略可以施展的範圍已經很小了。幾次想進攻魏國,始終不能達到目的。
沒辦法,誰叫東吳運氣不好呢。然而在曹操、劉備這樣的天下英雄挑戰下,東吳能夠生存下來,並且成就三國一鼎,孫權的確有過人之處。
3.2.1.荊州戰略
孫權的戰略都是建立在"荊州"為本的基礎上。
如果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是立足荊州、益州,圖謀天下的話,那麼孫權的"荊州本位"戰略就是退可保全於一方,進可爭取機會的關鍵。而真正能夠不為一城一地得失所束縛,立足中原地域,放眼天下,並且成功的戰勝強敵者唯有曹操。
荊州對於曹操只是掃平南方的要地,對於蜀卻是爭霸天下的資本,但對於孫權來說,卻是勢在必得,生死存亡的關鍵。
赤壁之後,吳國的戰略是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佔領荊州。
這的確是一個最佳的時機。在吳國的戰略中,天下攻略才是最終的目的。這也就是赤壁之戰後,為什麼東吳並不急於收復、鞏固荊州的原因,吳軍試圖擊潰曹操的有生力量,借助赤壁完勝的優勢,大舉進攻,從而動搖曹操的根本。
棄子而取勢,這個戰略真正體現了孫權的抱負。對於東吳的命脈荊州先不理會,而是抓住機會,爭取更大的利益和戰機。這才是心懷天下的戰略。
但是東吳忽略了劉備的存在。
劉備固然不會讓曹操的勝利,但也不願意看到孫權的強大,劉備希望的是自己的稱霸。
於是,劉備開始悄悄地拖孫權的後腿。
周瑜歷盡千辛萬苦才破了曹仁,諸葛亮卻趁著周瑜追擊曹仁的時機奪了南郡、襄陽、荊州。
當孫權與張遼決戰合淝時,劉備正在進攻桂陽、武陵、零陵、長沙。
孫權與曹操力戰最後失敗的時候,才驚奇的發現,他的盟友劉備沒有參與孫權對曹操的任何戰役,並且掠奪了赤壁勝利戰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