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4-13
- 最後登錄
- 2025-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71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951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只剩柱礎的廟宇,這間廟就是臺北府天后宮。
遙想當年,每逢重要節日,巡撫便會帶著重要官員,到這間廟來祭拜,真是冠蓋雲集。劉銘傳之妻、臺灣首富林維源之母以及臺灣民主國首任總統唐景崧之母,遇有壽誕,也會到這裡來開筵慶賀。
臺北府天后宮,地位不凡,信徒身分不凡,建築規模也不凡。它是官建廟宇,所以官員必須定期致祭,自然造就不凡地位,另外,大天后宮挑高兩層樓,並且正面為九開間,據說整間廟的形狀呈一個正方形,基地三千多坪,建築主體七百九十五坪,與當時的台北府文廟、武廟並稱臺北府三大廟,真乃臺灣寺廟所罕見。
臺北府天后宮建於西元1888年,原址位於現在台北的省立博物館,乙未清廷割台,大天后宮被日本人佔據,不久後遭到拆除,昔日輝煌宮貌,今日只留下一張舊照片和散佈在228公園中的柱礎,供遊客休憩之用,實為台灣建築一大損失也。
至於廟宇主神金面媽祖神像則於民國初年被三芝人黃見龍偶然發現,因某日黃見龍參加日據時期臺北廳區長會議時,見廳後一室內有神像一尊,經詢問乃知其為清帝敕封之臺北府天后宮金面媽祖神像,如此機緣湊巧之下,隨將聖像迎回三芝,後小基隆福成宮完工,便將金面媽祖迎至廟中安奉。
有關臺北府天后宮被佔據的版本有三,公園裡由台北市文獻會所立之解說牌中記載為1895年先做為日軍辦務署,部分房舍做為調停處,1906年因興建博物館和新公園而拆除。
李乾朗的「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第289頁中則記載1902年臺北府天后宮被充作醫學校校舍及宿舍,1904年改為國語學校的學生宿舍,1908年被拆除。
2007年北臺灣媽祖文化節活動的DM則記載為1905年拆除。
三版本不知何者為是,不過文獻會的版本是1983年所寫,李乾朗的書初版是2003年,一般說來,後出轉精,也許李乾朗的版本較為正確吧!至於媽祖文化節活動DM,因為不是正式出版書籍,僅供參考。
每次一想到臺灣竟然有九開間的天后宮,下場卻是被日本人給拆了,真的是「捶心肝」哪!
資料來源:樂風的民藝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