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8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0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龍的記載,在東西方的典籍之中都有很多,但據近世地質學家及考古學家從地層下的發掘,只知有恐龍的化石,那是生存在數十萬年以前的動物。直到近四十年來──自一九二八年一月起,又有人在英國北部蘇格蘭地方,一個叫作洛霍納斯的湖泊中,陸續地被人發現了藏有幾隻仍然活著的恐龍的踪跡;一九六二年,又有英國的空軍人員,曾在馬來亞西北岸海外的桑桑島及提洛島,也發現有恐龍的存在。恐龍的形狀類似蜥蜴而且巨大,在洛霍納斯的湖泊中,有一隻身長約二十公尺。這些史前的動物,是水陸兩棲而又慣於水中生活的。這是關於龍的記載有科學根據的部分。
但在東西方的傳說中,龍的形態,與恐龍不盡相同。中國對龍的傳說很多,但都以為是一種能夠興風作浪與駕雲行雨的神物,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民間於暴風雨前,往往有人見到烏龍戲水的自然景象,那也只是在雲層下垂時所見的一種形似的龍尾而已,至於龍的全貌是看不到的。但在傳說中的龍,那是蛇身、獅頭、鹿角、人鬚,而有四隻雞腳的,平時潛之於深淵,居之於龍宮,在必要行雨之時,牠便飛騰於虛空,凌雲而御風,所以風調雨順全賴於龍的恩惠。故在古代,對於龍的觀念,特別神聖。古之聖王如伏羲氏,《左傳》郯子就說:「太皞氏(即伏羲)以龍紀。」以後的帝王,亦以龍自況。皇帝穿龍袍,便是一徵。在西洋,亦以龍為神獸,為一種能飛翔的大蛇,並為戰勝的象徵,且有帝王用龍為徽幟,其流傳的觀念,跟中國幾乎是一樣的。
在印度,龍的傳說也是很多的,但是龍的形態,則與中國的傳說略異,如《善見論》卷一七中說:「龍者,長身而無足。」在律中有龍子進佛寺聽法:比丘們見之如小蛇,便以繩繫而棄之於外,龍子哭告其母,龍母轉求於佛,佛遂告諸比丘不得傷蛇。以此可見,龍之與蛇,形狀相同,並且無足,這與中國的龍有四腳的觀念是兩樣的。又在慈雲之《天竺別集》卷上中說:「天龍,一鱗蟲耳,得一渧之水,散六虛以為洪流。」可知龍的神力很大,龍要降雨興雲,並不要從海中吸水之後,再去降雨。
龍在佛典之中,共分四類,那就是天龍、空龍、海龍、陸龍。天龍居於天界,是天界的守護神,是介於天人與畜類之間的眾生,有天的福報,也同時受有畜類的業報。佛教的護法天龍,多是這一類。空龍居於空,陸龍居於陸,海龍居於海。佛陀初在拜火的迦葉處降伏毒龍,目犍連尊者所降伏的難陀與鄔波難陀兩惡龍、沙伽陀尊者所降伏的毒龍,都是陸居而水陸兩棲的,並且也可進入大海;陸龍可以入海,入海之後,身體長大了,仍可復歸陸。這倒有點像是恐龍的性能,但其並不即是恐龍,也是顯而易見的。佛典中的龍都能變形,隨心所欲,要變什麼,就變什麼,有的受了佛的感化,竟然變了人形來向僧團中求受比丘戒。由於龍的業報,有五時不能變形,那就是:出生時、睡眠時、行淫時、瞋恨時、死亡時,所以佛陀不許非人出家,非人的主要分子便是龍。龍在佛陀時代是非常活躍的,多半是受了佛及佛的大弟子們的降伏而皈依了三寶,所以成了三寶的護法。龍皆有其眷屬,眷屬的首領便是龍王,這與另外傳說的四海龍王管理一海的觀念稍有不同。所以,凡有一個龍的首領皈依了三寶,就會有更多的龍子龍女也來皈依三寶。
龍雖是福報、罪報相雜的一類眾生,但是龍的果報則有千差萬別。比如《法華經》中的龍女能夠一時轉女成男而為佛身。另有伊羅鉢龍王,雖有神力,能將自己變為轉輪聖王身而見佛陀,但他由於在迦葉佛時做比丘而輕慢佛所說法,便墮龍身受極大苦,身有七頭,頭上生樹,風吹樹搖,身出膿血,痛苦無窮,而又壽長一劫,至彌勒佛出世,人壽八萬歲時,才能捨此長壽龍身。
龍是畜類中的神靈之物,故在佛典中,佛雖不許非人出家,龍卻每有求受三皈五戒,乃至八關齋戒的,龍對佛法的領納與受益,簡直與天人相似,佛度的第一個畜生弟子就是龍。所以佛教對於龍的地位,也很重視,比如尊稱佛的諸大羅漢弟子,為僧中的龍象,因為象是地面的大力者,龍則兼為水空的大力者。
龍在佛典中的記載極其豐富,龍的梵語稱為那伽(Nāga),它是八部鬼神之一類,有惡的、有善的。釋尊初成道,即在優樓頻螺聚落,降伏害人的毒龍,此後又有愚路尊者於失收摩羅山,降伏侵擾人畜的毒龍。可是釋尊降生之時,即有難陀及鄔波難陀龍王,在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涼一熱為太子浴身。
因此,《正法念處經》卷一八〈畜生品〉說,龍王為畜生所攝,乃為愚癡瞋恚者所受的果報,其有法行及非法行的二種。法行的龍王,瞋恚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所以不受熱沙之苦,常以善心降雨,成熟世間五穀;非法行的龍王不順法行,常行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故其常為熱沙所燒,於南閻浮提現大惡身,起暴風雨,摧壞五穀。
據《長阿含經》卷一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常受卵、胎、濕、化四生的金翅鳥所吞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則說龍王有行於地上,有住於水中,有常居空中,有恆依妙高山王而住。其形或一頭、二頭乃至多頭,或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同經卷中,舉有一百六十餘個龍王,都是具大福德,若稱其名,便可獲大利益。
龍雖畜道眾生,卻有許多是大菩薩的權現龍身,所以在《大智度論》卷三○等敍述龍也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在《海龍王經‧授決品》,佛陀為龍王之子威音及龍王之女寶錦授記做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記載八歲的龍女往南方成佛。
龍既有如此不可思議境界,故其居處的龍宮也極莊嚴,例如《長阿含經》卷一九〈龍鳥品〉中說,娑竭龍王之宮在大海的水底,縱廣八萬由旬,有七重宮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是七寶所成,乃至無數眾鳥,相與和鳴。又據《正法念處經》卷六八〈身念處品〉也說,閻浮提南方有一大海,海水之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是以種種珍寶莊嚴而成。這些龍宮已如天宮,所以這些龍王也信受佛法,並做外護,例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四五,即記載有娑伽羅龍王,抄了《日藏授記大集經》,置於龍宮;又據《龍樹菩薩傳》中稱,大龍菩薩,將龍樹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予諸方等深奧經典。可知,龍王仍是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在中國,也有龍的信仰,《翻譯名義集》卷四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廣雅》則說:「有鱗曰鮫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又能升天者曰蟠龍。」故以龍為神物,乃中國古來的信仰,且以天子比龍,尊龍的思想可以想見了。
但是古來所稱的龍,近代人殊不得見,縱然龍的遺骸,也未發現過(中藥處方內的龍骨,是動物化石,不是真的龍骨)。這是由於龍既屬於神物,壽必長而隱必祕的緣故了。
據近代學者研究,龍在印度,原為蛇崇拜的神格化,故有以蛇作龍的記載。印度土族之中,由於蛇圖騰的信仰,故有一種龍族的人民,現在的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尚有龍蛇崇拜,同時各地至今尚存有龍城的名稱,因此就有人以為,龍樹所入的龍宮,可能是人間的龍族之居,而非海底。不過從許多的佛典記載,考察龍宮的所在,有的固在海底,也有在陸地的,或在沼澤地帶,或在山間。
再說「龍象」。其實,龍象並非二物,佛典中所稱的象,除了指明四蹄的大象,如果龍象並稱,必是一物而已,因為「那伽」一語,可譯作龍,亦可譯作象,佛世的羅漢弟子中,凡是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釋尊即稱他們為龍象。例如舊譯《華嚴經》卷七中說:「威儀巧妙最無比,是名龍象自在力。」《大智度論》卷三則說:「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但在中國古德的解釋,恰巧與上說的相反,認為龍象即是象而別無龍。例如《維摩經‧不思議品》的「譬如龍象蹴踏」一句,僧肇的註釋是:「象之上者,為龍象也。」嘉祥對此也疏說:「此言龍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馬名龍馬,好象云龍象也。」若按梵文那伽的原義來說,僧肇及嘉祥的解釋,或有重行審察的餘地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學佛知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