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93|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農曆七月普渡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8-18 02:31: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按:在早期的台灣社會中,孤魂野鬼被視為社會不安的源頭。因此,為安撫無人祭祀的鬼魂,于每年農曆七月舉辦融合佛、道兩教的普渡儀式。然而長達一個月的祭典儀式,不僅代表早期社會對鬼神的敬畏,也傳達了台灣人民對客死異鄉的孤鬼一種蘊含宗教情懷與同胞手足般的憐憫之情;十九世紀以後,普渡祭典的舉行更成為台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連結的重要媒介。


  鬼魂在漢人信仰中的意義

  農曆七月為漢人俗稱的鬼月,月中的普渡是漢人社會一年中重要的祭典,祭拜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要了解鬼魂在漢人信仰中的意義,可由下圖漢人的神鬼信仰體系來說明:

  玉皇大帝

  觀音、媽祖

  保生大帝、清水祖師

  開漳聖王、三山國王

  土地公

  祖先

  孤魂野鬼(或稱有應公、大眾爺、義民爺、老大公、萬善爺、好兄弟……)

  神界中,最高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其次是觀音、媽祖等等,最低的是土地公。鬼界中,有人供奉的是祖先,無人奉祀的是孤魂野鬼。孤魂野鬼由於無人祭祀,成為漢人信仰中,社會不安的重要來源。

  融合道教與佛教信仰的普渡儀式

  面對社會不安之源的孤魂野鬼,發展出七月普渡的儀式,以安頓這些地獄中無人祭祀的惡鬼。今日農曆七月普渡,除了漢人的鬼魂信仰,也融入道教與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普渡常稱為“中元普渡”或“盂蘭盆會”。“中元普渡”之稱與道教思想有關,在道教的神祇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執掌赦罪,于農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祇生日降臨人間,定人之善惡罪福。孤魂野鬼被認為罪過較深,乃延請道士做科儀救渡眾孤鬼。“盂蘭盆會”是梵語之漢譯,意為施食拯救苦難。“盂蘭盆會”係釋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連于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養十方大德,以救母脫離餓鬼道。由於佛、道兩教思想之滲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兩教不同的儀式。

  普渡之儀式主要分成:請鬼、施食、誦經、驅鬼等。請鬼,是打開鬼門,迎請陰間的孤魂野鬼來到陽間。為讓眾鬼順利得由幽暗的地獄來到人間,人們在廟前豎立燈篙,上挂燈籠,上書“慶讚中元”,引導鬼魂。燈篙愈高,照明範圍愈大,來食的孤鬼就越多,因此各廟必須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懟而加禍於人間。除陸上豎燈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燈之儀式,照明來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來到陽間的眾鬼不能滿足口食之欲,慎重的街市如鹿港,從鬼門開後,街民分組輪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施食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儀式,信眾供奉豐盛的飯菜以飽眾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也為其準備經衣(即新衣),讓其在陽間渡過短暫的舒適生活。施給眾鬼的食品,因有法師的科儀,信眾認為食後會帶來好運,因此有搶取貢品的“搶孤”活動,形成普渡過程中最熱鬧的畫面。除了施食之外,也為這些孤魂眾鬼誦經,使其能超渡達于樂土。普渡的尾聲是農曆七月二十九的“關鬼門”,這天傍晚,人們在自家門前準備菜肴,為眾孤鬼“餞別”,廟前的燈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結束。有時寺廟生怕孤鬼留連不願歸回陰間而危害陽間之人,因此於是日深夜特請鍾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寧。

  孤魂野鬼在台灣社會裏的特殊意義

  七月普渡在台灣漢人社會中,比其在原鄉還來得受重視。十七世紀以來,漢人冒險來臺拓墾,毒蛇猛獸、瘟疫、勞累、械鬥、民變,奪走珍貴的人命。“九死一生”的諺語說明瞭其生活競爭的艱辛。遍地無人收埋的屍骨形成先民對鬼魂強烈的畏懼心理。但這些身死異鄉的孤魂野鬼有許多是來自原鄉的兄弟,在宗教與憐憫的驅使下,人民集資收埋曝露的屍骨,形成台灣有應公或萬善祠高密度的現象,台北一個小小的木柵區就有二十六間這樣的祠廟。由於這些客死台灣的孤魂野鬼都是在台灣如兄弟般互相照料的拓墾者,因此七月普渡在台灣稱為“拜好兄弟”,不同於原鄉的“拜人客(即外地人)”。

  就台灣社會發展史觀察,中元普渡的祭典成為十九世紀以後,台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連結重要媒介。這些中元節祭祀的好兄弟,許多是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的。在祖籍別意識強烈的時代,不同祖籍別的人群各自透過中元節祭典,形成自己的集團,彼此團結,共同面對敵人。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祖籍福建同安縣人中元節的祭祀中心,台北盆地內同安籍人分三組輪流擔任中元祭典主持。艋舺的龍山寺、清水的祖師廟分別是福建三邑(即南安、晉江、惠安三縣)與安溪縣移民的祭典中心。新竹縣新埔鄉枋寮的義民廟是新竹客家祖籍為主的中元節祭祀中心,祭祀在清朝林爽文與戴潮春的反清事件中為鄉而犧牲的鄉民。因其為鄉抵抗反清者,清官方為拉攏賜予“義民爺”。

  台灣七月普渡稱為拜好兄弟實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除宗教的意義外,七月普渡成為連結十九世紀台灣中北部社會最重要的媒介。如果人們能以七月拜好兄弟的“熱情”來關懷幫助人間的弱者,則孤魂野鬼或可減少。 (來源:台灣歷史學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8-19 10:57:53 |只看該作者
A.中元祭為台灣重要民俗節慶,源起於兩個信仰系統的宗教儀式,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則為盂蘭盆節。
道教說法,農曆七月十五為地官壽誕,掌管地獄的地官起慈悲心,釋放獄中眾鬼囚,從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間享受一個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經由祭典與道士作法的過程,信徒協助地官,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解脫,避免在人間作祟,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其間並顯示出道教對於地獄亡魂的觀念。
佛陀弟子目連尊者,為解救亡母墜入鬼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具五果供養眾鬼,使其母脫離地獄之苦,所以佛教又稱這一天為「盂蘭盆節」。信徒咸信七月十五日是眾僧閉關悟道的圓滿之期,如果在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從此中元節供盂蘭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由於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度眾生,時日一久,兩者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而形成了目前這個蘊涵了中國人的包容、博愛,以及孝道精神的節日。
B.在傳統的習俗中,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陰間裡所有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全被放出來覓食,從七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才重返陰間。
所以民間對七月的禁忌滿多的,什麼七月不能嫁娶、不能搬家、不能出門旅行、不能晚歸、不能到水邊玩水……等等。
那「中元」的名稱是來自於道教,而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那中元普渡的由來,相傳「目犍連」也就是目蓮尊者有一天,他透過他的神通眼,突然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群裡,餓的不成人形,備受痛苦,於是目蓮尊者用缽盛飯,端給母親,誰知,飯一入口,頓時化成炭火,目蓮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受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立既去見佛祖,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要救她不是你一個人能辦得到的,你必須在七月十五當天,為各地出家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讚中元」的旗子,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或是以各行各業為主,例如:市場普渡;也有里長來主辦,社區鄰里為對象。祭品不拘,通常都很豐盛,糕點和粿類通常都不能少,因為七月天氣炎熱,祭拜時間又長,所以食物容易腐爛,以前的人都認為七月普渡的東西容易壞,是因為那好兄弟、孤魂野鬼來吃過,其實不是這個因素,而是因為天氣熱、時間長的關係。
各地有許多傳統的普渡活動,尤其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有特色的放水燈,宜蘭的搶孤,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原普渡祭拜孤魂野鬼,讓牠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誠,而結合目連救母的故事來傳楊孝道,也勉勵人多行善事,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C.一般民間宗教所謂的「中元節」,實際上是由道教「中元祭」與佛教「盂蘭盆會」融合而成。因為中元祭與盂蘭盆會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自然而然地七月十五就演變為今日似道似佛的「中元普渡」。
  道教有「三元之說」:即正月十五的「上元」,七月十五「中元」,與十月十五「下元」。三元導源於「三官」,就是天、地、水。道士們分別在三元祭拜三官,即上元祭拜「天官」紫微大帝;中元祭拜「地官」清虛大帝;下元則祭拜「水官」洞陰大帝。他們相信中元節是地官的赦罪之日,因此,在這一天除了祭祀清虛大帝,也誦經、做法會、以牲果來普渡孤魂野鬼。
  對台灣民眾而言,大多聽過「目蓮救母」的故事。董芳苑教授認為佛教的「盂蘭盆會」應起源於「目蓮救母」。佛教《盂蘭盆經》(Ulambana Sutra)記載:釋迦得意門生目蓮不忍見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向釋迦請教解救方法,釋迦要目蓮在每年七月十五,請佛僧來為亡母念經超渡,並將百味五果置於施食盆中,以解救母親脫離饑餓之苦。「盂蘭」是梵語"Ulambana"的音譯,意即「救倒懸」,乃指拯救地獄中受苦的鬼魂,「盆」則指施食盆。目蓮單純的救母事蹟,後來演變成解救地獄受苦鬼魂的節日,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由來。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8-21 20:27:45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的分享.....推推推....繼續加油唷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sccot -3 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請先看總版規及各版 ...

總評分: SOGO幣 -3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7 06:5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