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理研講及信仰意義 作者:任法融
偉大的道家道教之始祖--老子,在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經》中開宗明義所講的"道",是宇宙始元,萬物根蒂,造化樞極,群生是賴,萬類鹹仗。故《道德經》中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道生萬物之後,道仍付諸於事物之內。道與事物之關係,如同水與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道德經》中將道生化天地萬物之程式敘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將《道德經》中講的"一生二"的"二",作以概述:
子"二"(陰陽)應于自然界。為陰、晴,晦、明,晝、夜,日、月,天、地,寒、暑。
丑"二"(陰陽)應于大地。為剛、柔,高、下,東、西,南、北。
寅"二"(陰陽)應于有形物質,為表、裏,虛、實,上、下,左、右,前、後,雄、雌,長、短,曲、直。
卯"二"(陰陽)應於人類。為男、女,父、母,子、孫,夫、婦,兄、弟,賢、愚,善、惡,美、醜,忠貞、姦佞。
辰"二"(陰陽)應于"河圖"之結構。河圖中以十數分五方形成陰陽的生成之數。一與六在北方,為水的生成之數;三與八在東方,為木的生成之數;四與九在西方,為金的生成之數;二與七在南方,為火的生成之數;五與十居中,為土的生成之數。這五行的生成之數,是奇偶互用,陰陽相兼,天地合和,說明仍由此"二"者合和而為作用。此圖的生成之數,天生不離地成,地生亦不背天成。陰陽、奇偶之結構,正說明宇宙萬物之情理。
巳"二"(陰陽)在哲學中即是"對立統一"。宋時張子創立的"兩一"這一概念,是對"對立統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午"二"(陰陽)在數學上,是加(+)與減(-)。同時是1、3、5、7、9(奇數)為陽,2、4、6、8、10(偶數)為陰。仍由奇偶陰陽相參而成無窮之數變。
未"二"(陰陽)應于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成。仍由奇(--)偶(--)兩類不同符號分陰陽組合重疊而成六十四卦,共分三百八十四爻。仍由這奇(--)偶(--)兩種合演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由陰陽互施,將天地萬物之情理盡含于其中。同時蘊藏著豐富的"對立統一"之概念。故卦象的形成是乙太極為原始基礎,因之"太極圖"可囊括一切,同時太極圖的白者代表陽,黑者代表陰。黑的中間有白點,代表陰中有陽,白的中間有黑點,代表陽中有陰。宇宙間的事物,其情理就是如此。如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春氣雖溫暖,但其中陰氣未絕,應卦象為上雷下天。大壯是下四爻為奇屬陽,上二爻是偶屬陰,陽爻大過陰爻。此時草木隨陽氣而漸壯,但有榆莢墮落,因陰氣未盡使然。陽主生是德,陰主殺是刑。《周易參同契》中說:"……俠列卯門,榆莢墮落,而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如分。"再如八月時臨中秋,應卦象為風地觀,卦象上風下坤,陰爻大過陽爻,此時草木隨月令而凋零,但種的小麥還向上生發,因陽氣未盡所致。《周易參同契》亦云:"……察仲秋情,任意微稚,老柘復榮,薺麥牙孽,因昌以生。"陰陽互含之妙用,凡物皆然。德刑相應,生殺互施,陰陽造化之機蘊含于其中,如國政、耕耘皆是。國政的唯一目的是,理民安居,禁民為非,各得生息,這是仁德。然而,對妨國害民的狂暴之徒,必以裁製,這又是刑。農夫耕耘,使禾苗茁壯,是生;必須剷除雜草,又是殺。除暴安良,安良除暴;助禾鏟草,鏟草助禾;扶正壓邪,壓邪扶正。是事物必然之情理。同時在人間社會上,承辨一切事業,利弊相關。利中自會有弊,弊中亦有利。如錢財是人之所慕,是利;但因錢財誘人作惡,這又是利中藏弊。這種關係,老子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義而蔽之。又如第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又云:"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故能其私……"均是闡述陰陽互含及利弊相關之意義。事物由異性相參互含才有生變之妙用,也就是此含彼,彼亦含此,以成百物,如"河圖"生成之數的互含,五行的生成之數,均是奇(陽)偶(陰)互參。再如先天八卦的陳列,是幹南坤北為對仗,兌艮少男少女相應,坎東離西,中男中女互感,巽震長男長女而相映。
《周易參同契》中說:"男女相須,含吐以滋,雌雄錯雜,以類相求"。又云:"物無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三五不交,剛柔離分。龍呼于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並……"。由此可見,事物同異互參才會產生變化,且有生命力。如單純一物或同性之物會聚在一起,不能有生變之發展。《周易參同契》中講:假使二女共室,顏色甚姝,令蘇秦通言,張儀結媒,發辯利舌,奮舒美辭,推心調諧,合為夫妻,弊發腐齒,終不相知。"此節經意是以人之男女比喻同性事物相會,沒有異性事物互參是不會有生變之發展。所以"太極"圖中陰中含陽,而陽中含陰正說明眾多相異會合於一處,然後乃可有新事物發生。《周易》由八純卦重疊而產生出的六十四卦,正標示了這種情理。
申"二"(陰陽)應於人身。人之身形從生成之後,就具備著精神和形質這兩個方面。精神是無形的,而形質是實體。這仍是陰陽關係(實體屬陽,無形屬陰)。人的形質,分表裏,表裏又是陰陽關係(表屬陽,裏屬陰)。人的體內有五臟六腑,仍分一實一虛的陰陽關係。心臟屬火,是實體為陽;心臟連的小腸為虛體是陰;腎臟屬水為陰,腎又是實體為陽。膀胱是虛體為陰;肝屬木是實體為陽;膽是虛體為陰;脾是實體為陽,胃是虛體為陰;人的整個身體,是由血肉與筋骨兩大部分結構而成,血肉是陰,筋骨是陽;肺是實體為陽,大腸又是虛為陰。人的性情動能有喜、怒、哀、樂,沉、默,躁、動,賢、愚,貴、賤,凡事皆然。
酉"二"(陰陽)設喻丹道。修煉起初的用功方法是"腹齊三,溫坐垂,陰在上,陽下奔"。其意思是,首先使人身上、中、下端嚴齊整。也就是三個丹田部位和融相通。上丹田是頭上泥丸宮,中丹田是中脘,下丹田在小腹部位。讓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下田,方能逐漸使人身的陰陽和合。再如講的"幹剛坤柔,配合相抱,陽秉陰受,雄雌相須",均是闡述人身陰陽綜合之意。道教經典《早壇》中講的"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皆是如此。人身最根本的生命之源是元精,元精旺則氣盛,氣盛則神旺。為什麼元精要枯竭呢?是因人情慾太多,擾亂得元神不安,神氣失守,元精漸竭,氣漸衰,元神亦隨之漸消,以致性命短促。故《清靜經》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便遭污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既此,欲修身而達長生者,必戒除諸妄念,一念真誠,元神收斂,而不外馳,使神氣相守,母子不離,自然精盈氣足,而神旺矣。故《清靜經》中還講:"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道德經》中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見素抱樸,少思寡欲。"均指以天地陰陽二氣相合,設喻人身陰陽合凝而結聖胎之意。
德道之體
體為"德",能體現宇宙人生的根源性與整體性者,謂之"德"。也就是使人之心性,能與天地合其體,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與道合真者,是謂"德"。因之說,能體現道的是"德",亦即自身心性對萬物無意識而自然流露的慈惠惻隱之心。
那麼"道"與"德"的關係是什麼呢?"道"是整體,而"德"是功能及作用。宇宙是自然界之整體,那麼自然界的功能及作用是運行及長養萬物。例如一輛車,車的整體是"道",車的載運即車的功能及作用,這輛車如不能載運,就是失去了它的功能作用,也就稱失"德"。再如一個人,人身的整體及人生的運作是"道",人的功能及作用是造福人類,而有益於社會,相反人如不能造福人類及有益於社會,反而妨害人類,對社會無益者,是失去了人的功能及作用,亦稱失"德",事物如失去功能及作用後,整體不會存在。所以失德後道即不存,故修道者必先修德。德有上德、下德之分。上德者,是最高尚的,是自然的、無形的,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耀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能與道相同。道是什麼特徵,上德就是什麼特徵。所以體現道的是德。故修道者,必先修德。而德的表現是善,善的具體形式是:仁、義、禮。故道是本體,而仁、義、禮是表現形式,故《莊子繕性》說:"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素書》又云:"夫道德仁義禮者一體也。……"
下面試論仁、義、禮之運用。
A那麼"仁"之含義呢?是博愛、恩惠。如天不分高低、大小,而共覆之。似地不分賢愚、貴賤,而鹹載之;同日月不別香臭、美醜而皆照之,此為博愛的好生之恩惠。天地、日月對萬物有這樣大的仁恩,是無意的,是自然的,故經中講:"天地不仁"。
B"義"的用意是事之所宜,在自然界,使陰陽不得有過不及,在人類即是賞善罰惡。具體講:人君應以正道,心正、意誠;大臣應以忠貞;為官者必以清正廉明。反之必遭裁製,均應以此為宜。國綱振,萬民理,國政昌,百業興。而家道呢?父母以慈愛撫育,子孫應以孝敬贍養,兄應以悌,弟應以敬,夫應以倡,婦應以隨,如此則六親合,家道齊,凡事皆然。理順則事宜,不順則事逆,事逆則亂,亂則不安。順事物之理者為善,應表彰而賞;逆事物之理者為惡,應決斷而罰。故朝政有法,家道有規,行軍有律,工匠有規矩,欲使物物各得其宜,各順其理,建立功德,成就事業,必依義以處之。《道德經》七十七章中講:"……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亦即使事物各得其宜(義)之意。
C"禮"者是人倫之序。也就是上下之間、左右之際。如宇宙形成之後,就自然出現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然則天地之間的萬物成群體之後,亦會自然產生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男女有別之自然之序。這些秩序是自然的,非有意的。故《莊子》曰:"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意即,在宗廟祭祀祖先時,是以親屬關係論尊卑。到朝廷則以君臣爵位論上下。在鄉鄰卻是以年齡論大小,可是辦事以德、才、賢、能論高低。此處雖有宗廟、朝廷、鄉黨、行事之"一、二、三、四"之各異,但尊卑、上下、大小、高低之序(禮)一也。故儒云:"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意即不符合人倫情理的,不但不言、視、聽,而更不能去動作。
仁、義、禮此三者,均在人的本性功能(德)的範疇之內。人如充實于本身功能(德)則無所不備。故老子云:"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蒂固之道。"
德之運用?
甲重修德可以平天下。天下每每大亂,導致兵戈四起,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皆因貪慾過度,不守本分,侵吞別國疆土、財富而致。故老子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體上天好生之德,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視天下為一家,萬家似一人,各安本分。不因分外貪求而交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國與國之際,相安無事。如此人類自安,四海寧靜,天下太平。
乙重德可以保國安民。不必用武力及殺人的武器,仍可保國安民。故《黃石公素書》云:"德足以懷遠",意即德行充實于內者,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電波一樣,可流露發射于宇宙之中,它的神奇力量在無形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能使人類懷慕悅之心,近者歸,遠者服。如《尚書大禹謨》中記載:"舜讓位於禹時,有苗國不願順從,舜讓禹以兵力攻討,有一個名叫益的大臣勸說:'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於是舜班師回朝,增修其德,七旬之後,苗國自束朝貢。"
丙重德可保身。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擢鳥不搏。"又云:"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道德經》第50章),意即德性純厚之人,心境恬淡無為,少私寡欲,心地善良,體性圓明,物我一體,無所不容,大慈大悲,其善良的精神資訊感應于外。因而陸行不與兕虎遭遇,即是在亂世混戰中,卻不被刀兵所傷,所以兕虎用不上它的角爪,甲兵用不上利刃,是因為有德之人沒有致死的因素。
丁德可以服眾。故《易經》云:"是故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而況邇者乎?"德性充沛于內,聲望遠達,其資訊傳播有無限的應力,吸引著萬物,不招而自來,禪然而善謀。
戊德可以斂財;失德者,可以散財。因有德之人,以善處事,忠誠接物,使人仍因此而應之,故財不求而自來。
己德可以養生、美容。《周易參同契》中說:"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易文言傳》亦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之事業,美之止也。"儒云:"誠之於中,行之於外。"又云:"富潤室,德潤身,心廣體胖。"綜上所述,其大意是說:"善良君子之美德,充實于內心,通達文理,行事端方,居身公正,由於內心的動機善良,其發射出的資訊傳播美好。所以通暢于周身,四肢的舉止均美好而感人,既是發揮於事業,更有偉大成績,這是善德的徵驗。再如人身的心腎相交後,陰陽融和,四肢輕健,且容顏潤滋光澤,美德充沛的容顏潤澤,無論大、小、老、少,分外悅人。
庚德可驅邪、縛魅,保命護身。人身陰陽和融,坎離交媾,水火既濟,元神旺盛,居心正直,此時,體有金光,霞映本身,可鎮一切兇煞,鬼妖喪膽,精怪忘形,魍魎鬼魅,自然消跡。
辛德能消除災障,解脫病苦。故老子云:"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德經》第62章)。人之災障、病苦由何而生,是因為人之私欲太重,招來人生的災禍障礙。從政者,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經商者,你哄我欺,明瞞暗騙;日夜糾纏不休,流吹欲海,以致氣血不暢,經脈瘀結,內則百病纏身,外則處境艱難,人情乖戾。故經曰:"煩惱妄想,尤苦身心,便遭污辱,流浪生死,長沉苦海,永失其道。"修德者解脫自身私情,掃除諸妄念,轉惡向善,清靜神心,一念真誠。此時,太和真氣,自然注潤身心,驅遣鬼惑,安寂六根,此時人身百骸,九竅五藏,滯礙消除,千頭萬緒煩惱之孽,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是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