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6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華山是我國五嶽之一,譽馳中外,而西嶽廟亦名傳遐邇。歷史上西嶽廟曾相當宏偉,但長期以來,屢遭破壞,使廟容減色不少。
西嶽廟
位於華陰市區東二公里處,距西嶽華山玉泉院八公里,有柏油路通達,有“天下第一廟”之稱。
西嶽廟自漢武帝始,即被定為歷朝歷代祭拜西嶽神的場所。由於其建築形式與北京故宮相似,更有“陝西故宮”之稱。西嶽廟歷時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廟裏的碑碣素有“小碑林”之稱。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把廟址選在華山以東的黃埔峪口,建成集靈宮,到了東漢桓帝時將集靈宮遷於今西嶽廟址,並將集靈宮改名為西嶽廟。唐、宋、金、元幾朝代又把西嶽廟稱為金天王廟,明清以後又改為西嶽廟,人們俗稱華嶽廟。
西嶽廟自東漢以來,歷代均有所修繕和擴建。比如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179年)、北魏興光二年(西元455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西元567年)。唐文宗開成元年(西元836年)、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961年)等都曾修建過西嶽廟。明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8年)關中大地震,廟宇傾盡。嘉靖四十一年(西元1563年)重修。到清代修葺擴建更為頻繁。現在所存的西嶽廟建築,基本都是明清建築。
由於西嶽廟是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的神廟,而非一般的宗教寺觀,所以建築規制極高,宏偉壯麗,莊嚴肅穆。整個佈局為重城式建築,城為長方形,南北長525米,東西寬225米,總面積為186.59畝。座北朝南,城牆高10米,厚7米,內外均以雙層磚包砌,四角曾有歇山十字頂三滴水的角樓。
最南端灝靈門,有三個門洞,又稱連三門。門上有青石匾額一方,上書:“敕修西嶽廟”。左右有精雕細刻的石獅和鐫有滿漢兩種文字“官員人等在此下馬”的下馬石各一對。灝靈門前有一座長30米、高6米的琉璃飾物的影壁,周圍石欄杆環繞。琉璃影壁距灝靈門14米,東西為出口處,在城東西牆對應處各有一南北向木牌樓和鐵旗杆一根。進了灝靈門便是一個小院,即西嶽廟主城的甕城,北邊五鳳樓,又稱午門,是西嶽廟的大門。下邊五個連卷的門洞,門洞寬4米,高5米,門道正中有七間琉璃瓦單簷歇山頂的高大樓閣。樓閣東西兩端還有側樓,有穿廊相通。清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回漢兩民族爭紛,規模巨集 偉的“五鳳樓”毀於大火。五鳳樓兩側有馬道可以登上城牆,俯視西嶽廟全景。
在甕城的西南側有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華山銘”殘碑。據《開元傳信錄》載:“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午,幸東都至華陰,上見嶽神敬謁,問左右莫見,遂召諸巫問之,有阿馬婆者,奏如上所見。上加敬禮,詔先諸岳封為金天王,自書禦碑文,命華州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林石于華岳祠南之通衢。十三年七月七日碑成,張于應天門以示百僚……其高五十餘尺,闊丈餘,厚四五尺,天下碑莫大也”。真可惜此碑在唐僖宗廣明元年(西元880年)11月為黃巢起義軍所焚毀。現碑身殘存,東西長3.1米,南北寬1.6米,高2.l米,碑身為線雕走獸圖案圍繞,碑側尚殘存線雕的飛天,裙帶飄揚,栩栩如生。碑上殘存“駕如陽孕”四字為唐玄宗禦書。碑座為兩塊巨石組成,中間用生鐵鑄成的線條相連。碑座四周為身高1.6米,金甲力士浮雕,雖剝蝕已甚,但殘跡仍可辨識。碑座殘長5米,寬3.4米,高1.17米,碑座下有階梯狀三層基石,最下層基座東西長7.9米,南北寬6米,三層共高0.9米。在基石週邊0.8米處,又有石條圍繞,東西長9米,南北寬7.8米,是唐代碑樓的基石。因其規模宏大,也稱“天下第一碑”。
五鳳樓北是欞星門,為進人西嶽廟主城第二院的大門。它是一座頗有氣魄的三間琉璃瓦建築,單簷歇山頂門樓,系明清磚木建築。從外觀看,是座瑰麗巍峨的七樓八柱形的牌樓。斗拱上雕刻有九個龍頭,稱之為“九龍口”,七條正出,兩條斜出,以顯示廟宇等級之高。三間主建築房屋夾在四座磚砌硬山夾屋之間,顯得十分穩固。彩繪全是宮殿式樣,紅柱、黃琉璃瓦,蘭-綠色的梁枋、斗拱等。
廟內有石牌坊四座都是明代建築,欞星門北的那座最大。該牌坊建于明萬曆年間,用元雕、透雕、浮雕、線雕等技法精雕而成。牌樓共三層,頂部為雄獅抱寶瓶的雕刻,房脊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脊為元雕行龍,坊角有仙人團座,每層屋簷的正面均以斗拱托襯。最上層的屋簷下,雙龍環抱,上書“敕建”的石額一方,背面有三皇像一方。中間橫額有“尊嚴峻極”、“天威颶尺”八個大字,筆法蒼勁。在枋、柱上分別有“八仙慶壽”、“加官進祿”和手捧仙桃的仙童圖案等。背部與枋柱之間用陰陽鉚樣相 連,更顯得人物生動。此外還有“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鯉魚跳龍門”和“帝王宮廷行樂圖”等圖案。在抱鼓石的石柱上,有太獅少獅上下嬉戲,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牌坊十分精緻。院的東西方各有三座碑樓,碑樓東西有配殿,東曰“冥王殿”,西曰“靈宮殿”。過去裏邊有“五殿閻羅”、“七十二司”、“托塔天王”、“赤發靈官”諸神像。
石牌坊北便是一座琉璃瓦單簷歇山頂的“金城門”,是進西嶽廟主城內院第三院的大門。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頂建築,平面形式為身內分心槽,內外用柱,中柱隨舉勢直通到頂。中柱前後分用三相袱,雙步,半步梁承托屋面。梁與梁之間用檁、墊、枋系列承托椽子,此系清代早期建築。金城門前有石獅一對,用磚石等物敲打可發出金屬聲響,所以參觀遊人到此都要找石擊上幾下。另外還有石碑數通。門後是金水橋,橋上雕欄如畫。
金水橋向北,便是西嶽廟的主體建築——灝靈殿。這是一座六十八大柱、九大樑、十三大檁、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的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建築。灝靈殿有“凸”形月臺,周有迴廊環繞,飛簷仰翹,真算得“廊腰曼迴,簷牙高啄”了。大殿正面有“二龍戲珠”禦路,禦路兩旁有“華山全圖”和“西嶽廟全圖”石碑。大殿兩側,有兩對相對稱的歇山頂重簷禦碑樓和攢尖頂八角亭,其後有禦書房。西側禦碑樓內有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西嶽廟碑”。殿內原有高大的石碑一座,上書“西嶽華山之神”六個大字,為清兵部尚書左宗棠所書。還掛有慈禧太后禦書“仙掌淩雲”,同治禦書“瑞凝仙掌”、光緒禦書“金天昭瑞”三塊匾額。
據大殿內七架梁上檁記所載:大殿系清同治年間陝甘總督左宗棠複修。從結構上看,加上廊步,共是九間十二椽,單簷歇山頂造廊柱,金柱和內槽柱,均隨舉勢升高。廊步一椽,外槽各二椽,內槽六椽。七架梁下有平棋天花,上繪天鶴圖案。因為用了平棋,而以上部梁架的均草架形勢,少有砍齒。七架梁是直徑近一米的原木,其上三架五架都是原木,只是相應縮小了尺寸。各架梁間均用駝峰相支,而每層駝峰式樣又皆不同。平梁上除用駝峰外,還用爪柱,其上再置大鬥承托頭抹華拱,兩邊更用義手。為了觀賞,平棋以下之雙步木梁為直梁,畫有彩繪。
第 三院後有一個小院,即寢宮。是封建皇帝祭祀華山時的休息之處。在寢宮院牆之北便是御花園了。御花園占地遼闊,園中有呂祖堂、望華亭、石牌坊、禦書房等建築。
西嶽廟的最北端是萬壽閣。萬壽閣是兩嶽廟城牆中線上的高臺樓閣建築。台呈十字形,台高8.9米,東西長68米,南北寬47米,臺階自下而上六十級,高臺十字中心為一琉璃瓦重簷三滴水歇山式樓閣。面寬五間,周有迴廊,閣起三層,最上層的房檐下有匾額一方,上書“萬壽閣”三個大字。在萬壽閣兩側,又有琉璃瓦重簷歇山頂藏經樓各一座。樓為兩層,在上層樓上有飛廊與萬壽閣相通。萬壽閣前後各有一石牌坊,在高臺十字最北端還建有游嶽坊。這一組建築惜於1932年毀於兵火,但現在柱基仍在,位置未移,排列整齊,歷歷在目。此組建築亦為明朝建築。
西嶽廟內曾有數千株古柏,因是西晉太康九年弘農太守魏君實所植,所以人稱“晉柏”。這些挺拔、蒼勁、沉靜濃郁的古柏更增強了西嶽廟的肅穆、靜謐。目前所剩古柏已不多了。廟內還有一些有藝術和研究價值極高的碑石,如北周“西嶽華山神廟之碑”,為北周天和二年趙文淵書。碑側並有唐乾元元年顏真卿題字,碑陰為唐開元八年所刻,“華嶽精享昭應之碑”。明嘉靖四十年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宋慶曆丁亥程琳謁祠題名石刻和明李攀龍撰、郭宗昌隸書太華山記和石幢兩座。還有“敕建西嶽廟圖碑”。清康熙“華山圖碑”,乾隆四十二年“郵修西嶽廟碑”。乾隆禦書“嶽蓮靈淘”橫碑以及東漢延烹四年郭香察書“西嶽華山廟碑”殘石等。此外,尚保存清慈禧太后御筆“仙掌淩雲”,同治御筆“瑞凝仙掌”,光緒御筆“金天昭瑞”等匾額。
玉泉院
位於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遊客從華山峪遊覽華山的必經之地。
玉泉院為登臨華山的門戶。相傳金仙公主在鎮岳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卻在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同,於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為園林建築,它充分利用了優美的自然環境,精心設計,巧妙構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為一體,整個佈局十分嚴整。由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爆發,河水改道而廢。現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人內的。玉泉院內巨石盤陀,流水瀠回,老樹虯蟠,綠蔭蔽日;更有長廓迴區,碑石題記,雕樑畫棟,亭榭相望。遊人至此,心曠神怡,煩慮盡消,真乃佳境。康有為曾寫詩讚美道:“ 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迴醫樹無憂。 泉水嶽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
玉泉院的大門是1982年在原基上按照歷史資料的記載修建的,為明柱挑簷式建築。大門的近上方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玉泉院”,蒼勁有力。大門前邊路旁高大楊樹,為當年馮玉祥駐軍時親手栽植的,已有兩抱來粗。再往裏走,是一百條臺階,兩邊為大理石護欄,並雕刻有百十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獅子。人進大門便進人了第二院落,也為玉泉院的主要院落,在這裏可以看到許多景觀:
石舫:也即“石船”。一泓清水,中間築有石船,船上有畫艙,並有曲橋與池岸銜接。憑欄觀賞,山影倒映,游魚相樂,水天一色,饒有意趣。
無憂亭:位於院的西北角,為正方形挑簷式建築。這裏地勢較高,視野開闊,晴天可清晰地看見渭南,風景優美,站在此處觀覽,有樂而忘憂之感,故起名無憂亭。當地民謠曾說道:“玉泉院內西北角,天大的事能睡著。”
山蓀亭:為一座圓亭,建在巨石之上,據說為五代時陳傳所構建。在這裏陳摶寫《釣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北宋時蘇東坡及清初顧炎武、王宏撰等都先後進行過修葺。
無憂樹:山蓀亭下麵,有一棵曲屈虯蟠、老態龍鍾的古樹,傳說為陳摶手植。因無人修剪,願怎麼長就怎麼長,無憂無慮,所以長成今天之形狀。雖已有千餘年,但仍顯得樸茂挺健,生意盎然。今有護欄圍著,遊人至此,大都與樹留影。
玄峽:無憂樹西邊的巨石上鐫有“玄峽”兩個大字。再往西邊,有一兩層石亭叫過水亭,是當時玉泉水流經之處。
希夷洞:山蓀亭的西邊,有一石洞,是宋朝皇祐年間賈得升親手開鑿,洞內有陳摶臥像一尊,據說,遊人如果身體哪個部位痛,就用手摸哪個部位,摸後便不會再痛。這裏還刻有“崇寧癸未三月”題記。
通天亭:建於1960年,因此地原有通天宮與峰頂通天門遙相對應而得名,亭的位置恰在進山沖道處,遊人至此,飽覽勝景,只覺得:水石環華址,春風上野亭。看天聊自廣,笑擁萬峰青。
這裏是遊人來華陰必遊之地。在當地還流傳著幾句俗諺:“山是道家山,樹是皇王樹,華山不納糧,不得亂砍樹。”原來當年陳摶老祖與趙匡胤對弈華山,趙匡胤將華山輸給陳摶,又免其賦稅,自此有許多方術道士來此修行。華山上72個半懸空洞就是當年道士們的修行之所。道教教義講究施法自然,以雲氣為糧,白雲為屋,清風為馭,日月為燈,如今華山上的道士也是以此來修行的。
純陽祠
又名十二洞,相傳為呂洞賓修煉之處,位於玉泉院東側,因其院內有石砌窯洞十二孔而得名。現在道教把這裏作旅社,除供一般遊客休息以外,主要接待來華山朝拜的遠路香客。這裏庭院開闊,環境幽雅,綠草如茵,桐蔭遮天。前有茂林修竹,後有崇山峻嶺;左有玉泉名勝,右有仙姑古觀。遊客憩此,當月清夜靜,伴淙淙泉流卿卿蟲鳴而眠,實為難得的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