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神仙信仰的再認識~作者:張振國
神仙信仰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產物
沒有一個人不想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間與宇宙的關係,也沒有一個人不想知道壽命的長短乃至如何延長生命的極限。“神仙”一詞對人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先讓我們看一看《康熙字典》上的注解。“示”這個字是指天垂象,示吉兇,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左劃為日,右劃為月,中間為星,縱者取其光下垂也。“申”就是“引”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曰引出萬物。“示”與“申”的結合就是“神”。遠古的時代,熱心於觀察天象、研究天象與人的關係者,以變通而適應自然者為“神”。
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王弼認為“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伸者為神,屈者為鬼。《史記》認為百姓無法言名的稱為神。這些都是後人對“神”這一概念的認識。
至於“仙”指老而不死,“仙”即遷入山。為什麼人老了要遷入山林?或許就是為了繼續冷靜地探索人與天象的關係。也許是這個意義,所以神仙作為人與自然現象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成功者一直為後人膜拜。能把見到的天象申述出來的謂之神。而能申述天象的本不在天上而在人間,所以道教的神大多是從地上到天上、由仙人而為神人的。神仙不死是善意地曲解了神仙的含義,為神仙信仰注入了新的血液。
“人受陰陽之氣以生,有情有性。性則為善,情則為惡”(《北史·蘇綽傳》)要從地上到天上,就是要去情留性。去留的過程就是修煉的過程,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其間不僅需要毅力和意志,更需要信仰的支撐。劉向《列仙傳》中記錄的48位仙人個個是凡人。葛洪《神仙傳》21位,即使是仙人廣成子,也不過是住在崆峒山石室中,答黃帝問治身之道;魏伯陽想通過煉丹服丹而成仙道;見素子《洞仙傳》77位神仙也是都在人間。從他們原先重視的職業來看無非是木工、裁縫、藥工、民間醫生、漁工、樵者等,顯然都是俗人。他們都是堅持修煉才成為神仙的。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是世世代代讀書人感受生命享受生活的寫照。王羲之沒有修道,所以他只能感嘆人生苦短。如果能早一點改弦更張,像具有神仙思想的人那樣從冷靜的思考中走出來,或許就能“滌蕩棄穢累,飄逸任自然。退修清以靜,存我玄中玄,澄心剪思慮,泰清不受塵。恍惚中有物,希微無形端,智慮赫赫盡,谷神綿綿存。”(《藝文類聚》卷二十三)生命之質因此而提高並非不可能。道是修而得,修而得道者是神仙。
道是無形的,但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形可見,無味可辨,無色可鑒。它是以萬事萬物為載體,變無形為有形的,有形變為無形的。“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它先天地而生。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乃至技藝之道,無論從天地人的三一說,天人感應說,還是五行八卦說,都是由“道”所生,其實質都是為人道服務的,人道的消亡,其他之道的存在已經是多餘的了。
“道”在虛為天,在實為地,在人當與天地同壽。宗教意義上的神仙說從探索意義上的神仙說中脫胎出來,成為長生不死說。長生之道是靠悟知的,這種“道”只能通過修煉才能感悟的,所以說屬於神仙信仰的“道”是以修煉者為載體的,是被修煉者啟動的。祖祖輩輩的修煉,既表明修煉者體現了“道”的存在,又表明修煉者得益於“道”,從修道的角度談,得道成仙就是從有進入無,是信仰的一種回歸,是精神的。說神仙實有,神仙可求的已經離我們遠去;說神仙可得,孜孜以求者姍姍而來。無論是莊子筆下的神仙,還是葛洪筆下的神仙,甚至是神仙信仰的崇拜者,都是現實世界與憧憬世界的結合物,他們能成為神仙,只能說明他們生命的質與量都得到了提高,這生命是物質的。精神是無限的,物質是有限的。就生命而言,質與量是有極限的。生命能感知的道是一種規律之道,是探索的結果,探索是無限的,故可以永遠地“神”下去。
我們沒有看見過神仙,但不等於神仙不存在,說明修仙不容易。如果因沒有看見過神仙而否定神仙的存在,動搖道教信徒對神仙的嚮往,這實際上竊趰教義面前動搖。一個人可以失去他的信仰,但神仙並不應為他信仰的消失而消失,其實消失的是他自己心中的神仙信仰,而神仙依然存在,否則神仙信仰怎麼能流傳到今天?秦始皇、宋徽宗難道都是草包皇帝?實驗室裏已經證明人的壽命完全可以活到150歲,近悉全球最高年齡是一位日本女性,活了116歲,而我國城市居民的平均年齡只有75歲,還有75歲跑到哪裏去了?或許古人是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神仙的含義。在一個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年代,如果有人活到80歲,這在古人眼裏或許就是神而又神的事,也就是古人筆下的神仙。有的道人歷經種種磨難,但磨難只當風吹過,腳踩坎坷似登雲,逍遙自在,依然高壽。他的健在無不證明著神仙信仰的巨大生命力。一個信仰太上的人一定是個好信徒,他的生命一定能充分表達生命中質的部分。他能夠在危險中得救,能夠在邪祟的恐懼中得到解脫,然後有好的歸宿,這樣的人是有福氣的人,是仙人。
神仙信仰是煉己的產物
神仙信仰是一種追求,“煉己”是追求與實踐的過程。這裡說的“煉己”指的是“全性養命”、“明心見性”。
《天隱子》:“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變通者曰神仙。”注意,這裡是從空間上說明諸仙的活動地域,沒有說神仙是不死的,只是說變通,可惜沒有說這些仙人是怎樣成為仙人的。《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這裡宣揚的是為善者神,為惡者下地獄,勸人棄惡從善。只有心存善心才能得到神的垂青,禽獸都能成神,人總不能禽獸不如。但沒有說他們是怎樣修煉而獲得神的青睞的,更沒有說“神仙”是長生不死的。
現代科學啟示我們:長生不死主要表達的是生命的質,其次是生命的量。十而百歲的人當今能見,百而千歲的當今不見,千而萬歲的更是不可能,在人的壽命期望值上不能有百的存在而推論必定有千歲者的存在。“大夫種知所以強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萇弘知周之所以存,而不知所以亡;知遠而不知近。”(《淮南子·說山訓》)顯然他們是人不是神。而神仙是知近又知遠,這個“遠”只與生命有關。基督教認為永生是上帝賜的福氣,是滅亡的反義詞。“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裡的“死(滅亡)既不解釋作生命的停止,所以永生也不解釋作長生不死。滅亡是生命失去了活著的意義,所以長生就是上帝給予我們本來已經失去的、生命活著的一切意義,重獲生命。”“永生是質的,也是量的,永生是未來的,也是現在的。凡信子的人,凡認識上帝和他兒子的人,就能獲得永生。人在現世已能獲得這種質的永生,未來也能獲得量的永生。”(《神學綱要》卷二)。這與道教的神仙說是相吻合的。認真修煉的人現在就是神仙。毫無疑問,長生是屬於精神的。“道”無處不在,但存在不等於就能發揮作用,需要指點、需要啟動。廣成子答黃帝問,張道陵無師自通,葛洪受鄭隱之教,許遜拜吳猛為師,張伯端成都遇異人,邱處機師事王重陽,王重陽開悟馬丹陽,不一而足。有了老師,就意味著初具信仰。神仙信仰的有些實踐者,成了人們意識中的神仙,他們的業績被歷史所認可。
人一旦出生就再也無法進入母體而獲新生,所以要貴生。道教主張的是仙道貴生,是通過修煉達到長生而不是依靠神靈的恩賜以至不死。“聖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呂氏春秋·貴生》)所以古人認為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這就是貴生的技巧所在。《雲笈七簽·仙人章第二十八》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黃童妙音難可聞,玉書絳簡赤丹文。”凡人要成仙,不修煉是不行的。修煉得道之士就是神仙。得道,簡言之就是能變化神通者。《太平經·戒六子訣》:“夫道乃洞,無上無下,無表無裏,守其和氣名為神。子近求則得,遠求則失。故古君王善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用道,治則得矣。”這裡強調的是近求,也就是從自身做起,治身治國同理,其中包含著不同領域變通。
《莊子》中的神仙形象,即不食人間煙火而只服自然界裏的朝霞之氣的神仙,是不斷煉己的結果,是理想化的。《淮南子·真訓》說:“是故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不知耳目之宜,而遊于精神之和。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此聖人之遊也。若夫真人,則動溶于至虛而遊于滅亡之野,騎蜚廉而從敦圄;弛于外方,休乎內宇,燭十日而使風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虛無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實際上這就是神仙,他們生活在天地之間,無所不能,但依然不脫去人間生活的窠臼。可見真正的神仙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古往今來方法千萬,方術萬千,究竟怎樣修煉?簡言之,即“煉己”,即“全性養命”、“明心見性”。長期以來熱衷修煉的人們之所以有所得,歸結起來有這麼幾點經驗:
一是要有堅定的信仰,像葛洪那樣,用神仙實有、可學,幫助世人確立神仙觀。信仰歷來是自由的,有了信仰就要失去一部分自由,有了信仰就要按照信仰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成為精神世界裏永遠的“無產者”,無法從信仰中獲得自己所追求的“生產資料”。有道就有仙,修仙必依道,守戒律有助於得道,得道者是神仙,成仙以後戒律就對他不再發生作用。“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力;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
二是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修仙不僅與思想和技巧有關,更與人的精神境界有關。要將“超我”和“無我”有機統一,使儒道與仙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的需要。表明修道是人性社會的產物,也是在不斷變化。
三是在煉己中不斷祛除雜念,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損,豁達、崇善、寡欲、向上。人生苦短,生命來去匆匆,稍有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俗緣難斷,難續仙緣,所以必須抓緊修煉,互相學習,在修煉中使自己的人格素質達到更高的境界。“夫斫削刻劃之薄技,射禦騎乘之易事,猶須慣習,然能後善,況乎人理之廣,道德之遠,陰陽之變,鬼神之情,緬邈玄奧,誠難生知……夫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雖求而無獲魚,廣博以窮理,猶順風而詫焉。”在中國人的精神視野裏,只有神仙是自由的、神通廣大的,他們無所不能。只有成了仙才能有自由。於是神秘的誘惑鼓動著逍遙的實踐。深信萬事萬物是相互轉化的,總有一天人能通過修煉成為神仙。於是修煉者靜下心來,恬愉淡泊,洗凈慾念,內視反聽,不僅無心於名利,更有不是不能為,而是不需為的思想深種心靈。若想內保永年,外免櫻累,不被聲色馨香、艷美所惑,更不能被勢利功名所惑,智者嚴隱,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遂物,檢之以恬愉,增之以長。擁有靈性的人應該是完全相同的。但事實證明賢愚、正邪、美醜、長短、清濁、貞淫、緩急、捨棄、遲捷、所求、所尚已經天壤之別。這是修煉中最難攻克的一關。
“人之所以死者,諸欲所損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惡所中也,邪氣所傷也,風冷所犯也。”人想要不死,必須避免“損”、“老”、“害”、“中”、“傷”、“犯”的折磨,必須“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沮嫉”如果稍有懈怠、怨憤或者被榮利誘惑,失去淡泊之志,或者睹財色起,那麼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這對於一個普通百姓來說名利、金錢、滋味本來離開他們就很遠,沒有令人羨慕的經濟地位,沒有求而可得的政治地位,也就談不上“佞妄”、“沮嫉”,所以歷史上得仙道者大多是貧賤之士而非勢位之人。
四是始以崇道為名,終以敬儒之行。神仙的真正意義在於提高生命的品質,因修儒道而心情曠達益壽,這也未嘗不可。“學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揚埃穢,雕鍛 樸,礱煉屯鈍,啟導聰明,飾染質素,察往觀來,博涉勸成,仰觀俯察,於是乎在人事王道,於是乎備進可以為國,退可以保己。是以聖賢網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不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有求於當世哉?誠樂之自然也。”修道業儒,人各自取。“至於情挂勢利,志無止足者終莫能割此常欲而慕彼退靜者也。開闢已降,非少人也,而忘富遣貴之士,猶不能居萬分之一。仲尼親受業于老子而不能修其無為,子貢與原憲同門而不能模其清苦,四兇與巢由同時,王莽與二龔共世而不能效也。” 孔子是主張有為的,他不可能去修無為之道;龔舍視富貴如浮雲,在泰山太守任上卻上書乞骸骨,為讀書人樹立了不朽的典範;龔勝好學明經,崇尚名節,漢哀帝時任光祿大夫,王莽篡位時他悄然隱退,王莽稱孤道寡,仰慕龔勝,徵拜上卿,龔勝婉言謝絕,絕食而死,高潔志行,垂誦千古。人生三條道路,要麼放棄一切雜欲修仙道,但修成仙道者開闢以來還不足萬分之一;要麼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克己復禮,仁慈天下修儒道;不修仙道 ,不修儒道,那麼只能做憤世嫉俗的隱者。
由上可知,神仙信仰不是朝夕而成,而是由眾人長期實踐的產物;神仙信仰也不是子虛烏有的荒誕之說,是煉己煉性的產物。古人的積累是豐富的遺產,後人應該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有更多的積累奉獻於世。
神仙信仰的價值取向
在歷史的長河裏,神仙信仰的內涵也在不斷的揚棄和充實。在自然面前,神仙信仰包含了自然是什麼,即要探索自然的秘密;我是什麼,即要探索天地人的一體化的途徑;我向自然界的索取是有限的,所以要以神仙信仰來提高生活的品質。
神仙信仰的歷史很長很長,但它的使命遠未完成。宇宙的複雜性依然使人在智慧與愚昧之間徘徊;醫學科學的滯後性使人們對科學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當科學不能對突發事件作出判斷的時候,不少人在醫學科學面前依然採取進一步退二步的態度。事物發展的多樣性依然使人頭暈眼花而常常導致失去自我。生活的複雜性依然讓更多的人產生各種慾望。人際關係的微妙性,依然時時刻刻培育著人的善念與滋生著邪念。情感生活的隱密性以及對提高生命品質的迫切性依然左右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所有這些決定了人的種種需要,這是一種平衡的需要、是理解溝通融洽、是適應與發展的需要。神仙信仰絕對不是生活的避風港,而是信仰指導下的現實生活,這就涉及神仙信仰的當代價值取向。
當代神仙信仰者的特點:
(1)大眾型的,這批人首先信道教科儀。平時自己疏于修煉,或者根本不修煉,但絕對忠誠于神仙,全盤依賴神仙,求運求財求平安,大小事情都要請神仙,生活中的神仙找不到,就到廟裏拜神像,繼而是降格求之,以民間的神漢巫婆為神仙,從而達到或滿足自己的願望。這批人處在不同的文化層次中,很難評價其信仰層次的高低。(2)工作狂型的,他們以古書中記載的神仙為榜樣,信守戒律,清凈寡欲,希望通過有規律的自我修煉,提高生命的品質,以應對迅猛發展的電子化社會。顯然這批人不是以長生不死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擁有健康,投入創業為主的。是屬於修煉型。(3)文化型的,這批人對道教文化有研究的興趣,對道教主張的真理表示認同,並以此調整自己的心態。(4)兩棲型的,一般是不輕易公開自己的信仰和修煉情況,他們未必能承認自己有神仙信仰,需要神時想到神,不需要神時就懷疑神,這是長期以來宗教信仰得不到尊重,心理被扭曲的結果。
由當代神仙信仰的特點決定了神仙信仰的存在價值在於:(1)促進成仙道路上的探索,摸索長壽的規律與要素,發揮神仙信仰的普世作用。實際上這是讓“神仙”的內涵回到最初的概念上去,但這不是復舊,而是升格。譬如先前只是想了解雨從何來,現在當研究怎樣使天下雨。(2)神仙信仰是屬於中國老百姓的信仰,在神靈的看護下堅持“煉己”,人的心胸會擴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神仙信仰者一般不會成為暴力型的犯罪嫌疑人,這是神仙信仰的特殊功能。(3)借助神仙的力量,通過科儀、法術等手段,使信徒心理得到撫慰,間接地為健康服務。這是教職人員應該有的基本功。從這個意義上看,當代科儀道士離開心理醫生的素質和要求還很遠,還有很多書要讀、許多事要辦。道教要想有大批虔誠的信徒必須自己要有一批學養高深的道士,從美育上講是要有值得讓人尊敬的內功和具有靈氣的外在形象,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三界內外惟道獨尊,否則道士的身價永遠是廉價的。
神仙信仰在信徒的現實生活中,是可仰可即的。他們以人為本,以善為事,積善行德以德修德,為的是迫使自己淡泊名利、清凈心志,圖的依然是長生。理智雖然不可能產生信仰,但它能指導信仰,一個成熟的教徒應該是信仰與理智同在。信仰是絕對自私的和主觀的,它的力量完全可以超過其他力量。教徒的美德來之於信仰,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始終如一的修持並非為了證明“道”的存在而是證明自己對“道”的崇拜。一個道教徒如果忽視或放鬆了自己的修持而墮入世俗,實際上是向天下告示道教信仰在他的心裏已經死了,再靠他去弘揚道教是不現實的。當代道士既要認識與接受今天的科學,又要遊刃有餘地維護神仙信仰的神秘氛圍。在這一方面,葛洪是楷模。他是個道士,是道士科學家,是道士醫學家,他在神仙信仰的感召下探求信仰中的神仙,在不懈的探求中發現被認為是科學的神秘,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沒有唯物唯心的分野,惟有神仙引領下的探索,道教不就因此而得到了長足的進取嗎?
借用周聯華先生在《神學綱要》裏的一段話:“假如一個人進入教會相信教會的一套,走進實驗室裏奉行實驗室裏的另一套,他仍不能稱忠實的信徒,也不是真正的學者。”科學家是從實驗室裏走出來的,歌唱家是從舞臺上走下來的,軍事家是從沙場上衝殺出來的,真正的宗教家一定是從教會的搖籃裏誕生出來的。只有這樣的宗教家才能鼓動震撼處在信與不信間的人們,可以堅定一顆顆尚在徬徨中的衛道者的心靈,讓信仰在大家的心裏真正的活起來。神仙信仰既然是一種信仰,它的價值也只能在堅信中實現。
由於神仙信仰與鬼神信仰的密切結合,留給後人的影響至今已是根深蒂固。女青鬼律認為人生在世無過百年,而逆煞之鬼流佈人間,誑作百病,涂炭生靈,乃錄天下鬼神姓名曉示吉兇之術,令眾生回避患災,求得安樂。《太上召諸神龍安鎮墳墓經》曰:“切見凡人父母眷屬亡歿之後葬在山崗建墳立冢以安萬年,冀保宜孫利子,待其富貴光門。”“世人今身貧困者,是先世不通道法,不種善因。”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看見過書本中描述的神仙和鬼,但鬼神信仰依然禁錮不少人的思想,鬼神作祟使人們感到恐懼,陰功陽報,禍福難測,社會生活中的怪異現象造成的困惑。人們依然對之津津樂道。如今人們無意于自身的修仙得道而長生不死,但不少人還生活在神靈魂魄的陰影裏,嬗變了的神仙信仰無影之中還左右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何發揮探索性神仙信仰的作用,指導信徒今天的生活,這是很具意義的話題。
註釋:
《抱朴子· 暢玄》。
《道藏》28冊258頁《勖學》。
《抱朴子·至理》。
《抱朴子外篇·勖學》:《道藏》28卷258頁。
《抱朴子·外篇·逸民》。
《道藏》六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