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3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菩薩度眾生,雖有只為眾生而不為自利的存心,但從佛法的常理上說,總以健全了自己之後,更容易發
揮度他的效果。身教總比言教更能夠感人,身教配合了言教,乃是佛法化世的常軌。所以,作為一個佛
的弟子,他本身的言行,必須要一致。他的言行必須是:說佛所應說的話,做佛所應做的事。然後才可
談到影響他人而攝化眾生。
從個人的自我教育與自我修持,而到度脫眾生,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度,下化眾生以度他的菩薩之道。但
是菩薩的精神,絕不是只在於自度的工夫之中,乃是於一邊修行自度,同時也要從事於兼度眾生的工作
。並且他們在基本觀念上,沒有自度的存心。他們之將自己健全起來,目的是在利用健全的自己以度眾
生,而不是要使自己首先度脫生死的苦海。
個人健全之後,便可影響他的家人親友,感化他的家人親友,進一步影響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形成一
種佛化的風氣,造成佛化社會的人間淨土,這是菩薩行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作為一個菩薩,他的境界越高,他所能夠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他的悲願力越大,他能應化的眾生類別
也就越多。一般的菩薩,僅能在人間的文明地區教化;聖位的大菩薩們,卻能不離於聖位的本處而隨類
示現,乃至深入最低下的眾生如傍生、餓鬼、地獄道中,應化救濟。這比儒家的推己及人與推仁及物的
觀念,更要積極貼切到不知多少倍數了。
---本文摘自<<學佛知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