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提倡行善,並不認為它們僅僅是對別人的施捨,僅僅是自己的支出,相反,認為行善的結果不僅利
人,同時也利己,因為其中包含著自己人格的完滿,在為人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修行完滿準備了條件。
這樣,才具有行善的主動性。
因果相應
因果的關係,在道教教義中,是特指人言行、思想對他的未來、對他自身所造成的影響、作用之間的關
係。人的言行、思想是因,由此造成對人自身的影響是果。
因,指原因,果,指結果,這兒特指由因引起的報應。因和果,言行、思想與其報應之間,是緊相跟隨
的。其中因是引起果的根子、緣由,果是對因的報應。人的言行、思想,總要造成一定的結果,受到一
定報償,造了因,想不受到報應,是不可能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道教將因果分成出世因果和世間因果兩種。出世間,以智慧為因,以解脫為果。
其果即是道果。世間因果,以善惡為因,苦樂為果。做了惡業,必定得惡報,其最終之果為苦;做下善
因得善報,其最終之果為樂。一般人們討論的是世間因果。修道者則兩者都要考慮。在世間,不忘善惡
果報,多行善,多積德,以求離苦得樂,並以之作為進一步修大智慧,獲大功德,得大道果的基礎。
因果隨人
種因得果,無法避免。就每人而言,種甚麼因,得甚麼果,全在於自己。人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誰也無法逃避。幹壞事,必定得惡報,做好事的必定獲善報,無法由別人所代替承擔。報應有陽報,陽
報不及,還有陰報、冥報。至於每一個人,做甚麼性質的事,種甚麼性質的因,全繫於自己的選擇。從
這個意義上說,其因在其心。所以《道教義樞》卷三《因果義》引靈寶經說:「善惡報應,正由心耳。
」同時,中國人重家族,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的命運有密切關係。《易傳》說:積善的家族必定有剩餘的
喜慶留給後代,積累著不善的家族,必定有剩餘的災殃留給後代。[1]這種情況,在《太平經》中稱為
承負,即一代代積累下來的餘慶與餘殃,主要是餘殃。對此,後代子孫要趕快遷善改過,皈依大道,排
除長期積累下來的「故氣」、戾氣,才能轉禍為福。
因果觀念是道教推行善道教化,勸善行善的思想基礎。
註釋
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