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遷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年)
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
,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
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
恩被黎庶,而墾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
清康熙48年(1709)由士紳施世榜開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10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
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清雍正3年(1725)由施世榜獻地,
將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長生祿位。
鹿港天后宮於嘉慶年間稱為「聖母宮」,清乾隆52年(1787)大學士福康安以官帑於鹿港海墘另興建
媽祖廟,此乃清高宗乾隆皇帝所敕建的天后宮,為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在鹿港為分辨這二座媽祖廟
字,鹿港聖母宮稱為「舊祖宮」,後建之官建媽祖廟則稱為「新祖宮」。
清嘉慶19年(1814)舊祖宮廟宇傾頹,泉、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相繼捐輸,倡議重修,至嘉慶20年
(1815)3月完成天后宮的重修事宜,目前天后宮內有一「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為天后宮珍貴史
料。天后宮陸續又於清同治13年(1874)、昭和11年(1936)重修,現今廟貌為昭和11年重修完成
時所奠定的規模與格局。
天后宮保存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神昭海表」匾、光緒皇帝「與天同功」匾及福建
巡撫王紹蘭、鹿港同知王蘭佩、孫壽銘、福建陸路提督許文謨等官員所敬獻的匾額,
皆為鹿港天后宮極重要的文化資產。
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後殿,至民國50年完成神明的安座。民國74年經指定
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1年成立媽祖文物館,展示媽祖文物、鳳輦與湄洲祖廟贈予鹿港天后宮的相關文
物。鹿港天后宮致力於文化活動的推展,民國86年香客大樓的落成,更帶動鹿港的觀光人潮。
建築藝術
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為五
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
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在台灣的寺廟中,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的屋頂,天后宮的作
法相當特別。三川殿的石雕、木雕,雕工精湛,為學界喻為台灣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天后宮精采的石窗
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值得你慢慢的品味匠師的工藝。
三川殿前步口屋簷下方的牌樓斗栱,除了有橫、縱兩向斗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
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稱為「網目斗栱」,栱身為如意造型,又稱「如意斗栱」。
三川殿兩旁為龍、虎堵石雕,左邊龍堵以「張僧繇畫龍點睛」為石雕題材,石雕的構圖中張僧繇髻髮背
劍,聚精會神的畫龍點睛,前方有一位童子趨前,雙手呈上墨硯,下方並雕有數隻鯉魚,
有「魚躍龍門」之勢,象徵「科舉高中」的涵意。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0-12 11:0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