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4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民國台灣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5 20:22: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民國台灣藝術概述

        1945年 8月,日本戰敗投降,根據波茨坦宣言和開羅會議公告,於當年10月25日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海峽兩岸得到短暫的統一。不久因國共內戰,最後海峽兩岸又告分裂(1949 年),中共佔領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政府退守到台灣,建立復興基地,兩岸的藝術便在不同的制度下分軌發展。

        遷台初期的國民黨政府,以「反共」、「復國」為政治唯一的最高目標,文化政策受此影響,台灣過往的歷史被曲扭,本土意識的藝術被抑制而不得滋長。中國畫則因許多大陸名畫家隨政府遷台,而恢復了蓬勃生機,重續中國畫傳統。

        五十年代受現代詩派興起討論的影響,美術界也興起現代主義運動,以《文星》、《文匯》雜誌為中心,企圖帶動全盤西化。很多藝術家投稿介紹「二十世紀新興藝術」,並且以身作則創作,例如郭柏川移植野獸派,許武勇移植表現派、立體派,席德進提倡新達達、普普、歐普藝術。李仲生指導青年學習現代繪畫,一群藝術家成立了「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均在1956年),展示帶有「前衛」意味的非具象新派畫,帶動了現代藝術創作的氣氛,許多畫派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六十年代後期因許多現代畫家相繼出國,現代藝術轉趨沈寂。

        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鄉土藝術隨鄉土文學興起,對民間藝術的重視,超現實主義流行。由於經濟繁榮,商業畫廊崛起,主要出售為大眾接受的傳統繪畫,使畫家回歸現實,畫會便沒落了。許多現代派畫家改弦易轍,使現代畫呈衰竭狀態。

        八十年代後,民主改革運動興起,1987年「政治解嚴」,創作空間充分的自由,新生一代現代主義藝術家重新活動,畫會又死灰復燃,藝術呈多元發展,兼容共處。新抽象、新構成、新材料、表演藝術、裝置藝術、新表現、自囚藝術等均引入台灣,各地美術館經常舉辦前衛、裝置、空間特展,新繪畫、國際版畫大展、新人展望展等,使現代藝術得到空前蓬勃的發展。

二、民國台灣的藝術表現

民國台灣的繪畫


1、水墨畫

        當代台灣的水墨畫,以山水畫最大量,人物畫甚少,花鳥畫中有些新意的台灣題材。著名的水墨畫家如下:

渡台三家

        溥心畬(1896~1963),北京人,為舊皇族。1945年到台灣,作畫課徒,曾在師大藝術系任教。山水畫以北宗為基,輔以南宗藻潤筆法,線條勁挺秀逸,得力於書法。以小品見長,如圖《山水》(1959,台北市立美術館)。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平生最喜愛石濤、八大山人,抗戰時曾至敦煌研究壁畫,此時所作工筆人物畫,上追唐宋之輝煌。1950年後移居國外,曾居阿根廷,又移居巴西建「八德園」(1954),再移居美國加州建「環蓽庵」,於1978年回台北定居。作品風格重視裝飾性表現,對形式的掌控能力特別強,以晚期潑墨潑彩畫法最為著稱。著名作品有《青城山勝景》(1962)、《長江萬里圖》(1968)、《廬山圖》(1983,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黃君璧(1898~1991),廣州人。初學石膏素描與水彩,後再學習傳統筆墨,最喜愛石谿的畫。曾任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時在四川,至1948年),來台後任師大美術系主任(至1971年退休)。最擅長畫雲及瀑布,如圖《維多利亞瀑布》(1969)《峨山雲海》(1983),筆墨深具功力,畫面充滿生氣,也偶作花卉翎毛。

其他著名畫家

        林玉山(1907~2004),日據時代以畫膠彩畫為多,由於傳統中國畫根基不錯,光復後改畫水墨畫,任教於師大美術系,提倡寫生作畫,以花鳥畫和畫虎(1974,畫家自藏)著稱。
        傅狷夫(1910~2007),浙江杭州人,曾任教於台灣國立藝專。作品多取材江南、巴蜀和台灣,創立點漬法、裂罅皴法,以表現驚濤拍岸著稱。作品如《黃山夢影》、《大里海濱》、《蘭亭》等。
        江兆申(1925~96),安徽歙縣人。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學養具佳,詩、書、畫、印均精絕,對理論也有研究成果。作品能以舊出新,啟發許多中青輩畫家如李義弘、周澄等。作品如《煙噪夕陽》、《浪淘沙》、《山水圖》等。
        鄭善禧(1932~),福建龍溪人。畫作題材廣泛,凡是跟生活有關的人、事、物皆可入畫,比齊白石更入世,表現對現世人的愛心,體現了中國畫發展的正路。他主張把文人畫的雅意與民間畫的生命結合起來,因此用筆粗拙、色彩濃豔,喜歡用白話作長跋。作品如《牧童》、《金便當》、《橫貫公路上谷幽深》(1975,畫家自藏)。  
        陳其寬(1921~2007),北京人。學建築出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他的水墨畫是以建築家對空間的認識,對比例、線性透視的知識和想像力,展開新奇的視野,畫幅多為長方形。他表明是以動的態度來看風景的,表現不同層次和景觀。作品如《重慶台階》(1952)、《天旋地轉》(1967)、《一元論》、《山門》(1978,畫家自藏)等。
        劉國松(1932~),生於安徽的山東人,台灣師大藝術系畢業。50年代現代化推動者之一,主張中國畫應打破傳統,從模仿自然而走向抽象。使用帶筋絡的粗紙作畫,常利用撕去筋絡後留下的空白表現肌理,不用傳統毛筆,而用炮刷、絲瓜瓤等工具當筆,近年發展為水拓等綜合技巧。代表作如《月之蛻變之29》(1970,台北市立美術館)、《地球何許》(1970)等。
        何懷碩(1941~),廣東人。所繪題材很少取之現實界,故稱為「造境」畫家。他以具體形象作題材,寄託抽象的感情,追求苦澀的美感,畫似山水卻是情感交融的境界。作品如《寒夜》、《古月》等。

2、西洋畫

        以日治時代留學東洋(日本)和西洋的畫家為骨幹,光復後他們的創作均達到成熟的境界,對台灣的西畫風格影響很大,著名的代表畫家如下:

油畫

        廖繼春(1902~76),台中豐原人,曾留學東京美術學校,曾任教台灣師大美術系,教授油畫。早期作品受後印象派影響,有較寫實的風格,1962年受邀訪問美國經歐洲回國後,畫風轉趨表現主義,半具象的即興式構圖如《家庭》、《鄉村》、《靜物》、《風景》等,筆觸豪邁厚重,用色強烈鮮豔,如《港》(1964,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李梅樹(1901~83),台北三峽人。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曾任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主任。他一直堅持寫實的風格,早期作品講究構思的完整性,構成研究,有古典唯美的傾向,如《削蕃薯的女人》(1935)、《黃昏》(1948)等。晚年作品大多是家人的寫生和時髦女郎的畫像,有些是根據彩色照片描出的,十分豔麗,但不如早期的古樸典雅,例如《愛孫》(1965,李梅樹紀念館)。
        李石樵(1908~95),台北新莊人,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曾任教台灣師大美術系、藝專。早期作風寫實,如《市場口》(1946)、《田園樂》(1946)。50年代後改變作風,畫一些抽象的風景、夕陽、超現實的《夜》、人體拉常變形的《夏海》。近期又回復寫實風格,例如《郊遊》、《三女人》(1979,李石樵美術館基金會)、《八美圖》(1980)等與現實生活有關的題材。
        郭柏川(1900~74),台南人,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曾任教於北平師大、北平藝專、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他把西方後印象派的主觀寫實作風融合八大簡明扼要的豪邁筆觸,也有點像野獸派作風。早期作品如《台南關帝廟街景》、《杭州風景》,晚期作品如《魚》、《窗邊裸女》(1953,葉榮嘉藏)。
        楊三郎(1908~95),台北人。關西美術學校畢業,曾遊學法國,回國任教於台灣國立藝專。他是一個重寫生的寫實畫家,畫風有「拉丁情調」。代表作有《台北舊街》(1954)、《威尼斯水鄉麗日》(1975),均是山林大自然之描寫。
        趙無極(1921~),生於北京的江蘇南通人,杭州藝專畢業,1948年赴法國,後來成為著名的華裔法國抽象派畫家。1951年看到克利作品受啟發,以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演變為符號作為藝術構思的意念,又從塞尚對自然的態度,使他悟到以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西方油畫的技巧,來表現中國傳統哲理,以博大而抽象的精神看宇宙自然的內涵。50年代後期,他拋棄了符號和具象,純粹用色彩的變幻和筆觸的力度以及構圖的跌宕起伏和虛實關係來表現無限空間、光感、韻律和生命的騰躍,富於中國畫的氣韻,樹立了他的抒情抽象風格。60年代後,又拋棄作品標題,改以日、月、年來標示。70年代起偶有創作水墨畫,常來往於海峽兩岸開畫展。如圖《19.11.71》(1971,巴黎法蘭西畫廊)


水彩畫

        藍蔭鼎(1903~79),宜蘭人,石川欽一郎最得意的門生。他一生只畫水彩畫。光復前筆觸簡單,取材單純;光復後注意複雜的構圖,筆道增多,並採用毛筆和中國畫筆法。晚年作品尺幅越來越大。作品以寫生為主,多從鄉土取材,竹林紅屋、村前田畔、廟會、歸牛等等,呈現50年代的田園情趣。晚年大幅作品如《晚歸圖》、《蓬萊長春》、《瑞祥舞獅、瑞祥舞龍》、《溪邊浣衣》(1972,藍俊煜藏)。
        馬白水(1909~2003),遼寧人,1920年畢業於遼寧省立師專,曾在台灣師大美術系任教。水彩畫重視三分面的表現法,提倡透明畫法,也常用毛筆作畫,自稱自己的創作是「彩墨」。如《風景水彩》(1990,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劉其偉(1912~2002),廣東中山人,曾留日學電機工程,很晚才學畫。早期作品有點唯美主義,討人喜歡,近年畫作與文學結合,造型簡潔有現代感,風格獨具。作品有《粉紅色的石頭》、《對人笑》、《瓢蟲的婚禮》(1979,畫布,水彩)等。
        李澤藩(1907~89),新竹人,曾受石川欽一郎指導,擅長畫不透明水彩,長期任教於新竹師院、台灣師大美術系。其公子李遠哲曾獲諾貝爾化學獎。作品如《新竹城隍廟小吃攤》、《玫瑰花》(1976,李季眉藏)等。
        席德進(1923~81),四川南都人,重慶國立藝專畢業。早年嚮往現代藝術,受馬蒂斯、畢費等影響,也曾探索「硬邊」、「歐普」藝術,造型簡潔,用色強烈。1962年應邀訪美考察,遍遊歐洲,1966年返台後,改變作風,回歸鄉土,收集、研究台灣民間藝術和台灣古建築,探尋古傳統之美。此時常以裱好的宣紙直接在野外寫生,畫台灣迷矇的湖光山色,處理逐漸單純化,融合傳統與現代,別具一格。如《詩人》(油畫,1972)、《淡水梯田》(水彩,1981,台北市立美術館)。

版畫

        廖修平(1936~),台北市人,台灣師大美術系、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所畢業,曾至巴黎、紐約研究版畫。1972年,回台灣介紹現代版畫藝術和技法,推動了台灣網版版畫。他的版畫多為絹印及綜合版,早期曾以台灣民間門神、禮佛入畫。作品如《太陽節》(1969,台北市立美術館)、《季節的虹》(1981)、《歲暮憶往》等。

民國台灣的雕塑

        台灣的雕塑作品以傳統寫實手法為主,1975年的五行小集展後,才開始推動現代意識的雕塑創作。著名的現代雕塑代表如下:

        楊英風(1926~97),宜蘭人,畢業於東京藝大建築系、北平輔大美術系,台灣師大藝術系肄業,1960年從義大利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早年參加現代主義藝術活動,作品有《日月》;1966年後用不銹鋼作材料,作品有《鳳凰來儀》(1970年東京萬國博覽會發表,高7公尺,寬9公尺,現安置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台北銀行總行前空地)、《東西門》(1973,紐約)、《梅花》(台北)、《繼往開來》(高雄)、《鳳》(大阪)、《小鳳翔》(1986 ,不銹鋼雕塑,鳳凰系列 80×74×38 cm,台北市立美術館), 1977 年曾經一度從事雷射(光)雕塑。

        朱銘(1938~),苗栗人,木雕學徒出身,早期作品《玩沙的女子》(1961)、《同心協力》(1975)、《牛車》等,有力地反映現實生活。1976年,朱銘從羅馬古老巨型建築得到啟發,「以心代力」,題材轉到《功夫系列》,留下刀痕、木紋肌理。1983年,他又以《人間系列》在美國展出。他曾用「連貫的氣」、「整體一元」、「陰陽光影」等名詞解釋他的作品,造型上滿足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趣味,如《你丟我撿》(1988)。

        李再鈐(1928~),福建仙遊人,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曾兩度赴歐遊學。60年代,以沙石作材料,以圓為基本結構再加以變化,之後轉向構成和新造型主義表現方式。作品有《規律與秩序》、《三角空間》、《虛實之間》等。較特別的是《低限的無限》(1983)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被誤會像「中共的五星」,原作本是紅色被改為白色,一度成為新聞焦點。

民國台灣的書法

        于右任(1879~1965),陝西三原人,曾任監察院院長。行書以碑入帖,大氣磅礡。中年創制「標準草書」,例如《五言聯》(草書,美國王純杰藏)簡練圓潤書體,自成一體,對當代書法有很大影響。

        台靜農(1901~90),安徽霍邱人。隸書學《華山碑》與鄧石如,後學《石門頌》;行書學顏真卿等;草書以晉唐人為典範,形成奇肆典雅風格,作品如《四言對聯》(隸書,私人藏)。

        王壯為(1909~1998),河北易縣人。擅長行書,筆力蒼勁沈雄;篆刻以隸、章草入邊款,例如《李白詩集聯》(行書,私人藏)。

        曹秋圃(1895~1993),台北市人,創書道禪,以書法參禪,作品如《七言詩》(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民國台灣的建築

        1954年東海大學的校園設計(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影響後來清華、台大、南投中央新村辦公廳舍的設計,走向公式化的處理手法。建築格局固定在完整的長方式合成四合院,外觀千篇一律是50~60年代的主流。60年代著名建築如: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貝聿銘、陳其寬,1963,台中)。
        嘉新大樓(沈祖海,1968,台北中山北路二段)。
        台大農業陳列館(張肇康, 1963 ,台北)。
        香檳大廈(林良鴻,1968,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等。

        70~80年代趨向較精細的感官主義,大量使用玻璃帷幕,著名的如:
        萬成通商大樓(彭蔭祖,1979,台北敦化南路)。
        國泰金銀雙星大樓(彭蔭宣,1980,台北敦化南路)。
        環亞世界(李祖原,1983,台北敦化北路)。
        台北市立美術館(高而潘,1983)等。

        有一部分新古典主義的紀念性建築,造型比較突出,是沿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老路的宮殿式大屋頂建築,如:
        國立科學館(盧毓駿設計,1959)。
        國立歷史博物館(1964,1970)。
        故宮博物院(黃寶瑜,1965,台北外雙溪)。
        忠烈祠(1969)。
        圓山大飯店(1971)。  
        國父紀念館(1972,台北市)。
        中正紀念堂(1980)。國家音樂廳。戲劇院。

        1977 年左右,台灣房地產景氣入高潮,商業掛帥、功利主義抬頭。1979 年後,後現代主義風吹向台灣。強調多元並進,從國際性回到地域性、回到傳統,以求新的出路。一般建築師以尖塔式、古堡式建構建築,越來越像外國的後現代建築了。例如:
        李祖原將台灣傳統建築的造型裝飾在國民住宅的屋頂上(台北建國高架橋旁)。
        劉祥宏以較不顯眼的「鋼珠」作為表達工具,設計僑泰艾菲爾高級住宅大廈(台北信義路七號公園對面)。

        90年代起,超高建築混合後現代主義風格流行,近期代表作如:
        長谷世貿聯合國大樓(李祖原,1993,高雄市),樓高50層。
        新光站前大廈(1994,台北),樓高53層。
        東帝士超高大樓(1999,高雄市),樓高85層。

        國際金融101大樓(2003,台北),高度超過450公尺,為世界目前最高建築物,使用了全球最大的阻尼器防風,並以巨柱做為主結構抗震,更突破一般大樓單調的方盒子設計,以似竹又像塔的外形,賦與摩天大樓東方意象,被視為建築美學上的一大成就。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5: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