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4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先秦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6 08:31: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先秦藝術概述

        所謂先秦藝術(2,100BC~221BC)是指夏、商、周三代的藝術而言。

        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青銅冶鑄、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紡織等手工業,技藝日益精湛。工藝美術及雕塑、繪畫、書法、建築等均獲得巨大發展,其中以青銅器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故有青銅時代之簡稱。

        藝術造形上,幾何紋飾逐漸退居背景裝飾的地位,許多自然的形象變成表現的主題,但還不到寫實風格的成熟期,即使表現最為生動的野獸,在形體空間內還填滿了幾何紋飾,至於人物以如皮影戲般的側面形象居多,也很像一般所謂的圖案造形(介於幾何紋飾與寫實風格之間),因此先秦時代的藝術風格屬圖案化風格。

二、先秦藝術的表現


先秦雕塑

青銅器的造形


        青銅器發端於黃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階段,已出現黃銅或紅銅鍛打的工具,及青銅鑄造的銅鏡。青銅是紅銅加錫的合金,較之紅銅有熔點低和硬度大的優點。由形制、花紋、雕塑、銘刻結合而成的青銅藝術可以說是當時匠心凝聚的最高藝術表現,而彝器在政治、社會方面所發揮的功能才是青銅藝術發展的原動力。

        先秦時代的青銅器,依用途和造型可分為四類:

1、禮器:是王室貴族區別尊卑等級的器物,又可分為四種(參考圖)。
        炊煮器:鼎 、鬲 、甗 等。
        食器:簋 、盂 、簠 、豆 等。
        酒器:觚 、爵 、觶 、斝 、尊 、卣 、壺 、觥 、
                    罍 、盉 、瓿 、方 彝 等。
        水器:盤 、匜 、鑑 等。
2、樂器:鈴 、鐃 、鼓 、鐘 、鎛 等。
3、兵器:鉞 、戈 、矛 、鏃 等。
4、馬器和工具。

青銅雕塑

        先秦具有圓雕性質的青銅雕塑,包括銅鑄人像和鳥獸形銅尊卣,其藝術成就十分引人注目,較具代表性者簡介如下:

        商代有許多鳥獸形銅器,著名者如:
        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湘潭出土的豕尊。

        傳出土於山東梁山的小臣俞犀尊,契作雙角犀牛形象,口開於背,蓋已失。無紋飾,造型厚重,體積感很強,生動地表現出了犀牛蹣跚行進的動態。
        傳出土於湖南安化的猛虎食人卣(前12世紀,高32.5cm,日本泉屋博古館)。      
        傳山東梁山出土的小臣艅犀尊(商代後期,高24.5cm,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商代晚期的大型青銅鑄人像(圖1,2,3),於1986年夏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遺址中出土,高181.2 公分,通底座高 260公分,頭戴華冠,粗眉大眼,身著飾有雲龍紋的左衽長袍,雙臂上舉,誇張的雙手握成環圈狀,足腕佩帶腳鐲,赤足立於鏤飾獸面紋的覆斗形方座上,神態威武肅穆,似為正在主持祭典的巫覡,或是政教合一的蜀王像。另外還有真人頭部大的青銅頭像或人面像數十件,作雙目縱突、大耳寬嘴的奇特造型。

        西周風格承襲商代,有名的雕塑如︰
        陝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握圈小銅人。
        傳陝西寶雞出土的虎形尊(西元前10~9世紀)現藏華盛頓佛利爾博物館。

        戰國時期塑造的人像愈來愈多,風格有寫實的傾向,漸脫離宗教祭祀之用,而傾向實用性,大半作為器物的腳座或燭台,例如:
        湖北隨縣戰國曾侯墓出土編鐘架上的鐘鐻銅人(另圖,湖北博物館)。
        青銅人物座三連燈(314BC),中山國王墓出土。
        戰國青銅玩鳥俑,西元前四世紀,傳出土於洛陽金村,波斯頓藝術博物館藏。
        戰國漆繪執燈俑,西元前四世紀,1975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五號戰國墓出土。

陶塑

        夏代,以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陶羊、陶虎、陶龜及陶蟾蜍為代表,皆用捏塑加錐劃的方法作成,形象樸拙,特徵鮮明。

        商代前期的陶塑,有鄭州二里崗出土的陶跪坐人像、陶虎、陶羊、陶豬、陶魚及陶龜;河北台西出土的人面形陶器蓋。

        
        西周陶塑甚罕見,50年代曾在成都青羊宮遺址出土的捏塑陶虎,周身刻畫斑紋,作昂首呼嘯狀,頗生動。

        春秋戰國時代有陶俑的製作,山東有出土,塑工粗糙,因為俑作為喪葬明器尚在初創階段。

玉石雕刻

        商代玉石雕刻十分發達,其特點是:造型簡潔,講究對稱,結構緊湊,立體感很強。圓雕、浮雕通常與線刻緊密結合。若干裝飾花紋主要體現時代習尚,與特定物象無必然關係。題材多種多樣,風格莊重威嚴,富有神秘色彩。

        玉石雕刻人像最有名的是出自安陽婦好墓跪坐人像(前12世紀,北京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例如身上刻有華麗衣紋的是貴族形象,身上無衣紋者可能是奴隸。此墓還出土玉龍、玉虎、玉象等作品,形象簡潔,造型莊重,色澤優美,十分耐看。

        河南安陽出土的大理石虎形立雕(商晚期,高37.1c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石虎的造型仿人跪坐的姿態,是「人」與「物」相結合的作品。

        西周玉石圓雕作品銳減,片狀平雕作品增多。著名遺例有洛陽出土周初的戴枷玉人、甘肅靈台出土的人形玉鏟,寶雞、長安出土的平雕動物等。

        春秋戰國的玉石雕刻向精雕細刻方向發展,神秘色彩減弱;夔龍形玉珮多數飾有蟠虺紋及渦雲紋,形式多種多樣,造型矯健自如。例如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的戰國石臥牛,呈扭頭蜷腿打滾狀,標誌著戰國雕刻已突破商代左右對稱的呆板造型程式。

戰國木雕

        在俑葬逐步取代人殉的潮流下,戰國墓俑製作日漸興盛,以長沙、信陽、江陵等地出土最多,或以單塊木頭雕成,或用榫卯結構拼接手臂,姿態有立有跪,表現對象多屬侍僕與歌舞伎,俑身或施彩繪,或著絹衣,例如漆繪木俑(1958年河南信陽市長臺關出土)。木雕動物也出現相當多,格調琦瑋僪詭,表現了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先秦繪畫

先秦壁畫

        《說苑‧反質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紂時期「宮牆文畫」、「錦繡被堂」。1975年冬,殷墟小屯曾發現建築壁畫殘塊,以紅、白兩色在白灰牆表上繪出捲曲對稱的圖案,頗有裝飾趣味。

        西周曾創作重大歷史題材的廟堂壁畫。據專家對江蘇丹徒出土《矢毀》銘文的考釋,西周初年曾有《武王、成王伐商圖及巡省東國圖》的壁畫創作。另據《孔子家語‧觀周》記載,春秋末期的孔丘,曾到雒邑瞻仰西周建築遺物上的壁畫。

        春秋戰國時代,壁畫創作尤盛。舉凡公卿祠堂及貴族府第皆以壁畫為飾。《莊子》云:「葉公好龍,室屋雕文,盡以寫龍」。東漢王逸《楚詞章句》曰:「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詭,及古聖怪物行事」。屈原仰見圖畫,呵而問之,遂成《天問》之作。可知楚國廟堂壁畫繪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自然景象

青銅器上的紋飾圖案

        二里頭文化期(1900-1600BC)的爵杯體飾以乳釘紋飾,也發現有嵌綠松石饕餮紋的牌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大致看來還脫離不了幾何紋飾風格。

        商代青銅器紋飾以饕餮紋(又稱獸面紋)為主。早期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幾何線條構成,中期線條變細而密,有些還出現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紋構成的獸面紋。晚期崇尚華麗繁縟,紋飾種類繁多,紋樣結構規格化,但可看出如象、龍、牛、鹿等形象,是一種神話動物的複合體,地紋通常飾繁密的細雷紋,與主紋構成對比。

        西周禮制的宗教色彩減弱,逐步走向儀式化,因此紋飾刪繁就簡,獸面紋已衰退,鳳紋漸多,出現如∫或∪的波曲紋、動物紋、鱗帶紋。西周晚期則出現重疊交叉(如龍相交纏)的紋飾或較複雜的四方連續動物紋。這種風格一直發展至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流行龍、獸、鳳、鳥及表現狩獵的新題材。

        戰國時代,生活氣息濃郁的狩獵、習射、採桑、宴樂、攻城、台榭等圖案紋飾,廣布於青銅器上,例如: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戰國早期的狩獵紋壺,表現人們戰勝猛獸的大無畏精神,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例如: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採桑宴樂攻戰紋銅壺等。

戰國帛畫

        以長沙楚墓先後出土兩幅旌旛性質的戰國帛畫為代表。

        其一為《人物龍鳳帛畫》,1949年在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質地為平紋絹,高31公分,寬22.5公分,畫一細腰長裙、側身向左、合掌祝壽狀的貴族婦女,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

        其二為《人物御龍帛畫》,1973年在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細絹地,高37.5公分,寬28公分,畫一危冠長袍、蓄有鬍鬚、神情瀟灑、側身擁劍的貴族中年男子,頭頂華蓋,駕馭舟形巨龍向天國飛升的景象,龍尾企立一鶴,龍身下畫一鯉魚。兩幅畫裡面的人物,可能是墓主人的肖像。

        從上述兩幅畫中,可以發現戰國肖像畫有下列特點:人物皆作正側面的立像,通過衣冠服飾表現其身份。比例勻稱,儀態肅穆。勾線流利挺拔,設色採用平塗與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調莊重典雅。可見此時人物畫已有寫實的傾向,但基本上還脫離不了圖案化的風格。

先秦書法

商西周書法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備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所必備的三個要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

        商代的文字多見於甲骨,西周的文字多見於青銅器(吉金),因此商代、西周時期的書法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代表作有《散氏盤》銘文(西周厲王,草篆,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

春秋戰國書法

        春秋末和戰國時,金文產生了地方風格,北方晉國出現尖頭肥腹的筆形,如《智君子鑑》,即所謂的蝌蚪文;南方江淮一帶的文字,筆畫多曲折,有的以鳥形和點子作裝飾,這種很像圖案的文字常在兵器上看到,應是所謂的鳥書。

        刻石文字:《石鼓文》(戰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共10個,以四言韻文記述國君畋獵等活動,大篆書體,字形方或長方形,佈局勻稱,端莊凝重,筆力遒勁,節體平正中求變化。

        墨跡:《侯馬盟書》,1966年在山西侯馬發現春秋時的盟書。

        簡冊:文獻上記載商代已有簡冊,但目前只發現很多戰國時的竹木簡冊,例如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現的戰國時期的秦木牘和秦簡(湖北雲夢出土,古隸,湖北省博物館),有早期隸書的風格。

        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曾出土帛書,上繪有神怪圖和九百多個文字。

        盟書、簡冊和帛書都是用毛筆沾墨色或朱色寫的,而且是手寫的,可見毛筆早就是很流通的書寫工具。

先秦建築

        商代初期的偃師二里頭宮室遺址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宮室(復原圖如右),據史書記載,此處當是商湯建都的西亳所在。殘存有坐北朝南的方形夯土臺基,台上有八開間的建築,周圍環繞迴廊,有廣闊的庭院,坐北朝南,布局嚴整,已具中國宮殿建築雛形,顯示當時國家強大的政治權力。  
        安陽小屯殷墟(是商晚期首都殷所在地)及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中都曾發現商代的宮殿建築基址(復原圖如右),屋牆已普遍使用土坯磚,磚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及三角形多種,牆外表有的塗抹草泥。  
        西周宮殿或宗廟基址分別發現於山西岐山鳳雛和扶風招陳(左為復原圖、右為平面圖),建築以木為構架,牆體夯土板築,屋頂局部用瓦,佈局對稱,整體感強,開創了後世宮殿、廟宇建築的先河。  
        春秋時出現高台建築(台榭),是過渡到木構建築的一種風格,外觀宏偉,但內部空間不大,政治象徵功能高過實用機能。戰國時高台建築更流行,以齊國臨淄的桓公台、河北易縣燕下都的武陽台與張公台,邯鄲趙王城的龍台較著名。

  建材


        西周始用陶瓦,春秋變普及。西周晚期出現瓦當(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檔),戰國時成為重要的建築裝飾,各地風格不同,例如秦、趙流行圓瓦當,秦並以寫實生動的動物紋圓瓦當見長;燕、齊盛行半瓦當,而齊國以樹木雙獸圖案的半瓦當出色。

        春秋時始用磚,在鳳翔春秋秦都城遺址出現了實心磚和空心花磚。戰國時出現大型空心磚,並用於墓室建築,空心磚上模印幾何紋、動物和人物騎射宴飲等圖案,風格還深受青銅器紋飾的影響,是後來秦漢畫像磚的濫觴。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點之一,商代婦好偶方彝,可見斗拱的雛形,戰國青銅器畫像花紋中,可見較完整的斗拱圖像。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4:1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