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5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佛度梵志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 00:42: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陀時代,有一位二十歲的外道青年,天資聰穎、智力超群,不論學習什麼,只要看過就能學會。他憑
恃這種過人的天賦,發誓要學遍天下所有的技藝,於是他四處尋師訪道,無論天文、地理、醫術、藥方
,乃至棋藝、奏樂、裁縫、烹調等等,世間種種技藝無不精通。他心想:「我如此多才多藝,世上應該
無人能及!不如前往各地找人較量,來展現我高超的才能,一定能揚名天下、流傳百世。」

一天,他來到熱鬧的市集,發現一處人潮聚集的攤位,走近一看,原來是有人正以敏捷的速度與高超的
技藝在製作弓箭,大夥兒都爭先想要購買。年輕人心想:「我以為所學已經足夠,從沒想過要學作弓箭
,如果要較量這項技術,必定會敗下陣來,所以我應當向他學習才行。」於是,年輕人跟弓箭師傅拜師
學藝,每天都用心地研習,沒多久便學會製作弓箭的訣竅,技術甚至還超越了老師。學成之後,他以財
物禮謝老師的教導,隨即又整裝出發。

年輕人來到渡口搭船,欲前往另一個國家。航行中,他看到船夫搖櫓的技術神妙,船隻輕飄河面好似飛
行一般,進退之間迅速無比,心裡又想:「雖然我擁有許多技藝,卻還不會駕駛船隻,這種技術雖然不
算高尚,但為了不時之需,學起來總是比較穩當。」於是,年輕人跟著船夫學習駕船的方法,沒有多久
時間,技術就比老師還更勝一籌。離去時,年輕人也以財物餽贈船夫,表示感激之意。

接著,他又來到另一個國家,看到王宮如此富麗堂皇,可謂舉世無雙,心想:「建造這座宮殿的工匠,
技術必然非常巧妙,自我遊歷各地以來,建築技術已經生疏,若要較量此一技藝,必然落敗。所以我應
當重新學習,才能不落人後。」於是年輕人請求殿堂的工匠收他為徒,學習操持各種建築工具與技巧。
天賦異稟的他,很快就知曉尺規量製、木造雕刻等建築技術,並且還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學成後,他
將自己所有的財物都送給工匠,表達深深的謝意。

就這樣,年輕人的足跡遍及十六個國家,每每展現自己獨步天下的技藝後,就沒有人敢站出來與之較量
。也因為如此,年輕人傲慢的心念愈加熾盛,他心想:「天底下已經沒有人能贏過我了。」此時,佛陀
在祇園精舍以天眼觀看這位年輕人,知道他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便運用神通力化現成一位比丘,手持
錫杖來到年輕人面前。由於年輕人生長的地方沒有佛法,所以當他看到比丘緩緩走近時,好奇地詢問:
「我從未見過像你這樣的人物,也沒看過這樣的穿著,你手持的東西也不像是宗廟的法器,請問你到底
是什麼人?為何裝扮與常人不同?」比丘回答:「我乃調御自身之人。」青年又問:「什麼是調御自身
呢?」比丘知道他過去所學種種,便為他說了一首偈子:

  弓匠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比丘說完偈子,飛至空中,恢復成莊嚴的佛身,展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頓時佛光普現,朗照天地。
接著,佛陀回到地面,對年輕人說:「我能有如此神通妙用,都是因為歷劫修行,調御自身的結果。」
年輕人看到佛陀的神通變化,佩服地五體投地,於是請教佛陀調御自身的要領。佛陀對他開示五戒、十
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種禪定境界、三種解脫法門等殊勝妙法,並說明製弓、駕船、建屋等技術
,都只是虛華不實、有生有滅的東西,若讓自己耽溺其中,終究無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年輕人凝神傾聽,豁然領悟,遂發心出家修行。佛陀即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即成沙門。」年輕
人即現清淨比丘相。佛陀又重新為他開示四聖諦及八解脫之道,年輕比丘至誠專注聆聽,思惟此理,當
下即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
故事中的年輕人,雖然資質過人、好學不倦,但所學皆為枝末細節,動機亦是為了爭強鬥勝,反而增長
自己的驕慢心,身陷名利牢籠而不自知。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的就是讓眾生能正本清源、就路歸家,了解人生的真相。所謂「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知識的學習是一種方便,最後還是要落實於修行道上,斷除貪瞋痴等無明煩惱,達到解
脫自在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究竟。所以,我們應當時時內觀,明白所學、所知、所聞,非為顯己之能,
而是一份自利利他的菩提資糧。自性本自清淨,本具萬法,若能塵盡光生,智慧必當顯發,毋庸外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3 18:0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