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1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畫書法] 富春山居圖的悲歡離合 [複製連結]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4 21:52: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富春山居圖的悲歡離合
乾隆看走眼的中國第一文人畫「富春山居圖」

中國國寶大多有一段迷離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尤其觀賞書、畫可以直接
從收藏印看出家族興衰、朝代起落。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關門的巨作,據傳因遭火而成二段。
前段(俗稱《剩山圖》)今藏浙江省博物館,後大段(即“無用本”)藏臺北
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大癡道人、晚年自號井西道人。黃公望的父
親晚年得子,所以把黃公望的名、字連著一起讀,叫做「黃公望子久矣」。黃
公望中年以後信奉全真教,據《錄鬼簿》記載其精於詩文,通音律、長詞短曲
,落筆即成。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生,卒於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八十六歲。黃公望現存傳世真蹟可信者少,雖不足以完整說明其藝術發展的過
程,但是由於其在山水畫的關鍵性改革影響後世深遠。尤其晚年的代表作《富
春山居圖》卷更是劃時代的巨作,可說是元代繪畫全盛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
更是文人山水畫第一。

西元1280年,蒙古人征服中國,建立了元朝。由於元朝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又將南方人劃分為最低的階級,因此文人所追求的「學而優則仕」的美夢破滅
。為了吐露心中的不平,當時的文人開始以畫畫寄託思想,因此使文人畫成為
元代繪畫的主流。

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回歸唐代和北宋時的
繪畫傳統,並且主張將書法入畫,因此創造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
的元畫風格。元代中晚期則以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大家為代表,繼續
弘揚文人畫的風氣,以寫意畫為主要表現方式,作品多為呈現消極避世思想的
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人格的梅、蘭、竹、菊、松、石等。

黃公望晚年從杭州移居至富春山居,朝夕觀察富春山一帶的山水,而創作出《
富春山居圖》卷。由於黃公望常雲遊在外,故此卷於元至正七年(1347)始畫
,至正十年(1350)先為無用師題識,歷時三、四年尚未完成,至於完成的正
確年代,多引王原祁說法為至正十三年(1353)。從作品中的山石樹木的描繪
來看,似乎為初秋景色,富春山水之美透過黃公望的詮釋展現無遺。

《富春山居圖》卷《無用師本》的成畫背景可從此圖軸卷末黃公望題識略窺一二:
至正七年(1347)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
所至,不覺亹亹佈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
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斂者,俾先識卷
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

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他的朋友-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
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
巧取豪奪者”。

不幸被無用上人言中,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由著名書畫家沈周購得。沈周
得到此畫後,非常珍愛,他想找權貴題跋,名畫卻遭豪奪。不久之後,此畫出現於
書肆待受售,他雖然極欲購回,但囊中羞澀始終未能如願。沈周對此久久難以釋懷
,於是就憑著早年觀摩的印象又畫了一幅長卷,命名爲《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後轉入明人談思重的手中,他後來又購得黃公望的《富春山居
圖》,收得兩幅傑作。萬曆年間這兩幅畫則成為董其昌的收藏。之後又經樊舜、談
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黃公望的原作後來傳到明代大收藏家吳洪裕的手中時,吳氏臨死時要他兒子將「富
春山居圖」投入火中陪葬。他兒子看到父親眼睛一閉,立刻伸手進火堆裏將此圖救
回,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穀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
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
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
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
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
山圖》和《富春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目前無用卷尚遺留烈火燒灼痕跡。

《富春山居圖》實在太有名了,雅好書畫的乾隆一直不失對此圖的興趣,便以皇帝之威
儀徵召此畫。每年,都有《富春山居圖》送到乾隆皇帝手裏,當然,那都是後人倣冒的贗品。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子明卷》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
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乾隆皇帝每觀賞一
次,就讚嘆一次,並且在畫上空白處題字,乾隆一共題字56處,加蓋了一堆印璽。乾隆不
只自己題字,還叫文學侍從之臣一起題字搖旗吶喊。既然連皇帝都說好,為臣當然不敢說
不好。一幅很好的山水畫傑作,乾隆君臣努力蓋章、寫字,弄得面目全非。

其實,乾隆大表讚嘆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
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
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
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

不料,就在乾隆11年(1746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進宮了。天津富商
安歧家道中落,將《富春山居圖》等舊藏賣給了清宗室傅恒(孝賢皇后弟弟)。乾隆皇帝
細細看這一幅《富春山居圖》的筆意、題跋,覺得不凡。又叫內侍拿出去年那幅來對比,
親自主持鑑定,乾隆硬是說這幅是假的,乾隆說此卷筆力嬴弱。其偽贗鼎無疑。因為畫得
太好了,乾隆說惟畫格秀潤可喜,遂以重金購買(以兩千金留之),又命大臣梁詩正,在
畫的正央寫了一段“御識”。
御識如下:
世傳富春山居圖。為黃子久畫卷之冠。昨年得其所為山居圖者。有董香光
鑑跋。時方謂富春圖別為一卷。屢題寄意。後於沈德潛文中。知其流落人間。庶幾一遇為
快。丙寅冬。或以書畫求售。多名賢真蹟。則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鄒董五跋。德潛所見
者是也。因以二卷竝觀。始悟舊藏。即富春山居真蹟。其題籤偶遺富春二字。向之疑為兩
圖者。實悞。甚矣。鑑別之難也。至董跋兩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筆力嬴弱。其偽贗鼎無疑。
惟畫格秀潤可喜。亦如雙鈎下真蹟一等。不妨並存。因並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續入石
渠寶笈。因為辨說。識諸舊卷。而記其顚末於此。俾知予市駿雅懷。不同於侈收藏之富者
。適成為葉公之好耳。乾隆御識。臣梁詩正奉勅敬書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乾隆誤認為贗品,卻因禍得福,畫上除了那段“御識”,沒
有再留下其他“御筆”,使這一不朽巨作得以躲過了“毀容”一劫,真可謂離奇大幸。
清朝滅亡後,學者們提出了疑義,認為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那幅《富春山居圖》,才
是黃公望的真跡。理由是:那幅《富春山居圖》是半截畫,有明顯的火燒和修補的痕跡,
與歷史記載相吻合。經過專家反復鑒定,到上世紀70年代,最終確認被乾隆皇帝鑒定為真
跡的是假畫,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才是真跡《富春山居圖》的後半段—“無用師”卷。

乾隆去世後,真、偽富春山居圖靜靜的在清廷內府存放了150年,沒有人再折騰他們。直到
918事變,故宮國寶,才又展開萬裏顛沛流離的旅程,1948年隨國民政府遷移,典藏於臺北
故宮博物院。至於被火紋身而切割的「剩山圖」,一直在民間輾轉流傳,最後被浙江博物館
收購典藏,作為鎮館之寶,設有管理專員,專責保護。
一幅《富春山居圖》,不但繪盡了富春山一帶的山水,還一路承載著悲歡離合的人世風光。
國寶的聚散,很像人間緣起緣滅,古物收藏家,很喜歡用的收藏印「子孫永保之」,但是每
件古物,通常會蓋很多各家的「子孫永保之」收藏印。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將於2011年6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聯展,敬請期待。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1-30 17:13:57 |只看該作者
富春山居圖,這幅經世名畫,一分為二後,於今仍是異地分開,觀看貼文,實在對些圖畫的身世,寄予無限的同情.
國寶文物,經歷歲月,人為的戰火,政治的分歧,總有殘破不全的命運,能夠有緣觀賞,算是有幸了.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驛動的心 + 1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11-30 17:19:17 |只看該作者
大大的資料實在是太豐富了!!
連哪裡看的到都有寫~
等聯展出來我一定要去看看~
((如果門票不會太貴的話畢竟經濟不景氣))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驛動的心 + 8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 ...

總評分: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21: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