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三官大帝就是:
(一)、堯帝:天官大帝(紫微大帝)管上界天堂,主賜福。
(二)、舜帝:地官大帝(清虛大帝)管下界人間,主赦罪。
(三)、禹帝:水官大帝(洞陰大帝)管陰界地獄,主解厄。
相傳天官是堯帝,因為堯帝愛護老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又把帝位讓給賢明的舜, 因此他的仁德感動了玉皇大帝, 所以命堯為天官。地官是舜帝,因為舜平常對父母非常孝順 ,又帶領民間開墾土地有功,玉皇大帝便授他為地官。水官是禹帝,大禹教人們以疏導的方法使治水工程,給人民在生活上及土地開墾上有莫大功績,玉皇大帝便授他為水官。
三官配為三元節,係自漢張道陵(道教創始人)開始,直至元魏時,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而上元節為天官誕辰,中元節為地官誕辰,下元節為水官誕辰,張道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有一千二百弟子相授,三元宮有三元九府共一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三官大帝設有九府共一百二十曹,計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應感天尊,世人合三官,簡稱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天官大帝為上元天官,玄都元陽一品,居紫微宮中,部三十六曹,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致諸仙升降之司,號曰上元九;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地官大帝為中元地官,青靈洞陽二品,居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號曰中元七;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水官大帝為下元水官,暘谷洞元三品,居青華宮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灘海水域萬靈,掌死魂鬼神之籍,紀錄眾生功過之條,號曰下元五;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
上元為慶祝天官大帝聖誕又稱元宵節、燈節、小過年…講的都是正月十五日,這天算是過年節慶的尾聲了!家家戶戶吃「元宵(湯圓)」,象徵團圓的吉兆。其它還有聽香、偷蔥、鑽燈腳等各地不同的習俗。在台灣地區,有上元節到廟中乞龜的習俗,龜在傳統觀念中,是長壽吉祥的象徵,而乞龜最初是由廟方準備一 些麵粉、麵線、花生或者種種可吃食物製成的烏龜擺在廟中,這些麵龜於元宵當天,可任由信徒擲杯乞得,帶回家供全家「吃平安」至隔年元宵前,乞得麵龜的信徒必須準備一個更大的麵龜供其他信徒求乞,如此麵龜年年增大。而且元宵節的夜晚,兒童手提燈籠外出嬉戲,各地的廟宇也會張燈結綵 展示各式花鳥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燈作品,舉辦花燈競賽,而每年度的燈會及燈節,更是有相當精彩的展示活動,吸引了眾多賞燈的人潮。
元宵節除了觀賞花燈、提燈籠,吃湯圓家家團圓無缺外,臺南鹽水蜂炮、臺北平溪放天燈等地方特殊風俗活動,更為元宵夜晚的天空添增炫爛色彩,故有「南蜂炮、北天燈」之稱。
猜燈謎亦為傳統元宵節習俗中至今仍盛行的一項,各地方的寺廟晚會舉辦現場猜燈謎活動吸引善男信女。
「上元」到今天除了上述各式各樣活動彰顯是元宵節外,民國六十七年起政府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到民國八十一年起, 每年於中正紀念堂四周展覽各種大型的花燈,也成了發揚推展傳統文化的觀光節,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人士參與盛會。
中元為慶祝地官大帝聖誕,中元節又稱「鬼節」,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李商隱中元作:「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鳩鳥媒。」,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臺灣民間,農曆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稱「開鬼門」,冥府的地獄門將開啟,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直到七月底才「關鬼門」。所以七月又稱鬼月。又佛教的盂蘭盆節亦在同一天,來自佛經「目連救母」的故事,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奉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所以於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祖先、供祭「好兄弟」(台灣稱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為「好兄弟」、祭拜地官大帝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下元為慶祝水官大帝誕辰,下元節又叫「消災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之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香燭牲禮祭品水果等,可消災解厄,以求平安。
三節意義: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慶。在二十四節氣中,有清明和冬至兼具兩者功能。民國二十四年,政府訂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般清明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
(一)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
(二)培墓
是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唐杜牧清明節的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在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又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端午節各各種習俗如(划龍舟、中午立雞蛋、吃粽子、中午汲取水作藥用、飲雄黃酒、帶香包、綁艾草、插菖蒲或榕樹枝葉等驅毒避邪風俗)。
中秋節淵源已久,古代在中秋節前後舉行豐祭,同時也祭祀月神,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亦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現今成為國定假日,為民間重要節日之一,習俗如(賞月外加烤肉、吃月餅、糯米麻薯沾花生粉或糖、在門檻殺文旦俗稱殺賊頭以警示年關將近小偷莫來),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明亮與圓滿,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更有許多人想看月亮裡的玉兔和吳剛伐木,回憶嫦娥奔月傳說故事,而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中秋相關詩詞李商隱作:『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