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8
- 最後登錄
- 2021-12-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6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7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供奉觀世音菩薩。最特別的是,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是大士爺誕辰,傳說觀音大士會化身為鬼王,出面鎮壓孤魂野鬼,為民間消災解厄。因此廟方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便會一連舉行三天的普渡祭典。
通常普渡從農曆七月廿一日清晨五點的開光點眼儀式開始,接著是廿二日的作法事、放水燈,最後則是廿三日送大士、跳鍾馗。其中廿二日下午放水燈地點就在文隆橋,民眾可自由參與。
農曆七月不僅好兄弟要普渡,連人去到嘉義都能一飽口福。以文化路夜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去的嘉義市區,到處都是特色小吃。雞肉飯、粿仔湯、當歸鴨肉、方塊酥……等,總能號令四方饕客流連忘返。
大士爺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隨即火化。
民雄大士爺廟為嘉義縣境內的三級古蹟,位於中樂路與昇平路路口附近,為市街中最熱鬧繁華的地點。民雄大士爺信仰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依照一些歷史文獻,主要原因在於瘟疫盛行,先民求醫無門,地方士紳為了驅逐地方疫癘,特別向大陸向道教張天師請教,迎回鎮壓瘟疫的大士爺神像。也因為先民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廣東兩省移民而來,初時常有地域觀念,往往為小事而發生械鬥 。乾隆時期特別有二次激烈械鬥,雙方死傷甚眾,由地方士紳倡議舉辦「普渡」活動,舉行祭典超渡亡魂 ,促使民雄鄉的「大士爺」信仰得以如此興盛。
「民雄大士爺信仰」肇始於清朝打貓地區,文獻早有相關記載,詳細時間已不可考,可將「大士爺廟」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
一、神明會時期:
在「大士爺廟」還沒建立時,大士爺並無金身的存在,只在祭典時才以紙糊造型出現,祭典結束後馬上焚化,而祭典事宜由各個神明會爐主全權負責。
至於正確的建廟日期不易推定,且各文獻資料眾說紛紜,最可靠的推論為大士爺信仰興起之後,信徒所捐獻的田產與租金漸多,因此有足夠的資金建廟,但當時神格屬陰神一類,所以廟身為「有應公廟」或「土地公祠」一般的小廟,也符合報導人所說的「土角厝廟」。
二、慈濟寺建廟時期: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嘉義地區發生了「丙午大地震」,民雄一帶的寺廟建築毀損殆盡,包括原本的大士爺廟、慶城宮(媽祖廟)、開漳聖王廟、開台尊王。由於人力、財力有限,鄉民合併這四座廟剩下的殘餘建材,而目前的建築格局就是當時合建的年代,依大士爺廟正殿左側過水廊壁上的「慈濟寺建築捐題牌記」中,推論在日據大正十二年(1923),由街民集資興建,以「慈濟寺」之名重新建造完成,至1937年歷經15年才完工。廟身採「五開間、三進、二過水」,座南朝北的南方風格地區大廟,進深大、燕尾脊屋頂,更顯出閩南建築之美,無論是石雕、木雕、都是值得品賞的古蹟。
至於廟名為何不是「大士爺廟」,而是「慈濟寺」。這是因為當時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政策」,禁建並拆毀道教廟宇,所以不敢直接以「大士爺廟」的名義提出申請,而以佛教「慈濟寺」之名,向日本政府申請許可因而才擇吉建廟。 另一方面,大士爺在當時被認定為鬼魂崇拜,這是不被日本政府所接受的信仰。
三、大士爺廟時期:
民國七十四年,因早期土地登記名字為「大士爺會」,而管理組織名稱卻是「財團法人慈濟寺」,使得廟產土地無法變更登記,後辦復名事宜。在民國七十六年,經嘉義縣政府及嘉義地方法院裁定,改歸原名為「大士爺廟」,全名定為「財團法人台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
大士爺並不是一般慈眉善目的神像,而是面目猙獰的兇神惡煞,頭頂上有一尊小型觀世音菩薩,造型特殊。大士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惡魔形狀,鎮壓鬼魂,以醜形鬼王出示,傳言大士爺原為妖魔首領,常役使鬼卒,收服陰靈。而大士爺神威佑民,尤以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的大士爺文化祭的普渡活動,尤為可觀。
1、 大士爺等於鬼王:民雄人必須藉由大士爺的法力,才能解除民雄人的生存危機,所以每到農曆七月透過大士爺祭典的舉行,讓民雄人內心的恐懼感消除,而最早應該屬於「鬼王」性格的大士爺,一方由於面貌令人畏懼,二方面由於祭典最後一日,必須押送孤魂回陰間,所以只用紙糊大士爺,以火焚化的方式,象徵大士爺暫時回去,另一方面有以火的光熱,來掃除地方「不潔」的象徵。但是時間一久,地方上還是會有「不潔」的東西出現,所以民雄人以祭拜木頭刻的民雄大士爺神位牌的方式,來祈求大士爺的庇佑,順便為其蓋一座遮風避雨的簡陋小廟,如同現在的大眾爺廟一般,同時以神明會的組織來分擔七月祭典的支出,此階段由於是屬於鬼王的信仰,所以不會像神一樣刻有金身來接受香火。
2、大士爺等於觀音化身:隨著大士爺神威的強化,在民雄人的心中,大士爺的神格逐漸由受人敬畏的「鬼王」地位,升格為受人親近的「大士爺伯」、「大士爺公」地位,如同我們平日所稱的「土地伯公」,而受到一九零六年地震的影響,在日後的重建過程中,由於大士爺有許多的田產資金,所以大士爺才能位居龍頭,鎮殿於中殿之上,讓慶誠宮媽祖屈居後殿九十年,加上「觀音」化身「大士爺」的傳說,及民間信仰中「天上聖母」曾經受「觀世音菩薩」點化的淵源,觀音的神格自然比媽祖高,所以觀音在前殿,媽祖在後殿的排序,非常合理。
建廟已200多年的嘉義民雄大士爺廟,遊客和信眾到大士爺廟參觀時,都會問到大士爺的長相,為何平日去廟內上香,卻不見大士爺金身,鎮殿主神卻是觀世音菩薩,民雄大士爺究竟其相貌為何?提到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由於大士爺過去僅在普渡時才設紙糊神像在街角祭祀,所以 長久以來在正殿上只能看到觀世音菩薩端坐。只有在每年農曆7月21日至23日是民雄的年度盛事-大士爺祭,這時廟方會將一尊青面獠牙的紙糊大士爺神像現身3天,供奉在正殿 ,讓信徒膜拜。到了普渡尾聲, 基於人們對鬼魂敬而遠之的心理,在普渡完成後就將功成身退的大士爺神像和山神、土地公等,繞境遊行後火化「升天」 ,送回天界,並象徵大士爺帶走眾家好兄弟,讓地方恢復平靜。
這個問題在親自探查訪問目前大士爺廟方常務董事許錦棟先生 後得到証實。他表示90初年間時,他有意塑造大士爺神尊,但寺廟耆老們都表示反對,終於在最近神明透過乩童起駕時,特別詢問到神像入主問題後獲得神明允許,也讓耆老們信服同意,著手雕刻觀音大士爺神尊,並將神尊請到大殿正位奉祀
希望對各位大大有幫助
《 本帖最後由 8900 於 2010-12-5 13:09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