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0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治國無「法」則「亂」。《呂覽》云:「無法則亂」,指失去了「法」的規範,自然而然亂也!但老子認為因為有「規範」,就會失去了自然。
所以老子注重「順理」的思想雖異,但與「亂」字的意含相同。尤其老子「前識」,依韓非子說:「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王弼云:「前識者,前人而識也。」范應元說:「前識猶言先見也。」其實「識」同與「志」,則志與識相通。前識也謂:「以禮的規範標誌於前。」
老子認為失去了「禮之本」,而成為制度的展現。所謂「忠信之泊」,應當將「忠信」視為「禮」的條目或形式,故「泊」具有「止息」之義。但「禮」處於「忠信」的條目下,則「禮之薄」而有「忠信之薄」語句。
「道之華」為「道之繁榮」,但這中間引伸有虛華、浮華的情形出現,所以老子主張「處其實,不居其華」,我們會知道「實」是有結果的,由種子到花萼,是一種生長的完成。它形為一種「發展」或「完成」,也就是「終結」、「道之華」。
老子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由這點便可見「聖人」的觀念本身,顯示介於「道」與「天下」之間,在一種新人之關照根基之上。這是老子三十八章的哲學思想,不是單純地批判「仁」與「禮」與「義」,而是對「周禮衰微」問題所完成的透徹反省,重新將「周禮」導源到「德(仁)」的發生基礎上,並提出人文開創之前的始源性「道」的觀念。這也是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因。
可見「文王之德」的哲學內容在於「仁」,可稱之為「德(仁)」;「德(仁)」是周文王建構的基礎。其實對於「德(仁)」的導源,「仁」之前「不仁」;「不仁」指不具「人」的因素,它是萬物的自然,而老子提出「道」來指稱。「失道而後有德」,這是標誌周人所開啟創造人文,肇基於萬物自然運作。邊際的「道與德」,「人」的因素一旦被重視而顯出,就必然離開並失去了萬物的本然情狀,而建立了對「仁」的意義的強調;又一旦「仁」的意義被標顯,就必然離開並失去以「仁」所展示的發生情狀,而指向其所「宜」(義)的規劃;一旦「義」的規劃性指向被標立,就必然離開並失去「指向」潛在的多向可能考慮,而制定了生存樣式的「規範」(禮)。「禮」是周文王制度的完成,所以,它是「忠信之泊」。「忠」與「信」一內一外,是「周禮」觀念的具體組成因素,所以是「泊」即止。
中國文化是把人當作目的而非手段,突顯了每一人之道德價值的重要性,同時又發展出由「人皆可以為堯舜」到「滿街皆是聖人」的平等意識,及從「為仁由己」到「講學議政」的自由傳統。文化院汶羅祖師論「仁」之為用,認為『慈』之所為用,在人而不在我;『仁』之為施,在我而不在人」,以為救人者,即所以濟己,其中果有變,皆隨人性之所遷,而期規範於正,以返其醇。古人的心敦樸,固有不言之教,而行無為之治。此種種都是中國民主的精神憑藉,可以通過現代的法制、結構,而轉化為客觀存在的實證。
孔子通過「仁」,認為「人」便是強調一個整體的觀點,所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隨機指點「仁」的豐富涵義。汶羅祖師也說過:「人心之具有『知識』,豈有不動於中而相率歸『仁』?」認為「人具此心,心同此理」,或「至仁在天下,無人不歸心」。其實既然認知了,即多方面必然會歸趨。從內在超越的觀點來發掘「自我」的本質,把「人」當作有「理性」,也有「情感」及「意志」等,將整體的「自我」通向宇宙,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另一方面,又通向人間世界,成就人倫秩序。汶羅清水祖師則說:「仁乃充,性乃涵,充涵仁之量,為吾人不至需要『仁』,而且還需要『知』,有知識始有仁治。」《中庸》謂:「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總而言之,聖哲的道德價值,純是建立在「無一事而非『生』,無一物而非『仁』」、「人與天一貫,人與己一貫」的基礎上發展。
文出:高雄文化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