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97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宗教與宗教的關係,這個問題,應當包括神與神之間、信仰與信徒之間以及不同層次的團體教派的關係。但這裏,只能就宗教起源思想與原則來談,而要深入的詳論,因為筆者所知有限,不敢再多做進一步的說明。譬如儒教孔子,以「有教無類」的教觀合一,秉「恕」字培育三十六聖、七十二賢,成為一代宗師、萬世師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位教育家;道教老子,以「清靜無為」的無所不為「和」字,任周朝相當於現代國立圖書館館長的官,或出函谷關著《道德經》譽為世界最偉大的經書,被尊為道教道祖;佛教釋子,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偉大精神,不做王子,願意「捨己」普化眾生,實行「慈悲」化緣成功,被奉為佛教教主。
在中國宗教上,這三位教主,對中國文化的淵源最深、貢獻最大。孔子的「忠恕」、老子的「無為」、釋子的「慈悲」,都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存在於任何時代的社會現象。其實宗教都是在解釋「人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國人一直稱之為「人倫」。若據「倫」字的意思,是「序」的表達(凡事有秩序)。孟子也說過:「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大致包括了社會上常見的幾種人際關係。
自古至今,宗教為了人類將來的歸宿、解脫及精神能有所寄託,使心靈不徘徊在虛空十二路口,而研究人生,探討生命,實行信仰宗教,敬仰神明。其實,當初聖人設立宗教的目的及用意,最重要的莫過於振起道德、勸化人心,以促進人事與社會的安寧及和諧。所以各教所頒佈的教條法則雖然不同,但其真理處卻是一致的。汶羅清水祖師說:信仰宗教,以「人」為本位,善心行善,利己益人;又對文化院學生說:在信仰宗教之際,切勿因宗教教別的不同而相互攻擊、互爭長短或批評對方,最重要的就是能讚美別人,鼓勵對方,稱讚對方的教理,如此以為效法聖人貢獻國家社會、造福人群的精神。這樣才是真理自在的教體,同時也具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意義,為有正氣及修養好的宗教人。
汶羅清水祖師提到「天地與人同根,萬物與人同體」,是以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概括中國人的基本態度。其實這個觀念,也是中國古始以來各宗各教思想的共同觀念;理由在於中國人皆具有一個「」的觀念。天地萬物都是一「」所化,在未分化以前同屬一「」,分化以後則形成各種「品物」;至於分化的過程,中國人一般總是以陰陽、五行來做解說。但「」是什麼?這是無法用現代人的科學觀念來解釋的。簡單地說,「」只是一種「活氣」,而不是性命;「」既然不是性命,就沒有所謂的「心」,也自然不屬「靈魂」了。中國人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生生不已」,因此,天地萬物之運行,便是一箇「」的聚散生化的無窮過程。人不過也是天地萬物之內的萬物之「靈」,所以能「贊天地之化育」;所謂「人與天地萬物一體」或「天人合一」,其確切的涵義即在此。
宗教在現實社會的事物中,它的重要使命是改善人性,使人性臻於完美,達到天人合一的神聖境界,使人人都成為聖人仙佛,而不僅單純由於人對死生來世的無知與恐懼而已。宗教是把人陷於黑暗內的「靈」,帶回到創造本然的理想人生,與理想世界嚮往的天堂。其實,人皆可以為堯舜,或塗弊之人可以為禹,這表達了「人」最有價值自覺的能力;所以,人的價值之源是在人的本身,並非寄託在仙佛的身上。一陰一陽之為道,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是「道」加於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汶羅祖師強調:「為道之所生者神仙之種也」、「修仙修佛之基礎是道德之實踐」,即完成人性,建構自己的格局。
古往今來,人人都希望發財,拼命追求財富;不顧精神生活,只求物質享受。財富於一般俗人的觀點是生命,而在靈敏智慧人格特質的宗教人眼裡則是「浮雲」。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富且貴如浮雲,稍縱即逝;富而不貴者在修道人的眼裡視而不睹,他們知道人的生活務必順乎偉大自然、逍遙自在,才顯得出活得有意義與價值。也就是宇宙萬物,花開花落,生生不息,不停旋轉;愚公移山,歷史留名;只要視野開闊,思想宏達,便可以提昇自己,超越過去。
文出:高雄文化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