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Sakizaya,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其為「Sukizaya」,撒奇萊雅族當中的飽干(Cipawkan)系統自稱為「Sakizaya」,達故部灣(Takobuan)系統則自稱「Sakidaya」,其差異在於飽干系統的「z」音,到了達故部灣系統時以「d」音代替。撒奇萊雅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是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擷取「kiray」的音而來。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真正之人」,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
民國90年起,撒奇拉雅族積極進行文化復振運動,重現撒奇萊雅族傳統祭典、歌舞及服裝:歌舞以撒奇萊雅特有工作歌為主,服裝色彩則以土金、暗紅與黑色為主色,象徵重回故土、並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並舉辦撒奇萊雅族特有的祭典「Palamal(巴拉瑪)」火神祭,追祀祖靈。經過繁複的族群調查後,在歷史消失128年的Sakizaya(撒奇萊雅)族,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編輯,2006)。
在2007年1月17日,撒奇萊雅族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群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