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24|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洋酒] 蘇格蘭艾雷島暨島嶼產區威士忌導覽 [轉貼] [複製連結]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顧問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綜圖精英分享家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激情性愛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16 13:12: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自遺世獨立的島嶼群中,憑藉不同地形、水源、蒸餾器種種因素的差異,覓尋各家蒸餾廠的獨門製酒哲學,這些曾歸屬於調和工藝中跑龍套的角色,如今已然成為威士忌饕客們緊追不捨的獨特風味。
整理撰文/陳宜慧
記得艾雷島挾海風蘊含著強勁而複雜的重泥煤碘味;也沒忘記執拗於生產無泥煤煙燻味的蒸餾廠;有死忠愛好者堅持下死灰復燃的蒸餾廠;也有酒廠甘願一生只為人作嫁。本期《酒訊》特別鎖定離島與艾雷島威士忌,以淺顯介紹,帶讀者一窺這神秘又有趣的國度,感受那教人瘋狂迷戀的美好。

蘇格蘭依循不同地理環境、酒廠際遇,創造出迥然不同的威士忌風味,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環繞於蘇格蘭周圍各個生產威士忌的島嶼;除了被稱為是威士忌聖地的艾雷島(Islay)外,由北至南,從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 、斯凱島(Isle of Skye)、茂爾島(Isle of Mull)、吉拉島(Isle of Jura)至愛倫島(Isle of Arran),皆具有各自存在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蘇格蘭島嶼四季氣候潮濕,風雨較強勁,但當地釀造威士忌原料一應俱全,亦為私釀時期最好的藏匿之處,加上與蘇格蘭往來交通較不便,正好突顯該地理位置的隱密性與特殊性,成就各島嶼獨樹一幟的風味。

島嶼風情迥異其趣
縱觀島嶼區特色,因緯度高低、地形差異、迎風、背風、蒸餾器大小形狀、橡木桶使用策略之不同,因而產生大異其趣的風格,唯一的共通點,勉強可說是海風氣味及泥煤味,不過這些特色都強不過艾雷島,但這仍不足以抹煞掉各種島嶼威士忌無可取代的獨特風貌。

Orkney Islands奧克尼群島
居蘇格蘭最北端,奧克尼群島由67多個大小島嶼所組成,位於大西洋和北海交界處,終年刮著濕冷的強風,但因大西洋溫暖的墨西哥洋流通過之故,使其成為全蘇格蘭農產最豐的區域之一。

許多證據顯示奧克尼人即古典文獻中的奧凱德人,史料記載挪威人8世紀末曾侵入奧克尼群島,9世紀將其占為殖民地,在挪威與丹麥統治下,奧克尼群島於1472年歸屬英格蘭前,皆為一農業興盛的地區。

該島蘊含豐富的史前遺跡,島民約二萬人,大多居主島(The Mainland)的柯克沃鎮(Kirkwall)及史特洛姆尼鎮(Stromness)。因主島擁有不少古老遺跡,如超過五千年歷史的巨石,12世紀時入侵的北歐人所建的宮殿及教堂,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建的皇家海軍基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連接主島及賀伊島(Hoy)的堤道等,因而吸引不少旅人來此觀光,感受歷史所保留下來的痕跡。

該島擁有充沛的水源,適合大麥生長的肥沃土壤,及大量泥煤。最特殊之處在於島上的泥煤由山上石南花腐爛形成,當島民用此泥煤烘乾發芽大麥,亦將石南花甜潤的氣息融入威士忌之中,再加上陳年時置於瀕海倉庫熟成,當海風朝夕吹拂,自然將海洋的風味滲入橡木桶中,詮釋出獨一無二的奧克尼威士忌風味。

Isle of Skye斯凱島
位於蘇格蘭西北近海處,與不列顛島僅隔著一條海峽相望。斯凱島為古代蓋爾人文化和傳統的發源地,島內多為濕地泥沼,擁有複雜海岸線與群山矗立的地形。當陡峭的山脈與切割破碎的海岸線形成強烈對比,頻繁的火山活動與冰河時期的侵蝕,則造就了斯凱島獨特的壯麗美景。

自古以來,斯凱島一直為荒涼、貧瘠的小島,因該地保留了中石器時代遺留的生活遺跡,為人類文明相當重要的地帶,特別是由大塊岩石組成的「史都老人」峰(Spike of The Old Man of Storr)為當地重要的觀光景點,亦為地質學家與觀光客最愛造訪的地區。

 
斯凱島為商業蒸餾的邊陲地帶,過去對外交通只能仰賴渡船,直至1995年蘇格蘭在高地與斯凱島間搭起了跨海橋樑--斯凱橋,才解決了對外交通的問題,正因交通往返困難,運輸原料特別艱辛,不少偏遠的酒廠在無法營運下選擇歇業。值得慶幸的是島上仍有一間酒廠存活下來,也因此如今我們還能有機會透過品飲,見證這片土地所賦予酒質的獨特風情。

Isle of Mull茂爾島
位於蘇格蘭西海岸的茂爾島,曾商借多部電影作為拍攝場景,其中最知名的應為「哈利波特」。

茂爾島地勢起伏,多山,土壤肥沃且深厚,曾經歷冰河時期,主要氣候仰賴墨西哥灣暖流;當地以眾多野生動物聞名,不僅有250種不同種類的鳥,最特別的是在特定據點還可見到鯨豚現身,是賞鯨的極佳景點,為極具大自然驚喜的特殊地域。

在高地強迫遷村時期之前,茂爾島曾以威士忌製造者與狂熱飲用聞名,但遷村迫使村民拋下擁有大麥田的居住地,轉往崎嶇海岸地,以販售海藻為生,因此後來釀造威士忌的島民們,仍需由蘇格蘭本島運送而來的麥芽作為釀製原料,但憑著島上特有的地理環境與條件,當地仍以一間蒸餾廠矗立於Tobermory海港城市,並以此為名,製造出草本氣息濃厚的海島威士忌。

Isle of Jura吉拉島
擁有8000年絢麗迷人的神話堆疊而成的吉拉島,隔著艾雷海峽與艾雷島相望,這鄰近卻又一分為二的地理位置造就艾雷島與吉拉島性格迥異的風格表現。

吉拉島面積27英里長、8英里寬,當地以一間商店,一間旅店,一間郵局,以及一間蒸餾廠聞名,人口數僅188人,但卻有5,000頭紅鹿棲居其間。島上石英岩相當多,整個島上土壤皆相當薄,在吉拉島,有別於蘇格蘭的風土,當地以眾多的棕櫚樹與開放性海域為天然環境,人們可以藉此感受大自然的純樸風貌,享受與野鹿同行的愜意生活。

早在蒸餾廠建立前幾個世紀,威士忌便已是吉拉島上人民賴以為生的生活重心;傳說因地理位置貼近艾雷島與蘇格蘭本島,早年吉拉島即為非法威士忌的製造地,因此追溯吉拉島釀製威士忌的歷史恐怕難以研判。

Isle of Arran愛倫島
愛倫島為蘇格蘭最南端的島嶼,位居琴秦岬(Mull of Kintyre)右側的洛克蘭沙(Lochranza)河口,島嶼北端以連綿的山丘為主,南部則為林地,當地以顯著的多樣性景觀、美麗的村莊以及迷人的海岸線聞名,當地著名的美景眾多,因濃縮所有蘇格蘭景致而被稱作「袖珍蘇格蘭」,島上以高山為主,地形上亦包含平原、峽谷、城堡,以及巨石文化遺跡的石碑、石塚、環狀石群,以及丹麥人的遺跡。

深受Kintyre環境的影響,愛倫島擁有威士忌製程中所需之純淨的水源、泥煤、海風與山中清靜的空氣,因此,愛倫島便成為適合釀造威士忌的絕佳地點之一。

艾雷島性格面面觀
不少威士忌玩家一提到艾雷島便為之瘋狂,艾雷島令人神魂顛倒的難道只是那帶著強烈碘味消毒水的氣息嗎?答案肯定是相反的,因為煙燻泥煤只是一個開端,艾雷島令人神魂顛倒的可不僅如此。

在艾雷島,小孩生下來,人們以威士忌舉杯慶祝,當有人往生,亦以威士忌默默舉杯哀悼;這是艾雷島,一座只有3,500個島民的小島,矗立了8間蒸餾廠,為緊守傳統煙燻泥煤風格的唯一產區,不僅是全球威士忌饕客心中膜拜的聖地,亦使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為之瘋狂,甚至寫下「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一書,大大讚揚暢遊於艾雷島的美好風情與無法抗拒的美味生命之水。

-與生俱來的地形氣候

艾雷島鄰近吉拉島,位於蘇格蘭西南側,近北愛爾蘭,因此多數史料認定此處為蘇格蘭首度接觸威士忌蒸餾技術的產區,為蘇格蘭威士忌的發源地。

從地理位置來看,艾雷島東北方隔著狹窄的艾雷海峽(Sound of Islay),以來自亞特蘭大海洋 (Atlantic Ocean) 的水氣感染陳年橡木桶規律的呼吸,島上以綿長的沙岸、風蝕的山丘、綠意盎然的谷地、隱密的瀑布,描繪出偏遠小島的荒蕪景致,卻也突顯出遍地泥煤溼地卻缺乏森林與煤礦的窘境,不過變通往往造就另一種契機,當艾雷島無可供燃燒的木柴及煤礦,威士忌釀造者便以泥煤(peat)當作主要燃料烘乾麥芽,揭開迥異風味的釀造基本要件。

對蘇格蘭或整個英國而言,艾雷島僅僅只為位居邊陲地帶無足輕重的孤立小島,但在威士忌的國度,因地理條件之故,當地麥芽的煙燻程度普遍強於其他產區,加上該島為蘇格蘭面對大西洋海風的第一戰線,在海風終日吹彿下,自然帶出艾雷島威士忌重度泥煤煙燻、消毒藥水、海風鹹味的強烈特色,以及其自成一格的關鍵地位。

早年艾雷島在產區劃分上原隸屬於島嶼區,但因截然不同的強烈口感風靡全球威士忌愛好者,如今已被視為一個獨立產區。

從地形資源條件探究,島上獨特多變地質,孕育著豐富的威士忌原料,包含泥煤、水源、大麥,而面海熟成庫房裡的橡木桶,更因吸收大量潮汐,而賦予艾雷島威士忌強烈的海風氣息。

其中最關鍵的部份在於當地大量且厚實的泥煤中蘊含著石南花等豐富資源,包覆於土壤之中,而那具有海藻香氣的泥煤因富含油份,不只單純作為烘烤麥芽使用,甚至穿透水源。因此在艾雷島上,即便不使用泥煤煙燻麥芽,或多或少都還是會沾染到泥煤的味道,為威士忌挹注強而有力的泥煤性格。

-重泥煤艾雷風味

過去艾雷島所生產的威士忌大多為調和而生,單一麥芽的原酒,皆屬於當地島民自行飲用居多,直至不少威士忌愛好者驚豔於整座島嶼所呈現出的特殊重泥煤風味,艾雷島就此崛起。

在整個蘇格蘭威士忌的譜系中,艾雷島威士忌普遍被認為是最重口味的一系,以帶有厚重的煙燻泥煤味(Peatiness)與海風鹹腥味而出名,其大範圍由泥煤組構而成的地質條件,令當地水源多呈現褐色,即使煮沸過後仍無法擺脫厚重的泥煤基因,尤其冬天的強風挾帶鹽份進入內陸,使得飽含鹹味與泥煤的特色,終成為艾雷島無可取代的風味表徵。

重泥煤威士忌的迷人之處不光只是單純的煙燻味,還包含那隱含其中可供平衡的麥芽甜味因子。因此島嶼雖不大,卻孕育了8間蒸餾廠,從水源、泥煤、熟成迎風面海的位置,以及陳年時間長短,都造就每家蒸餾廠強烈且迥異的特色,因此,即便處於相同區域或援引相同原料,每間蒸餾廠仍能塑造出獨樹一幟的生產哲學。

-各具特色的蒸餾廠

艾雷島上八間蒸餾廠,皆受海風撲襲,艾雷島南部的蒸餾廠如Ardbeg,、Laphroaig、Lagavulin、Port Ellen(已於1983年停產,現為帝亞吉歐旗下的麥芽供應廠。)前三著被稱為重泥煤三巨頭,因每個步驟皆以當地富含泥煤的水源釀造,呈現出鹹味、重泥煤與碘味併俱、酒體強勁的酒質。

其他蒸餾廠如Bruichladdich、Bowbore、Bunnahabhain等,與南部酒廠相比之下,柔和了許多。他們的水源來自泉水,接觸泥煤量不大,且使用少量或未煙醺過的大麥,因此口感較輕盈,稍具有青苔、海藻、堅果的氣息。

像著名蒸餾廠波摩,在品飲時便可感受些許太妃糖花香以及亞麻籽油的味道,但鄰近 Bunnahabhain的Caol Ila則相對細緻,以些許泥煤的平衡口感帶出花香與胡椒結尾,由此可見艾雷島的蒸餾廠風格不只依賴天候條件,更多時候是酒廠的方向與作為。

因此,回歸歷史層面,挖掘艾雷島從勉強糊口的農業經濟發展至今,最重要的轉捩點,想必得歸功於商人丹尼爾‧坎培爾,因他1725年買下艾雷島,並將亞麻引至島上種植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始造就艾雷島人口繁盛,並以波摩市為主軸,造就各家蒸餾廠應運而生的原委。

此後不少酒廠陸續誕生,全盛時期曾達到21家蒸餾廠的盛況,目前則僅存8家:Ardbeg、Lagavulin、Laphroaig、Bowmore、Bruichladdich、Caol Ila、 Bunnahabhain,與Kilchoman。值得一提的是Kilchoman為2005年新興蒸餾廠,其所生產的威士忌則於今年問世。


各自堅持的釀酒哲學島嶼暨艾雷島酒廠巡禮
 
Highland Park高原騎士蒸餾廠
Highland Park1798年創立,發跡於蘇格蘭北端、北緯59度的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擁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為蘇格蘭最古老的酒廠之一,目前隸屬於愛丁頓集團。

提到Highland Park,非得追溯至私釀風潮的開端,因傳教士Magnus Euson逃避重稅而在教堂講台下私釀威士忌,Highland Park遂由此誕生。,當蒸餾廠幾經輾轉、歷經易主、重建等種種過程,最終投入愛丁頓集團的懷抱,成為深受全球菁英推崇,極富盛名的島嶼威士忌之一。

Highland Park深受威士忌饕客喜愛的主因,來自其圓融豐潤的口感。為成就美味關鍵,Highland Park時至今日仍將20%的麥芽以耗時費力的「地板式發芽」(Floor Matings)方式進行,讓每顆麥粒完整的接觸奧克尼群島強勁的海風,以哈比斯特山丘(Hobbister Hill)石南花密度最高的表層泥煤進行煙燻麥芽,輔以富含礦物質的硬水作為釀造用水,將酒液裝填於高價的西班牙Oloroso雪莉桶,與來自歐洲及美國的雪莉桶,陳年於得天獨厚的恆低溫氣候優勢中,讓所有繁複,最終回歸時間與海風的孕育。

因Highland Park堅信60%至80%的裝瓶威士忌的風味決定於木桶,即便價格相對昂貴,Highland Park仍不放棄雪莉桶為酒質挹注的特殊風格,吹毛求疵的Highland Park不僅講究桶陳的風味,為求盡善盡美,蒸餾廠甚至於裝瓶前再放置於老舊雪莉桶內進行二次熟成,只為創造出輕淡煙燻味中飄逸草根與石南花香的風格,以及包覆均衡麥芽味、石南花味、蜜味與煙燻味的柔順渾圓尾韻。

盛聞由腐化的石南所構成的泥煤,可能是賦予Highland Park美味的關鍵秘密,但就客觀的角度分析,Highland Park重視細節、將每個釀造工藝詮釋的淋漓盡致的態度,才是表現經典品味,成就奧克尼群島獨樹一幟的風格的主要原因。正因Highland Park令人無法抗拒的愉悅誘惑力與豐富花朵煙燻味的特性,不只贏得了「世界烈酒之最」的美名,就連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政治領袖之一」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為Highland Park深深著迷。

 
Scapa斯卡帕蒸餾廠
Scapa創立於1885年,目前隸屬保樂力加集團。與Highland Park同樣位於奧克尼群島中的最大島上,差別僅在Scapa座落於島嶼的南方,相較於高知名度Highland Park,似乎顯得低調許多,不僅員工數量稀少,產量亦有限。

該蒸餾廠釀造用水取自林格羅河(Lingro Burn)上遊,具有濃厚的泥煤味,但麥芽卻不經泥煤燃燒的程序,影響風味的主要因素來自長期受海風侵襲所賦予的氣息、麥芽未經泥煤烘乾的香氣,以及使用流經泥煤層的水源;值得一提的是,Scapa是全蘇格蘭目前唯一一間採用Lomond Still(羅門式蒸餾器)的蒸餾廠,而這正是Scapa矗立於高緯度恆低溫氣候下,卻能展現柔順清淡低地特色的主因。

因羅門式初餾器有別於一般蒸餾器,特別之處在於頸上加裝圓柱型的鍋爐,號稱依上端內部置入鐵片多寡,可調整酒體輕重,因而使高年份酒依然能保持年輕時的活力。因此,即使Scapa的名氣不如Highland Park,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間相當特殊的島嶼型酒廠,它的主要風格貼近低地與斯貝塞兩區的綜合,其原酒在香氣表現上以香草、蜂蜜的芳香營造出輕盈溫潤的質感,並夾雜些許辛辣與海洋氣息,相當特殊且迷人,知名調和威士忌品牌百齡罈,其酒齡17年以上的產品,都有使用到這家蒸餾廠的原酒,因此可以表現出年輕原酒的活力。

 
Isle of Jura吉拉島蒸餾廠
追溯Jura島最早釀造威士忌的年份約為1502年,相傳早在蒸餾廠建立之前,Jura便已是個非法的威士忌製造地,因介於艾雷島與蘇格蘭本島之間,受艾雷海峽一分為二的影響,趕集的人們須經過吉拉島才能抵達本島,因此當時走私的情況甚囂塵上。

現存的蒸餾廠為1810年創立,創始者為當時的地主坎培爾,當時名為「小島蒸餾廠」,經營60餘年後由詹姆士‧弗格森接手,然而好景不長,1910年弗格森父子與地主吵架,將所有蒸餾廠設備拆除,1920年小島蒸餾廠正式宣告結束營業,直至1960年代初期,為促進島上經濟發展,Jura才再次以現代化蒸餾廠風貌重見天日,並於1995年正式加入懷特馬凱集團。

實際走訪吉拉島,可發現該島與艾雷島的地理位置確實十分相近,但風格表現卻大異其趣,主要差別在於,Jura所產的麥芽原酒,多為調和威士忌品牌使用,直至1974年它才開始進行single malt的生產銷售。

該蒸廠取用以流經泥煤層的軟水為釀造水源,加上以不含泥煤風味的麥芽進行發酵,經由廠內兩組25英呎高的蒸餾器,以蒸氣式間接加熱創造出酒體的風味,酒質主要偏向輕泥煤高地風格,近年才開始嘗試重煙燻泥煤的全新風格。

值得關注的是Jura過去堅持使用100%雪莉桶裝瓶,1995年加入懷特馬凱之後,不僅加入年輕泥煤的麥芽製法,亦將熟成桶改為波本桶增加其溫潤口感。品嚐吉拉單一純麥蘇格蘭威士忌,可以感受到蘊含於當地各種自然生態的原始味道,包括自然海風與清新的氣息。

 
Talisker大力斯可蒸餾廠
創立於1830年,隸屬帝亞吉歐集團的Talisker,位居蘇格蘭西北角斯凱島上,挾海風與特殊的釀造方式,創造出濃烈且複雜的獨特性格。

座落岩塊遍布、地勢險峻的斯凱島西岸哈伯特湖(Loch Harport)周邊,Talisker為島上唯一的蒸餾廠,其收集強勁的海洋氣息融入每一滴酒液裡,讓顯而易見的海鹽性格,彰顯出後勁十足的爆發能量。

為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Talisker每一步驟皆經深思熟慮,絕不馬虎。該酒廠的釀造水源取自蒸餾廠後方丘陵的地下水源,溫度約為14度,據稱為影響Talisker煙燻風味的原因之一。

在傳統工藝上,Talisker以奧勒崗松木桶製造的發酵桶,創造出香料味十足的酒廠風格;在現代化部份上,為穩定品質,Talisker自1972年起不再自行發麥,反而交由同為帝亞吉歐旗下的北高地酒廠Glen Ord發好麥芽,先以瓦斯烘乾再輔以泥煤烘乾,取代早年手工業的不穩定品質;另一方面為節約時間,Talisker則透過新的不銹鋼糖化槽取代舊式鑄鐵的糖化槽,大大縮短了糖化的時間。

擁有兩座初餾機、三座再餾機的Talisker,在1928年前,皆使用島嶼區少見的三次蒸餾法,因此酒廠即使改為二次蒸餾後,仍以特殊的U型林恩臂與特殊回流管,創造過往強而有力的風味。

不僅如此,廠內並五座蒸餾器皆以木槽式蟲桶進行冷凝,藉以產生特殊胡椒香氣,並輔以高比例的酒心萃取,增加酒質複雜度。

特別是在熟成時,Talisker以波本桶為主,再添加不同桶子的混調,使那入喉的甘味與熾熱風味,勾勒出斯凱島上獨樹一幟的風格。

 
Tobermory托本莫瑞蒸餾廠
創立於1798年,位於Mull島的Tobermory,目前隸屬邦史都華公司。Tobermory不只是這家蒸餾廠的名字,同時也是座落於Mull島內的漁港城市。

Tobermory以傳統人工為導向的釀酒工藝,捨棄現代化電腦設備的精準估算,透過歷代傳承的製造工藝,傳達手作溫潤感,循釀酒人員長期的經驗判斷,為酒液融入更多情感層面,因此,規模雖不大,但是可以感受其濃濃的人情味。

廠內使用兩組大型的鼓狀蒸餾器,以90度彎曲上揚的林恩臂象徵輕淡而略甜的酒質;在用桶策略上,以美國白橡木釀造出具有草藥、薄荷般植物氣息,與太妃糖淡淡甜香的獨特海島風格威士忌。

該廠所生產的麥芽威士忌,不只提供知名調和威士忌品牌仕高利達為調配原酒,亦生產單一麥芽產品,並受到威士忌行家喜愛,特別是廠內同時生產泥煤版與無泥煤版兩種類型的麥芽原酒,以更多元的風味,表現出調和工藝以及單一麥芽的獨特性。

 
Isle of Arran愛倫島
設立於1993年,Arran座落於Lochranza,為島上唯一的蒸餾廠,名列蘇格蘭新式蒸餾廠之一。雖說19世紀初期Arran島便已有超過50家酒廠,不過這皆為違法經營,嚴格來說Arran並無釀製威士忌的深厚歷史。

當蘇格蘭威士忌業界知名人士哈洛德‧卡利(Harold Currie)自起瓦士兄弟退休後,他開始著手成立獨立經營權的蒸餾廠,Arran蒸餾廠便由此而生。

以飽受海風、山中清新空氣與墨西哥灣暖流三大要素影響,援引來自愛倫島北海岸山林間的達比湖(Loch na Davie) 的純淨水源,藉流經花崗岩與泥煤層的天然過濾,加上非冷凍過濾( non-chillfiltered ),造就了Arran獨特清新甘甜、果香四溢的圓潤口感。

即便Arran只擁有一對蒸餾器,為產量有限的小酒廠,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產品變化多端,雖然陳年時間不長,卻因大玩風味桶手法,造就Arran豐富多元的酒體性格,並深獲不少威士忌鑑賞家青睞,更於2007年一舉摘下「蘇格蘭年度最佳酒廠」最高榮譽,突顯無大財團依附,亦能闖出一片天的最佳註解。

艾雷島酒廠巡禮
 
Bowmore波摩蒸餾廠
Bowmore位於艾雷島的心臟地帶,1779年由當地商人辛普森(John Simpon)創立,1989年,併入日本三得利公司,為蘇格蘭最古老的威士忌酒廠之一。蒸餾廠矗立於蘇格蘭西邊艾雷島上的Indaal灣海岸,倚白牆面海而生的蒸餾廠,據稱當地刮強風,嚴重時海浪甚至會打上屋頂。

該廠所生產的威士忌承襲傳統釀造工藝,以老式地板發芽與煙燻麥芽著稱,其煙燻泥煤強度中等,口感位居艾雷威士忌譜系中屬較柔和的等級。其釀造水源取自純淨無染的拉根河(Laggan),歷經高山岩層及地下泥煤層過濾後,為酒體憑添幾許甘甜風味;再以浸泡過海水的泥煤燻乾麥芽,賦予威士忌濃烈的海潮香氣,並經由代代相傳的翻麥工人,以人工方式攪動麥芽,將選以裝填過西班牙雪莉酒與美國波本威士忌的橡木桶進行陳年,進而塑造出以煙燻海鹽與花香組構而成的美好滋味。有趣的是,大部份的艾雷島蒸餾廠普遍喜愛使用波本桶陳年,但Bowmore 卻大膽使用了15%比例的雪莉桶,增添威士忌別具風情的芳香甘甜滋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得利集團於1994年接下酒廠經營權後,1995年Bowmore 便獲得IWSC的年度最佳酒廠,可見經營實力不容小覷。

 
BruichLaddich布魯萊迪蒸餾廠
創立於1881年,座落於英道爾海灣的BruichLaddich,隔著海灣面對著Bowmore蒸餾廠。BruichLaddich雖置身艾雷島,卻長期生產出有如speyside風格的酒體,直至2000年,由倫敦裝瓶商Murry McDavid重新接手後,同時邀集艾雷島地主、獨立裝瓶商、葡萄酒商,以及波摩前任酒廠經理所組織的釀酒團隊團隊,力挺BruichLaddich,歷經整修與再次復工,BruichLaddich開始煥然一新。

造就BruichLaddich大躍進的,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便是過去任職於波摩的首席釀酒師----Jim McEwan ,當2001年他加入蒸餾廠團隊,在按部就班的策劃下, BruichLaddich總算撥雲見日,開始勾勒出屬於自己的鮮明性格,一步步讓世人瞭解它的魅力所在。

在新團隊帶領下,BruichLaddich自蒸餾、陳年及裝瓶工作皆於廠內進行,注重經驗及手工藝,強調無生產自動化設備,不大量生產威士忌,並不將酒質標準化。最重要的是BruichLaddich開始著手生產重泥煤威士忌,並以不經冷凝過濾、不添加人工色素及焦糖為主要訴求,成為蘇格蘭威士忌業界公認最純淨的蒸餾廠。

在Jim Mcwen的創意下,BruichLaddich推出不少前所未聞的稀奇古怪產品,或以各種獨立裝瓶限量版吸引威士忌玩家注目,強調每款威士忌的獨特與稀有性,是非常值得一試的艾雷島酒款。

 
Ardbeg雅柏蒸餾廠
創立於1815年,目前隸屬LVMH集團。這是一間非常古老的蒸餾廠,最早的歷史可推至1794年,由MacDougall家族取得製造執照後,曾為艾雷島上最大的威士忌生產中心,卻在1973年遭逢巨變‧受到某些股權的影響,降低了該酒廠引以為傲的重泥煤麥芽比例,逐年減量之餘,最後索性停止了自行麥芽燻烤的過程,開始製造無泥煤風味的威士忌。

即使1987年經營權移轉,情況仍未見好轉,直至1997年,格蘭傑公司的收購,拯救了Ardbeg,因該公司對於重泥煤威士忌的需求,將Ardbeg再次拉回重泥煤的國度之中。

Ardbeg由平均50PPM以上的重泥煤勾勒基調,以乳酸菌發酵形成特有的皂味與蠟味,加重泥煤韌性,並以林恩臂上的小型淨化器淨化酒質,劃分出與Lagavulin與Laphrpaig的差異。加強Ardbeg飽滿粗獷的風格,與重度煙燻泥煤的強烈氣息,創造極具powerful的口感,深得全球威士忌饕客的喜愛。

Ardbeg以「品質最佳的艾雷島麥芽威士忌」為傲,將艾雷島麥芽呈現出具泥煤和煙燻的最佳繁複口感,那細緻口感中不只張揚著泥煤味,亦突顯出麥芽甜味,藉以創造出完美的平衡口感。

Ardbeg10年,一向為威士忌達人讚不絕口的經典,但最新推出的Ardbeg Corryveckan雅柏漩渦,那桀驁不馴的氣質包覆著甜美果香,相信又將再度掀起另一波品飲旋風。

 
Lagavulin拉加維林蒸餾廠
創立於1816年,目前隸屬帝亞吉歐集團。Lagavulin 座落於艾雷島南側,近Lagavulin 海灣,矗立於Dunyveg城堡附近,被認為是蘇格蘭迄今最古老的蒸餾廠之一。據悉18世紀後期有10多個非法私酒商居於當地,直至19世紀至僅存兩間蒸餾廠,最後1837年這兩間蒸餾廠便合併為Lagavulin,並成為全球威士忌行家最推崇的經典艾雷島威士忌。

位居氣候潮濕的地帶的Lagavulin,以周圍環繞優質的泥煤與水量豐沛的湧泉,與強烈煙燻泥煤、消毒藥水、海風鹹味等經典艾雷特色,挾帶淡淡的海藻芳香聞名,為體現艾雷強悍風格的忠實信徒。

雖與Ardbeg與Laphroaig擁有相同海岸線,皆取山丘後Solan Lochs河流經泥煤的釀造水源,但Lagavulin的經營者為求獨特性,仍長期捍衛重要的釀造水源,不容許與其他蒸餾廠共享。

以Port Ellen所提供的煙燻麥芽賦予強勁的性格,並經由55-75個鐘頭的發酵,使煙燻香味能完整的包覆其中,輔以艾雷島上最緩慢的蒸餾速度,第一次蒸餾需經五個鐘頭,第二次則超過九個小時,並選用平滑曲線的蒸餾器,讓酒液減少迴流,造就較濃郁的酒體,最後再置入使用三次、重新組裝的美國橡木桶,以此降低橡木桶對於酒質的影響,塑造Lagavulin強烈外表下獨特的圓潤柔軟特徵。這是不少行家推崇其為艾雷島威士忌王道的理由,亦為頗富盛名的Lagavulin 16年單一麥芽威士忌曾獲得十次國際酒類競賽IWSC的金牌之主因。

 
Laphroaig拉弗耶格蒸餾廠
創立於1815年,Laphroaig蒸餾廠介於松樹林與海洋之間的農舍建築,周圍環伺泥煤濕地,為少數仍堅持自行製麥及煙燻麥芽的蒸餾廠之一,從發芽到蒸餾皆於廠內進行,因深信蒸餾器會影響酒體風味變化,進而選用洋蔥狀、腰部內縮、頸部較細的小型蒸餾器,並緩慢取出中段酒心,因此留住大量柏油味的酚於酒質之中。

另一方面, Laphroaig認為穀類與葡萄不相融,因此不使用雪莉桶進行熟成,堅持使用小型的高級美國波本新桶進行陳年,加上呼吸大西洋海風所帶來潮汐,造就該酒廠獨一無二的價值。因此,在Laphroaig身上,不只能感受強烈的煙燻泥煤、消毒藥水、海風鹹味等經典艾雷風味,還有細緻優雅的酒體特質。

Laphroaig匠心獨具的優雅,源自1950至70年代,由女性擔任蒸餾所長所塑造而成的性格,承襲當時沿用至今的傳統製法,使Laphroaig成為極度特殊的典範。Laphroaig不只威士忌評論家給予極高度評價,更深受全球威士忌酒迷擁戴,這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艾雷島單一麥芽威士忌。

 
Caol Ila酷艾拉蒸餾廠
1846年,由海克‧韓特森(Hector Henderson)創立,如同嵌於海邊懸崖的蒸餾廠,蒸餾廠座落的位置正好可眺望艾雷海峽上的全景,為全艾雷島最大的蒸餾廠,亦號稱艾雷島上最美麗的酒廠,目前隸屬帝亞吉歐集團。

Caol Ila的釀造水源主要取自蒸餾廠後方丘陵上的南蠻湖(Loch Nam Ban),此水源內鹽味重、富含礦物質、泥煤亦相當豐厚,因此賦予酒質相當獨特的風味。這裡所指的獨特與一般認知的艾雷島風味有極大差距,因為Caol Ila 沒有過度煙燻或強烈的碘味,但卻是調和威士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風味。

特別是在製造泥煤威士忌的同時,Caol Ila並未放棄無泥煤的風味,在泥煤與無泥煤中間,它取得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那優雅細緻的性格來自於初餾機所施予,而99%的波本桶熟成亦使Caol Ila 的特色更趨圓融迷人,可說是艾雷島威士忌極佳的入門酒款。

 
Bunnahabhain布納哈本蒸餾廠
Bunnahabhain創立於1881年,目前隸屬邦史都華集團。酒廠位於艾雷島的東北角,靠近瑪加岱爾河 ( Margadale ),是經由海路才能抵達的偏遠蒸餾廠。

這是艾雷島最北端的蒸餾廠,曾經歷無數次歇業與易主,包含1887年高原釀酒集團,1999年愛丁頓集團,直至2003年由邦史都華集團購下,才以控制產量提升品質,創造出風格獨特的無泥煤艾雷島威士忌。

Bunnahabhain 可謂艾雷島最特殊的酒廠,在以煙燻泥煤風格著稱的艾雷島上,唯有這家蒸餾廠特別選擇未流經泥煤地層的湧泉源頭,不使用經過泥煤燻乾的麥芽,塑造出無泥煤調性的酒液,因此亦為最不具艾雷島特色的艾雷島蒸餾廠。

但也正因該廠刻意摒除艾雷島的傳統風味,意外挖掘出艾雷島威士忌潛藏於煙燻泥煤味下的極度純淨酒體,開闢出自成一格的純淨派清淡型艾雷島威士忌風格。

Bunnahabhain  因過去隸屬高原集團,擔任順風以及威雀的主要原酒供應之故,因此Bunnahabhain擁有全蘇格蘭最大的糖化槽、六個大型美國奧勒岡橡木的發酵槽、全艾雷島最大的原酒陳放倉庫,以及蒸餾器。今日的Bunnahabhain仍維持19世紀以來的傳統生產技術,放棄使用現代化過度依賴儀器的生產設備,僅獻給眞正懂得鑑賞的行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unnahabhain 集合艾雷島各家酒廠精華所推出的Black Bottle(黑樽)調和式威士忌,融合了艾雷島由北而南各個酒廠由強烈至柔順的不同口感,因而有「艾雷之心」的美稱,可謂製酒調和工藝的極致表現,此舉亦彰顯出艾雷島團結一致的傳統眞意。

 
Kilchoman齊爾可門蒸餾廠
成立於2005年,為一農莊酒廠,為目前艾雷島最年輕的酒廠,亦為全蘇格蘭最小的蒸餾廠之一。蒸餾廠內各項設備規模都相當小,舉凡發酵槽、糖化槽等等,連蒸餾器也小的相當可愛,因此產值自然不高,但遵循傳統的Kilchoman,以自家種植大麥、地板式發芽、以泥煤烘麥芽等人工方式,充份表現出艾雷島傳統精神的可貴之處。

在製程上,Kilchoman選用軟水混合泥煤水作為釀造用水,將50%麥芽以30ppm的泥煤烘烤12個小時,另外50%向Port Ellen購買,並結合長時間發酵,最後熟成於80%波本桶以及20%的雪莉桶,造就出別出心裁的風格。

今年第一批Kilchoman單一麥芽威士忌已於全球上市,8,300瓶,數天內銷售一空。值得期待的是Kilchoman於今年11月30日將推出另一批陳年於波本桶3年並置於西班牙oloroso雪莉桶2.5個月的過桶威士忌。酒廠經營者相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無論如何,艾雷島新蒸餾廠的成立,無疑是這塊土地上值得慶賀的事情。

艾雷島上的遺珠之憾

Port Elle波特艾倫
創建於1820年,直至約翰倫賽購併後才開始展開影響力,他建立了格拉斯哥到艾雷島的渡輪航線,並開啟了橫渡大西洋的威士忌銷售,甚至創設了目前蘇格蘭最老的保稅倉庫。

Port Ellen蒸餾廠在艾雷島威士忌的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亦為極具歷史傳承意義的老蒸餾廠,但無奈受集團政策的影響,1984年Port Ellen面臨關廠的命運,並改為波特艾倫麥芽廠,主力提供島上各家蒸餾廠所需麥芽原料。

在威士忌的國度裡,沒有絕對這兩個字,或許哪一天,該蒸餾廠會再度復甦,也說不定吧!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2-21 19:22:33 |只看該作者
真的很感謝大大轉貼這篇文章
裡頭提供的資訊真的十分受用
呼~艾雷 艾雷  等等我!!

咦?我失態了.....
哈哈哈 又多了許多奮鬥的目標囉~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0 15:5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