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97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名稱: 觀音媽聯
來源: 台灣
材質: 紙
尺寸: 42cm x 172 cm
年代: 光復後
說明:
台灣民間傳統上在家宅廳堂或祠堂祭祀供奉神明時,多以神像掛軸或掛屏為主,一般俗稱「神明綵仔」,通常作數位神祇成組同列於掛軸上,懸掛於供桌之後,作為家宅或祠堂祭祀的對象。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觀世音菩薩因其聲聞救苦慈悲法力,而逐漸為民間所崇信,通稱為「觀音媽」,其畫像普遍懸掛於民宅公廳之中,稱為「觀音媽聯」,組合形式較簡單的觀音媽聯其上方的觀音像居中,而下方的善財、龍女(玉女)則分立兩旁脅侍。一般家庭會在觀音媽聯掛軸的兩側搭配對聯或百壽聯,上方則加上橫批,如「祖德流芳」或「佛光普照」,共同組成民宅廳堂祀神的形制。本幅觀音媽聯為較為複雜的組合形式,除「觀音媽」之外,還加上其他鄉土守護神或傳統的家宅神。此掛軸分為三層,上層為觀音與配祀的善財龍女(玉女);中層為媽祖與及其脅侍,下層則為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其中,中層神明常因籍屬泉州或漳州而有所不同,呈現媽祖與關聖帝君(泉州)或媽祖與玄天上帝(漳州)此兩者不同的組合。早期的觀音媽聯多以宣紙或絹布為底,以手繪或版印上彩為主,近代則逐漸被玻璃或壓克力材質的彩繪或印刷取代。本幅掛軸即為早期常見形式,筆意淡雅,墨色簡樸,表達出當時民間一般家庭的普遍信仰形式與淳厚的神像彩繪風格。
文出:行政院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