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1-26
- 最後登錄
- 2012-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0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129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豐丘部落概述
豐丘部落的布農語為Salitung(沙里洞),豐丘一詞源自日本人稱此地為「TOYO OKA」(豐富丘陵)。從水里到部落約需30分鐘的時間,部落位在陳有蘭溪東岸,沿著台21線新中橫公路的一條小叉路轉上去,雖然部落腹地不大但視野廣闊,前方有陳有蘭溪及以賞梅著名的風櫃斗。
雖然部落不大卻五臟俱全,有國小、派出所、儲蓄互助社、基督長老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和雜貨店等,是個民風純樸安靜詳和的部落,部落裡的巷子狹窄,僅管現在有汽、機車代步,但步行是最好又可感受部落生活步調的方式。
豐丘部落原本也是種植水田,隨著經濟作物的引入,也陸續栽種蔬菜、香蕉、檳榔、青梅等,大約30年前引入巨峰葡萄後,先天的氣候環境極為適合葡萄生長,漸漸打出優質葡萄的口碑,不但品質為最高等級,產量僅次於彰化地區,果實飽滿色澤黑紫,密佈果粉風味甜中微酸。原本部落裡只有布農族人,之後漢人口數漸漸增多。
部落名稱由來
豐丘部落的舊名「SALITUNG」,源自昔日陳有蘭溪沿岸布農部落,前往水里途中有一棵醒目的木瓜樹,當族人在形容自己的相對位置時,往往會以此樹作為界定的標的,例如往下游的族人返家路上與族人交會,會問起往下游的族人說:某某往上游之族人到達何處了?回答之人會以木瓜樹「Salitung(沙里洞)」作為標界,說某人在大木瓜樹之前之後等,久而久之Salitung(沙里洞)便成為當地的地名,也就是豐丘的地名由來,木瓜樹的位置就在今日新中橫省道豐丘段的地方。
日本人將族人自巒大山遷下後,將此地命名為「TOYO OKA」,意思是豐富的丘陵,後來便直譯為「豐丘」,而族人由於發音的關係,省卻了一個O的音,便成了TOYOKA,不過這個名稱比較少人使用,多半不是稱「豐丘」就是稱「Salitung(沙里洞)」。
地理位置
豐丘部落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陳有蘭溪東岸,日本統治時期自巒大山遷至此地,是一個布農族為主的聚落,位在新中橫公路豐丘路段邊的小丘陵地及河階地,自水里往信義鄉路上,過了著名的「信義酒莊」便進入豐丘村的範圍,經過豐丘明隧道後不久,便可順著指標抵達豐丘部落。
人口組成
豐丘村有布農族及漢人,現在以漢人居多約近六成,但漢人大多只是設籍不居住,落戶的漢人也多半居分散住在省道兩旁,以務農及經商為主,布農人則屬巒社群系統,人口約四成多一些,大多集中居住在豐丘部落裡,最大的氏族為SOGLUMAN(索克魯曼),部落以巨峰葡萄為主要的栽植作物,也因為豐丘葡萄的經濟收益足以支持生計,所以年青人除非外面有不錯的工作機會,才會選擇到外地就業,部落的青壯年人口外流不多,年青人在地就業比例達七成,這是跟其他偏鄉部落大不相同的地方。
主要生計
布農族的傳統作物為小米,地瓜、玉米為地理大發現後,自美洲傳來的新作物,由於布農族傳統居住地的海拔較高,農作物的生長不易,小米收成關係到部落的存亡,因此有許多小米播種、除草、收成的祭儀,甚至有「曆板」來紀錄這些時節,但是隨著日本人的部落水田化政策,加上豐丘部落是日本人遷移成立的新部落,所以傳統作物的比例逐漸下降,水稻逐漸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同時經濟作物也在戰後引進,陸續經歷香蕉、青梅、檳榔、巨峰葡萄等,目前以巨峰葡萄的栽種為主要生計來源。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