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3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所謂的「仁」,在中文裡像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所以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孔子給人留下了一個做人的辦法,中庸思想。」(《轉法輪》卷二,「不修道已在道中」)《論語》裡那些精闢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言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部份。但是只要再注意看一下《論語》,在這本孔子過世後弟子們追憶整理的言論集裡,孔子多次提到「道」,例如最具代表莫過於「裡仁篇」中談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不說「朝聞『仁』」呢?整本講「仁」的精神與思想的論述中,竟然冒了個「道」,甚至重要性遠大於「仁」,這位對弟子不談怪力亂神,卻又註疏形而上、玄奧又超常之「易經」的老師,葫蘆裡到底裝的是什麼藥?
在「里仁篇」同時又有段對話,從修煉的角度不難看出些端倪:
子曰:「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是,我懂)」。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很顯然藉與曾參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我們知道孔子也是個修道人〔1〕,道家修煉是單傳,過去師父傳法,誰悟性高、根基好,誰得法。這顯然是段修煉對話,只是這個曾參很可能不是個大根基之徒,明明告訴他「一以貫之」,竟然用了「忠」與「恕」二個概念來描述老師的道。如果白天知道了忠、恕二字的內涵,晚上死了都不後悔,這未免太小看夫子之道!
那麼何為夫子之道呢?在「衛靈公篇」又有一段對話談到「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子貢名),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你認為老師的見識是博學多聞而來的嗎)」
對曰:「然,非與?(是,難道不是嗎)」
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錯了,我一以貫之)」
這兒可見夫子之「道」不是源於博學多聞。所以根本不是跟弟子談做學問,真道無關乎學習。其實呢,想瞭解夫子之道,不從孔子所註疏的易經系辭,恐怕難窺所以,《系辭上傳》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見「道」乃天下之真理,真理的最大特色就是至簡至易,越高的道愈簡愈易,所謂大道至簡至易,這就不難體會為什麼孔子一再地說,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那麼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就是形容「得道」,懂修煉之道。而「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說,只要得道,修道人返本歸真的功夫下得夠久,功夠大,那麼圓滿得果位不就在其中了嗎!
所以孔子一直鼓勵讀書人要立志求道,所謂「士志於道」(「裡仁篇」)。教導弟子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禮、樂、射、御、書、數)」(「述而篇」),前二項關乎修煉,解生死,後二項才是為人治學。那麼孔子為什麼又對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呢?這個問題可能千古來難倒許多常人學者。在《轉法輪》第三講,師尊早把這迷給掀了底了:「真正地修煉,馬上就遇到生命危險……有許許多多氣功師不敢往高層次上傳功帶人。為什麼?他就是做不了這件事情,他保護不了你。過去有許多傳道的人,他只能教一個徒弟,他維護起一個徒弟來還差不多。」所以孔子並非下世傳法的覺者,他是典型由士大夫走向修煉的典範,在「述而篇」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所謂「好古」就是遵尋承襲中國古老學問,在易經系辭裡都談到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這些都是帶有修煉色彩宇宙生命之學,孔子從「十五志於學」--勤奮學習古文化,到「知天命」--開智,瞭解生命的意義,「五十學易」踏上修煉之路,成為修煉人。所以在常人社會表面就是教導弟子為人處世與治學之道,漸漸隨著孔子自己對真理認識日深,自然把修道的內涵不聲不息溶入其中,讓根基好的弟子也走向修煉之路,因為保護不了弟子,修煉之事涉及生命源與累世業,過去懂道之人都知道是不能明講的,都要靠悟的。所以才會有對一般弟子、對常人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內心卻真信向道,崇拜老子、彭祖能修道開悟、返本歸真。出現這種外儒內道的特殊現象,其實這說明了儒家修煉就是道家。另方面做一個仁人,「克己復禮」,從做一個好人開始,修心性這也是修煉的根本基礎。因此從修煉角度,看孔子一生、思想歷程,就一覽無遺,讀《論語》,自然前後貫通、無所矛盾!
所以「夫子之道,修『真』而已!」
那麼再從孔子自學求道過程中,我們不難理解孔子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矣」,可見「道」之珍貴、稀世啊!而聞道難,難甚於登天,要「聞道」,意思就是能遇到有人能明明白白地把修煉之道說給人聽,這必須得剛好遇上覺者下世,聞道者本身又是一位會辯認者,所謂「上士聞道」。從這個角度看,「朝聞道,夕可死」另一個意思就是:能誕生在一個覺者下世的年代聽其說法傳道,又有緣能悟者;白天遇上了,晚上死了都不覺得可惜、遺憾後悔啊!換句話說這種機緣要給孔子遇上了,晚上死都樂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