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5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特色] 關於歌仔戲 [轉貼]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31 21:26: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傳統戲劇的形成背景
過去傳統民間戲劇流行的原因是「演戲謝神」,和宗教儀式有很大的關連性,而非
純粹的表演藝術,例如廟口謝神。所以,早期民間最普遍的娛樂就是看歌仔戲。

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的發源在宜蘭,這和移民的結構有關。我們知道,靠海地區是來自泉州移民而來,而住在平原的例如台中市、彰化市、嘉義市等是漳州移民,靠山的地區像是東勢、宜蘭的冬山則是客家人。

泉州人流行的是南管,府城、鹿港、艋舺都是泉州人,不太流行歌仔,漳州人流行的是歌仔,隨著移民播遷,南管和歌仔都來到台灣。宜蘭有百分之九十三是漳州人,且由於宜蘭三面環山的地形,與世隔絕,所以能保有標準的漳州腔。而保存良好的泉州腔則在鹿港。在宜蘭的歌仔加上車鼓的身段動作就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歌仔戲。

在歌仔戲流行之前,台灣最流行的音樂有兩種:台灣的古典音樂「南管」和台灣的重金屬音樂「北管」。為何南管沒落,北管盛行?因為台灣許多音樂活動都和廟有關,和宗教有關。由於廟裡活動需要的氣氛使然,北管很快的取代了南管的地位,成為台灣最流行的音樂。台灣四百年來,最流行的就是亂彈。過去,台灣有句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但是,亂彈(北管音樂)有個問題,唱的內容聽不懂。

歌仔戲最早期並不稱為歌仔戲,叫做「本地歌仔」。台灣有許多戲劇都是大陸傳過來的,如南管、北管、魁儡戲、布袋戲、車鼓等。因為宜蘭是漳州人的大本營,發源歌仔戲,這也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劇,所以,最能代表台灣的民俗特色。

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
一種戲劇的發源需要許多文化條件的配合,就歌仔戲來說,有文學,在劇本裡。
故事就是文學,唱唸的押韻也是文學。歌仔有唱,就是音樂,後場的彈奏也是音樂。還有舞蹈,台灣傳統的民族舞蹈有車鼓、宋江陣、八家將,另外還有一種是在戲劇裡,歌仔戲裡面,在舞臺上所表現的,就是身段,例如開門,不同於一般生活上的動作,就是舞蹈的部份。

所以,有文學、音樂、舞蹈,另外還有美術,包括布景、化妝,例如臉畫白色的是壞人,像曹操;畫紅色的是好人;畫青色的表示殘暴;金色的是神明,看畫的臉就知道是好壞人。手工藝也是一部份,服裝和道具就是。文化必須發展成熟,才能形成一種戲劇。

歌仔戲的演出劇場型態
1. 落地掃(本地歌仔):宜蘭人稱當地發源的戲為「本地歌仔」,本地指的是宜蘭,表示非外來的,這是最早的歌仔戲。演出型態很簡單,所有的演員都是男生,那時女性出來是敗壞門風。演出時並不在舞臺,是在地面,在廣場演出,如廟埕、樹下,是為「落地掃」。這時期的戲碼只有四齣:《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現在所看到的《王寶釧》、《狸貓換太子》等戲是外來的,是吸收其他劇種精華形成目前看到的歌仔戲。例如武打動作由京劇而來,
布景由福州而來,樂器由北管,許多曲調也是外來的,包括高甲戲、車鼓的曲調。所以,歌仔戲中可見到許多劇種的影子。吸收多樣戲劇精華,在穿上戲服後,登上舞臺演出,即為現今所見之歌仔戲。

2. 野臺歌仔戲:野台歌仔戲就是我們常見路邊演出、廟口演出的型態。
野台歌仔戲演出的規矩是,一開始一定要有「扮仙」,小時候看戲的時候會分送糖果餅乾,就是扮仙,之後才正式演出戲劇。所有的戲劇演出前一定要扮仙,歌仔戲、北管、布袋戲、廟口放電影等都要。野台歌仔戲有個特色:一定是大團圓結局,沒有悲劇。因為現實生活裡常常有許多悲情,在廟口酬神或結婚喜宴的戲劇演出自然是喜事,只有大團圓,也符合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歌仔戲中的梁祝沒有最後的「化蝶」一段,而是「回陽」。正如台灣有句俗諺:「不殺奸臣給人看,觀眾不願散」。

3. 內台歌仔戲:內台戲以營利為主,需買票觀賞,演出形式和野台大有不同,為吸引觀眾,創新了許多噱頭,如布景、機關裝置、噴乾兵、臺上特技等等,許多的舞臺技術,都從內台開始。此外,開始編新劇本,每一齣劇演出十天,結束時製造高潮懸疑,吸引觀眾繼續觀賞,歌仔戲連續劇即由此開端。內台歌仔戲開始創作許多新的曲調、劇本。

4. 廣播歌仔戲:1950年以後,台灣最普遍的的媒體是廣播電台,台灣各地許多電台都播送歌仔戲。許多著名的歌仔戲明星如楊麗花是正聲天馬廣播劇團,林美照、廖瓊枝、陳美雲......等人都在電台唱過。有個曲調叫做【中廣調】就是中國廣播公司創造的。

5. 電影歌仔戲:將歌仔戲拍成電影,是陳澄三先生在民國四十四年創立的。
陳澄三建立第一個歌仔戲補習班--「拱樂社」,出了一位有名的童星許秀年,七歲就有良好的演出。電影歌仔戲在演出前,演員會打扮成劇中模樣,坐著三輪車踩街遊行來吸引觀眾。

6. 電視歌仔戲:是我們最常見的。在1962年台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電視歌仔戲對表演藝術來說,造成很大的傷害,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這使得身段不見了,此外,唱腔也不見了,因為電視台語節目只有半小時,扣掉片頭片尾和廣告,只剩下約21分鐘演出時間,不能唱,以免唱一半要進廣告,像唱個哭調就沒有了。這樣沒唱腔、沒身段的戲劇就只是古裝連續劇。
當時電視的三台都有歌仔戲團,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台視楊麗花,非常競爭。約在民國62年時,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和歌仔戲消失過一段時日。【狀元樓】是當時電視歌仔戲的主題曲。

歌仔戲的表演元素
1. 劇本:台灣歌仔戲沒有劇本。過去演戲的人不識字,沒有記錄戲劇。
由「戲先生」講戲,如同導演,在演出前先講述劇情大綱並分配角色,演員自行即興演出,現在仍然如此。現在約兩百個劇團裡,有劇本的不超過五個,都是以講戲的方式演出,但必須遵照戲先生的講述進行演出。因此,每個人每次演出的戲劇內容都不同,演員具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2. 角色:生、旦、丑三者。生包括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有苦旦、正旦(劇中主角),歌仔戲最大的特色就是苦旦;丑有三花、老婆,由男性反串。

3. 身段與道具:為舞蹈的一部份。歌仔戲為寫意的劇場,象徵的,非寫實的。
例如手持道具在舞臺上繞一圈代表騎馬到達目的地作為象徵,一張椅子依劇義可能代表柵欄、橋樑等,舉紅色旗子代表火,藍旗表水,黑色表風。這就是象徵劇場。

4. 唱腔:看歌仔戲最重要的是唱腔。歌仔戲必須要唱。

歌仔戲的音樂早期歌仔最重要的一個曲調是【七字調】
沒有固定的歌詞,虛字襯字自己加上,不要也行,所以每個人唱出來都不同,有快、中、慢版,速度可自行改變。
歌仔戲曲調有主旋律常用的曲調不超過五十首,根據戲劇需要選用,自行填詞。
高興時暢快版的曲調,悲傷時就選用慢板,例如【初一十五】,敘述長時間的事件經過時,使用快的曲調。歌仔戲的曲調無前奏,演員唱了第一句之後,後場音樂才加入演奏,因為樂隊事先不知道演員將唱何曲調,必須隨時依據演員的演出加以配樂。許多歌劇團創作自己的曲調,例如河洛歌劇團的【河洛調】、南光歌劇團的【南光調】,之後就成為全台灣歌仔戲團會使用的曲調。

戲班信仰和禁忌
歌仔戲所供奉的祖師爺是唐朝的「田都元帥」和「西秦王爺」。

1.「田都元帥」:傳說「田都元帥」是個被丟在田間的棄嬰,幸賴螃蟹濡沫餵養,才以存活。後來被人拾回收養,乃以田(另有一說稱「雷」)為姓,長大後任職文官,在一次遭人陷害,文代武職、領兵討蕃時被困在一個孤城,某夜雷雨交作時頓悟大自然的力量:便命士兵仿雷雨聲造雷鼓及響鐘,並造傀儡神強在城牆上搬弄,蕃兵於風雨飄搖中,誤以天兵天將來助唐兵作戰,連忙撤兵北歸,唐兵趁勝追擊,獲得大勝。

2.「西秦王爺」:又稱莊府老爺,是唐明皇手下的一名樂師。平時常與唐明皇扮旦對戲,後來安祿山叛亂時曾以富貴功明賄籠他,西秦王爺不為所動;至安祿山之亂平後,唐明皇嘉其忠義,封他於西秦地方,故有西秦王爺之名。台灣的戲劇界中,除北管戲及部份布袋戲供奉西秦王爺之外,其餘如南管戲、傀儡戲、皮影戲等均以田都元帥為祖師爺。為感念螃蟹當年救「田都元帥」的功勞,除不吃螃蟹外,並且忌唸螃蟹本音而稱「海灘仔」。此外,傳說以前有個大戲班在某地排演時,不知什麼原因,天天都有班員無故失蹤,班主非常惶恐,傷透腦筋,最後只好求助於西秦王爺,而就在當晚,戲班主夢見一條大蛇與怪獸在打鬥,結果大蛇戰勝把怪獸給吞了,以後就再沒沒有人口失蹤了,班主心想一定是西秦王爺顯靈,為了感謝他,乃下令不淮有人說「蛇」,乃相沿至今成為習俗。若必要說時,則以「溜公」或「草索仔」來代替之。

結語
歌仔戲有幾個特色:

1.通俗性:說唱易懂,和精緻藝術中的聲樂不同。

2.包容性:吸收力融合力強,包括各劇種表現、各項古今曲調,還能吊鋼索、噴乾冰,京劇就不能改變,所以缺乏生命力。歌仔戲能做任何嘗試,沈澱累積出最好的東西,吸收的內容若受到觀眾歡迎,自然融合成歌仔戲的一部份,若受到排斥,自然會淘汰,其強韌的生命力,兼容並蓄的精神,到現在仍未曾褪色。

3.自由性:每個角色由不同劇團、不同演員演出都不相同,永遠都有新的演出、新的驚奇。

最後,希望各位多看歌仔戲,多瞭解歌仔戲。 參考資料:

1.林茂賢(民89年7月)《台灣歌仔戲》。念鄉-台灣歌謠第一屆研習營演說資料。
2.曾永義(民86)《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
3.楊馥菱(民88)《台灣歌仔戲》。台北:漢光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31 02:4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