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人現在居住在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一帶的山區,而這是賽夏族人長久以來夾處於平地的漢人與山區的泰雅族人之間輾轉遷徙後的結果。族人又分兩群,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與花園村一帶的北群,以及居住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南江村與蓬萊村境內的南群。南北兩群除了地域上的因素,也處於不同的族群生態,北群與泰雅族人為鄰,南群則和客家人來往密切。現有人口約五千四百人(賴盈秀,2003)。
賽夏族的社會組織特色是父系氏族社會,在散居的聚落中,同氏族的家族會組成反映地域基礎的氏族祖靈祭祭團,祖靈祭團擔負決定並主導一年中的歲時祭儀舉行相關事宜之責任,包括祖靈祭、播種祭、掃墓等。矮靈祭則是跨越姓氏與地域分野、涵蓋全賽夏族的祭典,更反映了賽夏族文化中獨特的族群經驗(賴盈秀,2003)。
在賽夏族的舞蹈隊中有穿戴臀鈴的族人,為使臀鈴作響著重身體的前後擺動以發出韻律的聲音
以巴斯達隘(矮靈祭)的舞蹈為例,其舞蹈通常配合吟誦式的歌曲,由老人領唱,隊伍的排列雖無明顯階級,但往往是年長者在前、年幼者在後。舞步以類似行走的二步舞為多,隨著曲調轉快會出現跑步似的舞步。隊形以圓形和螺旋形為主,順時鐘與逆時鐘行進交互出現,順時鐘行進時以隊伍尾端為首向內緊縮;逆時鐘行進時則為擴散。較有特色的是舞蹈隊中有穿戴臀鈴的族人,為使臀鈴作響著重身體的前後擺動以發出韻律的聲音。此外,舉各氏族的舞旗者,也常在會場中奔跑並上下晃動舞旗,以為助興。
「舞旗(kirakil)」是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期間特有的器物之一。賽夏族「舞旗」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舞旗」上面則寫有家族的姓氏。不同「舞旗」通常代表著不同氏族的標幟(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