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藝術] 布農族(Bunun)舞蹈形式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1 20:09: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人類透過音樂語言傳達出心中的情愫而形成之愛情歌曲,比比皆是。然而,布農族人也自稱「沒有愛情歌曲」,當然這與該族的集體合唱方式,大家族制的生活方式、民族的內省性等等因素,削弱了男女單獨互訴情衷的機率頗有關係,這也是布農與鄰族阿美族豪放熱情的個性南轅北轍的地方。此外,布農族是一個沒有舞蹈的民族(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而打耳祭除了是一項重要的歲時祭儀,祭典中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其獨步全球的八部合音唱法,被譽為人間天籟。1943年,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臺東廳關山郡里瓏山社(今海端崁頂)首次發現此一瑰寶,將其介紹至全世界。八部合音唱法靈感來源之說法有二:

◇一為蜂群形成之嗡鳴。
◇一為瀑布衝擊之共鳴。

傳統觀念上,音樂之發展通常隨文明進化由簡趨繁,然而布農族於文化仍十分單純的情形下就有如此複雜豐富的合音表現,實不可思議。祈禱小米豐收歌因而蜚聲國際,可謂世界級之珍貴文化財。八部合音不僅反映布農族人卓越的音感,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和諧秩序的表現。整個歌曲呈自然的流動,隨興的應和與有機的平衡。參加人數八至十二人不等,只有當年最聖潔的男子方能加入。演唱時歌者站立圍成圓圈,左右相攜相持,以逆時鐘方向移步繞行。由一位具領導社會性地位或領導歌唱能力之長者領唱,其餘男子分二至三部和音。聲音由細微到響亮,終至充塞整個山谷。用最虔誠的心聲,匯成一股強而有力的神秘天籟,上下流竄,左右迴旋,直至完成族人與天地神祇間的性靈溝通為止(田哲益,1993)。

音樂與舞蹈在初民時期就是融為一體的,況且音樂是旋律、節奏、和聲三要素的綜合藝術,因此有歌必有舞的說法一直被世人所默許。但是布農族除了誇功宴(Malastapan)時誇張式呵呵…演唱的動作,也僅只有低頭沈吟或彎腰吟唱而己,或許這就是族人眼中的舞蹈,但是舞蹈中伸展的肢體動作卻又是多麼靜謐,這種現象與歌謠的結構息息相關。因為布農族是一個只重和聲而忽略節奏與旋律變化的民族,自然無法靠肢體來表達與配合,這一點也是臺灣諸民族中甚少有的文化現象(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布農族是少數音樂多於舞蹈的族群


許多人認為布農族語言中並沒有「舞蹈」一詞或與之相當的語彙。據聞,族人們看到別的族群「跳舞」甚至會覺得彆扭。但是打耳祭中,有時可以看到族人們輕微的形式化動作。根據南投縣信義鄉一帶的布農族人的說法,族人原本是沒有「舞蹈」的概念,除了「小米豐收歌」中男性圍圈緩慢移動的動作之外,現今「報戰功」中女性拍手跳躍的動作,是早期前來採集原住民舞蹈的漢人舞蹈家加以修飾編整而成。究竟布農族原本就無「舞蹈」的概念,或如研究者所說因為遷移頻繁而舞蹈文化未能發展?是一值得探究的問題(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但是布農族研究者田哲益(2002)曾指出,卡社群的布農族人曾有唱跳獵首舞的紀錄:男子站立中間、女子重重圍在外圈拍手轉圈跳躍而舞,若有獵首,則以敵首代替中間的男子,眾人圍著敵首跳舞。而在卓社群(南投縣信義鄉中正村),稱女性跳舞為「瑪蓮給(marenke)」,男性跳舞為「敏達棒(mintapang)」,是一種雙人相對拍手跳躍之舞。卓社群並將舞蹈分為酒舞與祭舞,後者為一種集體舞蹈,男女成一字形或圓形,隨歌而舞。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9 22: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